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前班看芬兰幼小如何衔接

2020-05-19贾钱玉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前班幼小芬兰

贾钱玉

去年九月,我们一行人来到芬兰,参观当地的两所幼儿园以及教育学习和发展中心。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的幼小衔接既保证了孩子的快乐成长,又让孩子从幼儿园自然过渡到小学的学习生活状态中,一切都进行得从容不迫,这倒与我们国内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来看看芬兰是怎么做的。

政府组织宏观调控

芬兰从政策文件、监测体系等方面来促进幼小衔接。芬兰教育委员会颁发《2011:学校教育如何开个好头》,重点论述了幼小衔接问题。之后,委员会于2014年起草《修订后的国家初等教育核心课程纲要》,主要精神是促进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整合并实现无缝衔接。

芬兰教育系统里,0~5岁的孩子进入日托中心(即我们的托儿所+幼儿园),6~7岁的孩子进入学前班(时间上相当于我们的幼儿园大班)。早在20世纪70年代,芬兰已将学前教育纳入公立教育体系;在2015年,芬兰更是将学前班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学前班有着很强的幼小衔接的意味——它是小学前的一年,也是ECEC阶段(保教阶段)的最后一年,主要任务就是“为入学做好准备”。

除了政策制定,芬兰将幼小衔接纳入学前教育质量监控内容,规定教育系统内的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连续地计划、跟进、评估和提升教学方案,帮助儿童更好地完成过渡。此外,当地政府会定时组织一对一的幼儿能力评估,如果测评出幼儿某领域的能力不足,当地政府会请专业人员及时协助;如果综合测评下来,幼儿被认为暂时不具备升入小学的能力,那么该幼儿可以接受两年的学前教育,即在8岁时入学。如果专家的诊断表明孩子必须接受特殊教育,那家长就需要把孩子送到师生比更低的学校,以接受更专门化的陪伴和训练。可见,政府在幼小衔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担负起重要的责任。

学校机构积极合作

需要说明的是,芬兰的学前教育有三种存在形式:一是与幼儿园一起,即整个幼儿园包括0~7岁的儿童;二是小学里设立专门的学前班;三是學前班有独立的教学楼,临近小学。这三者的比例因城市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目前芬兰约有20%的幼儿在小学接受学前教育,约有80%的幼儿在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虽然地点不同,课程设置都是同一个框架,因此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前班和小学之间的界限不再是僵硬死板的,二者之间有更多的连接和互动。芬兰教育学习和发展中心的金穆兰老师跟我们介绍,芬兰没有强制性的材料供教师使用。在国家课程框架基础上,教师有绝对的自由选择他们觉得最合适的教材,用他们认为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教师选择的教材也是幼小衔接的体现之一,它就像搭建在幼儿园阶段的游戏学习和小学阶段成人导向的学科学习之间的一座桥梁,用有趣的情境为幼儿构建合理清晰的学科框架。

金穆兰老师还介绍道,芬兰幼小衔接的做法之一是在学校教育中构建K-2,即学前班的孩子和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共处一室,一起上课。这与幼儿园阶段的混龄教育有相似之处,让孩子们在与同伴相处中,自发模仿更有能力的他人而获得发展。我们也有过担心,这样做是否会拖慢小学的进度,或者使学前班“小学化”?芬兰教师怎么做才能同时教三个年级的学生?什么样的内容是三个年级的学生都感兴趣又能理解的呢?

通过查找资料和询问老师,我们得到了解答。首先,我们得明白“小学化”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幼儿园之所以会“小学化”,是因为从教育者到家长都着眼于让幼儿为小学做准备,让幼儿去接近或达到硬性的小学入学要求。因此幼儿园里要教小学的知识,有时要为了准备上小学打断、放弃正常的日常活动。但儿童本位的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有机结合,不应全是幼儿为小学做准备,小学也应为幼儿做好准备。如果小学能做到这一点,幼小衔接的困难会大大减少,也不存在所谓“拖慢小学进度”的问题。

