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课堂注入“善意”

2020-05-19王蓓伦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善意小颖课堂纪律

王蓓伦

语言,师生交流的最重要载体。我们需要在课堂中运用积极语言,给课堂注入“善”意,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个人潜能,逐渐形成积极品格。

一、期望效应应对课堂沉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格尔通过“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实验得出结论,学生往往有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心理趋势,这种心理效应就是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合理期望,能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情境】

小颖是班级里成绩中等的女生,作业常常完成得不错,但课堂上不爱举手发言。一次,老师请同学朗读,并表扬她同桌“声音响亮,读得很有感情”。小颖稍微抬起头,右手放在了耳朵旁边,想举手,又不敢举,最后还是把手放了下去。

【情境与心理分析】

老师要求朗读一句话,对于小颖来说很简单,应该很容易完成。当同桌朗读受到老师表扬后,小颖其实是想举手的。但是,小颖为什么不举手呢?可能是觉得自己读不好,将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所以,教师应当使用积极语言,将自己对小颖的积极预期传递给她,并促使她对自己产生积极期望。

【积极语言策略】

二、心灵契约应对课堂捣乱

“心灵契约”是指双方从内心认可并共同遵守的一种精神理念和道德标准,这种契约已经固化成为人的潜意识,指引着人们按照这种契约做出行为。

【课堂情境】

语文课上,老师正在上课,突然——

小瑞:老师,隽隽和小扬在传纸条!

老师望向他们:上课怎么能传纸条呢?

小扬马上说:老师,是隽隽传给我的!他在上面写了一个笑话。

隽隽:小扬也写了……

【情境与心理分析】

在上述情境中,小扬是被动违反课堂纪律,他被隽隽的纸条吸引,忘记了课堂纪律的存在,或者是知道课堂纪律,但明显小纸条的诱惑力更大;隽隽是主动违反课堂纪律。面对学生不同的心理,老师应该用不同的积极语言来应对。

【积极语言策略】

三、習得乐观应对课堂后进

当人总是在同一件事情上失败,久而久之,他就会怀疑自己,甚至放弃努力。教师应该通过积极语言,引导学生从悲观的归因方式转向乐观的归因方式,这就是习得乐观。

【课堂情境】

小逸课上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学习力、理解力和记忆力相对较弱。课上老师让小逸回答问题,他却一直沉默,当老师把问题重复了一遍后,小逸直接回答“不知道”。

【情境与心理分析】

小逸平时成绩较差,多次受到老师批评,时间长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当老师抛出开放性问题时,小逸直接认为自己可能答不出来,索性就不思考了。教师必须通过积极语言,改变他的看法,让他觉得自己是能够努力达到想要的结果的。

【积极语言策略】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思贤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善意小颖课堂纪律
快把动物放进冰箱
小幽默
小幽默
脑筋急转弯
脑筋急转弯
基于课堂纪律管理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研究
课堂纪律应具有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