APP下载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研究

2020-05-19彭铭韫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阅读教学素养

彭铭韫

新课程标准针对小学生不同阶段的情感认知发展特征,围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提出了明确的阅读培养目标。在小学阶段适当地开展拓展性阅读有利于增加学生阅读量、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但是,目前在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理念的渗透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要求,有意识地根据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维度开展拓展性阅读教学设计。本文从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出发,结合实践探究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培养策略。

一、立足语用,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拓展性阅读是小学阶段丰富学生阅读积累、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在教育教学发展新形势下,核心素养成为教学实践发展的基本指导,而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也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因此,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好语言基础的关键时期。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语言积累不足,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形成,在语言运用中经常出现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等问题。针对此,教师在拓展性阅读指导中应从语用的角度,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遣词造句、段落构成、表现手法等,引导学生摸清汉语语言表达规律,奠定语言建构基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角度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品味童话语言设计特点。

师:仔细阅读文本第一节,你能说一说小蝌蚪长什么样吗?

生: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师:你能根据文本语言的描绘画一幅小蝌蚪的画像吗?并与同学对比讨论绘画过程中语言指导的作用,说一说作者对小蝌蚪形象的描绘有什么特点,研读描写青蛙的句子,感悟“披、露、鼓”词语运用的好处。

学生通过绘画、交流、讨论,体会作者用白描的手段直接、形象地描绘出小蝌蚪的形态,并通过拟人的手法,展现出了青蛙的形象。这样的教学设计从语言表达与运用的角度启发学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体现出了语言表达的力量。

二、启发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不应该体现在简单的词句理解上,而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对文本的逻辑思考,感悟、理解作者在词句选择、段落设计以及整个文章铺排中的逻辑思考,进而从感性理解逐渐发展为理性分析,探寻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律。

例如在《黄山奇石》的阅读指导中,教师围绕关键词“奇”字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寻语言表达的逻辑章法。初读文本,整体感知语言描写,说一说作者在表达“黄山奇石”的过程中分别列举了哪些例子。重点阅读“猴子观海”一节,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描写“猴子”的形态的,其中所运用的动词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分析“金鸡叫天都”一节,说一说作者描写的方法。对比上一段的“仙人指路”的描写,说一说为什么作者在描写前者的时候,先从形态入手,最后指出名称,而后者则先从名称入手再具体描写形态,这两种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通过整体阅读说一说作者在体现“奇”这一关键字的过程中进行了怎样的文字铺设。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通过文本语言积极思考,在理解作者语言表达含义的同时,进一步探究、提炼其表达的方法,从而在理解“写什么”的基础上,学习“怎样写”,实现思维的拓展与延伸,理解文字铺排的内在逻辑与基本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拓展性阅读结果,为学生安排语言文字表达任务,通过举一反三的训练,巩固学生阅读积累,进而为语言文字的表达奠定思维基础。

三、品味文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汉语作为一种古老的语言形式,其在发展过程中不仅构建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更展现了丰富的语言之美。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应从审美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文字的魅力,以引导学生树立审美标准,发展审美情感。

例如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抓住潮水来之前的一段文字,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潮水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品读文中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说一说“横卧”一词的含义,从文字表达的角度说一说这个词的运用好在哪。作者写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想突出什么呢?根据“卧”字的体会,说一说这与后面哪个词语相呼应。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作者在描写“古塔、中山亭、观潮台”“小山”的过程中,分别用了哪些词汇,想象一下这些词汇所表达的形象,你的脑海中构建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通過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路就能够通过作者文字的表达,形成情感共鸣,并描绘、构建钱塘江潮水来之前的景象,又细细品味“山雨欲来”的平静,理解潮水来前的朦胧的意境,感受自然景象与人文景象共同勾勒出的充满艺术美感的画面。

四、深度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新时代背景下,语文课程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责任越来越重要。小学阶段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强化学生文化认同、奠定文化传承与发展基础的关键时期。在语文拓展性阅读过程中,教师应从语言逐渐过渡到文化,引导学生透过语言初步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接受良好的文化熏陶,进而塑造良好的文化品格。

例如在王维的《汉江临泛》与《鹿柴》的阅读指导中,教师应从课内阅读目标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构建的意境,感知诗词文化的魅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围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为学生提供《竹里馆》《送元二使安西》《山居秋暝》等诗词,引导学生从王维的诗词中构建画境,品味诗词风格,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含义,把握王维的诗词风格,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究我国唐代的诗词文化。此外,教师还应结合拓展性阅读要求,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活动,为学生提供经典国学作品,让学生在充满仪式感的过程中接受文化的熏陶。这样的拓展阅读实践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诗词经验,更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渗透,调动了学生学习、理解传统诗词文化的积极性,并在诵读、品读、交流的过程中提高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指导中,教师应基于核心素养要求,对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能力、文化素养提出基本要求,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文字表达的逻辑关系与艺术美感,进而探寻语言表达与运用的规律,在拓展阅读中发展适应于学生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作者简介: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畅家巷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阅读教学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