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教改及实践探讨

2020-05-19韩锐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改实践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科技不断更新,美术自身变得更加复杂多样,而且社会对美术人才需求也不断转型,自然美术相关课程进行教改成为必然趋势。《中国工艺美术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直接影响到美术设计类人才培养。在新课标不断深入的视野下,怎样对这门课程进行教改是相关教师探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改的意义,并对这门课程的教改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改;实践

【中图分类号】J509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厅 2018高校教改创新项目“跨学科视野下的美术史论课程改革”(項目编号:2018173)。

在艺术设计专业学习阶段,《中国工艺美术史》(简称工艺美术)属于基础理论课程,这门课程对我国工艺美术史风格演变、发展脉络进行一个基本介绍,鉴赏一些优秀的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不断培养其认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分析设计理念有效提高学生思考研究能力,拓展设计思路,巩固专业思想,让学生能够更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丰富其民族自豪感。但是随着社会对艺术设计需求人才不断转型,工艺美术教改成为必然趋势;在新时代下,跨学科理念成为课程教改的重要思想;本文就结合这种教改思想,对这门课程教改实践进行探讨。

一、课程教改的意义

随着新课标不断深入,各类课程都是不断进行教改。对于《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而言,其教改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教改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素质教育,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课程改革能够使工艺美术课程与其他各学科相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学习到其他相关知识,不断培养全面素质教育。

(二)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在教育各种相关改革中,教改属于非常重要的部分,更是社会综合改革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新时代环境下,思维停滞不前、维持现状心态已经无法满足时代所需,必须要改革,才能够激发师生创造力,促进社会快速发展。

(三)培养学生艺术素养

过去的《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知识点重在理论,机械讲授工艺美术相关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但是通过课程教改,能够将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在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练习,既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提高艺术设计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教改及实践

从前面分析来看,加强教改非常重要。但是如何才能够将这项课程教改落到实处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和思考,建议从如下几个途径进行实践改革。

(一)跨学科发散,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

在新形势下,教学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素养,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时,必须要适当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拓展视野。《中国工艺美术史》属于艺术设计类基础课程,自然就应该为各个专业服务。因此,在开展教学时,应该跨学科发散,丰富学生学习知识内容。

1.结合专业发散

虽然这门课程属于基础课程,内部知识包罗万象,几乎囊括了艺术设计各专业所需知识,但是在开展教学时就必须要结合专业特征适当发散。在讲解每个时段的代表成就时,就应该将这个时段艺术成就进行介绍。特别是不同专业学生,必须要从学生关注点,将教学内容针对专业不同进行调整。比如环境艺术学生,讲课时就应该适当向环境相关内容发散,可介绍不同建筑风格的设计特征、欧式应该注重哪些特征、中式应该注重哪些特征;对装饰艺术专业学生,就要多介绍一些与装饰相关的艺术;对于视觉传达专业,就要多讲授传统装饰纹样设计,包含用色、构图原理;对平面设计专业,应该多介绍装饰和绘画纹样,比如在古代纹样中如何运用卷云纹,还可结合奥运会火炬讲解云纹如何应用等。

总而言之,应该通过现代设计作业不断发散,以此来讲解古代工艺美术特征,重点是古代工艺美术如何为现代设计服务,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以此来激发起学习兴趣。

2.以作品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在《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中,涉及到古代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仅展示出古代的艺术性,还展示着一种历史文化,每一件艺术作品中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去感悟、理解民族文化,感悟作品中蕴含的多彩文化。比如在讲授“雕塑”相关知识时,可提出秦兵马俑,许多学生不太了解其真正的历史,教师就可与学生共同搜集历史资料,最后就可得出这种艺术作品背景:这些兵马俑都是秦始皇的陪葬俑。在古代社会,君主死后都要让活人去殉葬陪伴。秦朝丞相李斯认为,采用活人给秦始皇殉葬过于残酷,就建议采用陶俑作为殉葬的。1987年,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在教学中,学生不但感叹于兵马俑的艺术性,体会到古代雕塑艺术的魅力,而且还从中了解到历史奇迹,了解到兵马俑的珍贵。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就能够将《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与历史、语文、艺术等各学科联系起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还能够提高其文化修养。

(二)理论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产生兴趣

对于这门课程而言,不但能够培养其鉴赏能力,提高其综合素养,还必须要指导学生设计实践,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完成相应设计。因此,教学时不但要掌握理论,还必须要高度重视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讲授“青铜器”相关知识时,教师要适当讲授青铜器产生的历史背景、青铜器制作材料、工艺及装饰纹样等,引导学生从哪些角度去认识,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对青铜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教师还应该合理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整个青铜器制作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动手实践的效果。

为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教师还可为学生安排一些作业。比如运用所学相关知识,结合学生自身现代审美观,设计出现代版的青铜器作品。通过设计草图,也可以采用3D效果图,同时要配套上相应文案说明,包含产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造型及功能等。通过作品设计就能够让学生非常灵活掌握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去了解传统作品特征,把握时代脉搏,为将来设计实践奠定基础。

(三)利用现有条件,将课堂搬到博物馆

随着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多媒体成为教学的必要手段;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将教学资料采用视频及图片等方式展现到学生眼前,不但能提升教学氛围,还可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多媒体毕竟只是一种展示,无法真正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将教学课堂搬到博物馆,让学生对实物进行观摩,边观摩边听老师讲解,其教学效果自然会提高。随着国家对文物的高度重视,几乎各地都建有地域性博物馆,基本上都免费开放。引导学生深入博物馆学习,能够将书本知识与现实展出相结合,不但能够掌握某时期某种艺术作品的特色,还能够了解到地方特色。通过这种实物观摩可以加深对作品的印象,有效提高学习兴趣,自然教学效果也得到极大提升。

俗话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作为黄河流域的一部分,山西的早期文明也很发达,山西博物院的展品从数量到质量在全国范围内都属于偏上水平。我们作为山西的高校,在课程中已经加入了两个课时去山西博物院去观摩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很明显两个课时的时间实在太少,各个高校应该适量增加博物馆实践课时,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史,了解本地特色,并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传统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教法,这种教法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所需。随着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入,这门课程已经担负着培养学生美术修养及审美判断等各种核心素养。因此,相关教师必须要树立跨学科教学意识,寻找各学科与这门课程的结合点,更新教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艺术修养,不断培养学生的工艺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1]陈静.美的历程——《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學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2012(18).

[2]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史料和史学[J].艺术生活,2019(1).

[3]黄建福.“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探究式教学探析[J].大众科技,2018(5).

[4]侯妍文.《中国工艺美术史》在应用型大学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课程教学思考[J].工业设计,2017(5).

[5]张晓青.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方法探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1).

作者简介:韩锐(1982-),男,山西晋中,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摄影。

猜你喜欢

教改实践
虚拟机服务器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研究
初中美术教改新思路初探
以私立华联学院为例谈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构想
以私立华联学院为例谈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构想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