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导学式”教学法的应用探究
2020-05-19杨小璐
杨小璐
[摘 要] “导学式”教学法是从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经验中总结概括而成的一种教学方法. 本文阐述了“导学式”教学法的意义,进而结合案例介绍了“导学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并在实践基础上总结了教学成效.
[关键词] 数学教学;“导学式”教学法;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教学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素养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 “导学式”教学法是架在学生与主动学习之间的桥梁,是唤醒学生学习欲望的工具,是提升学生数学水平的载体. “导”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它是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催化剂,它是挖掘内在潜能的导火线,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推进剂.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化,课堂教学得到了极大的关注,不过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仅仅关注到学生的成绩. 长此以往,学生越发缺失学习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综合需求. 基于此,笔者通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尝试“导学式”教学法,以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导学式”教学法的意义
“导学式”教学法一改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满堂灌”式的教学结构,有效融合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自主能动性的增强,关注到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思维规律,对学习、探究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导学式”教学法与新课程标准的“教”与“学”要求相匹配,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重心由“教”转为“学”,教师的职责重心由“授”转为“导”. 在教师的引导过程中,将讲解、讨论、自学、辩论、猜想、练习等学习方法有机结合,使其感悟知识间的内在关联,进一步落实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任务.
“导学式”教学法的应用
“导学式”教学法的有效实施方法多种多样,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授人以渔”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导学环节间既可独立运用,也可穿插和配合使用,从而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
1. 艺术性的开端——导学
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学情,精心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为有效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案例1 课题:与数学交朋友
师:《曹冲称象》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十分熟悉吧!哪位同学愿意带领大家来回味一下这个数学故事呢?
生1:幼儿时期的曹冲有着成人之智,曹操对这个儿子十分喜爱……
师:讲得甚是精彩!从刚才生1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冲必定是一个拥有十足“数学味”的人,若生于当下,那他的数学水平肯定非同一般. (与此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大象?圮石头”)
师:那么,你们认为曹冲运用了哪些数学方法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十足的兴趣,学生兴致高昂地展开了探究)
生2:转化思想.
师(进一步引导):非常棒,真是直击要害!那么,哪位同学可以以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一思想方法呢?
生3:我知道,是化整为零.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非常好,是不是该给点掌声?(所有学生都投来了赞许的眼神,生3信心满满)
师:那再由“石头→大象”又运用了哪种数学方法呢?
生(异口同声):化零为整.
……
教师应当将善于导学作为数学教师最重要的一项能力,尤其是通过教学情境提炼出相应的“本源性问题”,并通过进一步加工,充分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启迪他们追求新知的渴望心理,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从启学引思的角度来看,该情境有着贴切的意图指向,激起了学生的原动力,是“导学式”教学需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
2. 分层教学方法——导路
众所周知,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需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分层教学,从而顺应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在逐步递进式教学方法的推进下,使学生在较高层次上掌握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实现所有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共同进步的目的.
具体做法:将教学目标和作业检测分为A,B,C三个层次,C层为学困生目标,B层为中等生目标,A层为学优生目标. 同时,需鼓励学困生在完成C层目标的基础上尽量去尝试完成B层目标;激励中等生在完成B层目标的基础上积极挑战A层目标;希望学优生在完成A层目标时需做到高质、高效.
案例2 课题: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C层目标: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并学会用判定定理去完成简单证明;
B层目标:探究并证明判定定理,并学会用其进行相关的论证与计算;
A层目标:可以灵活运用判定定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善于一题多解.
就这样,一步步从其定义出发,分层进行探究,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并逐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让学生学习复杂知识的信心倍增,逐步找寻自信心和成就感. 确保学优生有提升、中等生可发展、学困生不落后,也是“导学式”教学需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
3. 智能创作学习——导疑
在教学过程中,作业、练习、复习、考试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推进,事实上就是智力创作学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导学式”教学来导疑引思,促进学习.
案例3 课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问题呈现:如图1,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F在边AC上,且有CE=AF. 证明:△ABF≌△CDE.
师:请大家思考以上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思考:缺失什么证明条件?出现了什么问题?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中等生和学困生也大多能触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了智力创作的基本要求. )
师:那我们一起尝试用相同的方法来证明△ADE≌△BCF.
(通过问题的延展,将智力创作引向了更高的层次,把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推向了高潮,学生很快便有了证明思路. )
师:老师再改变一下问题,请大家一起思考. (多媒体呈现例题:如图1,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F在边AC上,______. 证明:△ABF≌△CDE. 请在横线上补充需要的条件)
“小创作,大作用;小创作,大智慧”. 以问题情境作为智能创作的平台,以导学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导学式”教学的两大关键词. 在以上课题中,有逐步深化的问题情境,有逐步清晰的解题思路,有逐步生成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生成了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也实现了“导学式”教学的目标.
4. 小组合作学习——导思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也是“导学式”教学法的表现,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究,易形成开放、和谐、包容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的相互激励和促进,对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精神和促进共同进步有着积极的推動作用.
具体做法:进行分组工作,将学生根据学习能力分为若干小组. 安排一名学优生充当小组长,督促组内其余层次的学生完成教学目标,并充当好“小老师”的角色,根据知识点进行提问、纠错、分析和讲解等学习活动,让小组中的每个组员都得到提升.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入积分式的奖励机制,鼓励组内的学困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回答正确时给予较高的积分奖励.
总之,“导学式”教学法体现了关注个体、自主探究、面向全体、培养能力的教学特点,通过导学、导路、导疑、导思等多种策略教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实践研究表明,“导学式”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的“学”深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个性化发展,提升数学素养. 笔者希望文章提出的导学策略,可以燃起学生学习的火花,促进数学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