其次,芬兰的幼儿园教师需要和小学教师合作进行教学设计。比如,学前班和小学开展主题月学习,在每个月里,每周与一二年级的学生同堂上课半天。这就需要教师们提前做好活动设计,考虑到三个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儿童的实际经验中挖掘出可以拓展的因素,开展适合6~8岁孩子的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是学前儿童来到小学课堂,也可以是小学生到学前班。总之,孩子们来到同一个地方,坐下来交流自己的看法和经验,学习知识并增进友情。

最后,芬兰关于教师教学的考评强调非教学任务时间应与教学任务时间持平。因此,除了上述这种学科知识、教学方式的衔接活动,学前班依然注重玩耍和儿童主导的活动。正如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目标是“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人和公民”,教师需要注意平衡时间,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儿童的横贯能力。比如,我们参观的Lassi幼儿园有实践小组工作,一起研究“独眼巨人”;利用赫尔辛基的各种体育设施和文化活动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场地和内容,等等。

Lassi幼儿园的负责人也提到,当幼儿毕业后进入小学,学前班教师也会被派到小学中去跟进观察他们的发展情况,了解自己的教育结果,并就有关问题回来与其他教师讨论。也就是说,学前班毕业并不意味着教师和幼儿说再见,小学的课堂、体育活动、外出去森林或者博物馆,包括小学的教师开会甚至毕业典礼,学前班教师都可以参与,见证孩子的成长,并在这个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

另外,芬兰规定,学前班孩子每天在园时间4小时,中午放学后可以选择继续留在学前班(收费)或者回家。小学一年级一周的上课时间也只有17小时,平均一天3.4小时,从时间上保证了过渡的连贯性。

不管怎么说,如果将学前班设在小学或临近小学,学前班的孩子会有一年的时间慢慢熟悉小学的物理空间,熟悉小学规则,熟悉小学教师,慢慢地对小学产生归属感,小学教师也慢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当然,学前班与幼儿园设在一起也是可以熟悉小学的,只是相对没有那么频繁地接触小学环境。

家长提供情感支持

有了政府和学校机构的高度配合和支持,作为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依恋对象,父母又可以做些什么呢?或者说,父母还需要做什么呢?

其实,面对陌生的小学,幼儿更多是对人际关系的担忧。比如幼儿会担心老师会不会不喜欢我,如果没能遵守规则老师会不会责罚我,幼儿园的好朋友能不能再次见面,或者能不能交到像幼儿园时一样的好朋友……那么,家长首先要知道的就是,幼小衔接绝不只是学习上的过渡,它是全方位的,包括行为习惯、自我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家长自己要学习幼小衔接知识,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幼小衔接,不必只看到学科知识而忽略其他同样重要的环节。芬兰父母采取的方法有:带幼儿参加“小学开放日”,体验小学生活,创造机会让孩子进入一年级课堂;给幼儿准备“幼小衔接”的绘本或相关读物;与幼儿就关心的小学话题进行谈话,等等。

可以看到,芬兰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有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参与的身影。他们以儿童为中心,遵照了《儿童权利公约》体现的四个原则,把幼小衔接的责任分摊到各个主体身上,通过制度的完善、社会各界的支持来更好地保证幼儿的成长。目前,从国家层面来说我国还没有像芬兰那样完备的政策保障,因此教师、家长和幼儿的任务相对更重。这也是接下来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另外,我们的小学似乎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与幼儿园的衔接应该是双向互动的。尽管客观上承认幼儿园与小学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文化,有着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不同的目标与需要,但幼小衔接本就是指幼儿园与小学共同承担起责任,通过合作为幼儿营造出合适的环境。否则,幼儿园单方面的“示好”和模仿,几乎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小学化,背离了幼小衔接的初衷。

最后,作为家长,不必急着把孩子推向小学,或者总是担心孩子不能适应,不能学得好,在起跑之初就落在后面。陪在孩子身边,倾听、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需要,给他们开口说话的权利和自由,以更为轻松、温和的方式帮助他们熟悉小学生活的流程、师生关系等,也许更能促成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以自信积极的态度迎接小学生的身份。

本文得到了“教育部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项目”和“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编号:PPZY2015A004)的资助。撰写得到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王海英教授的指导

猜你喜欢

学前班幼小芬兰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做好幼小衔接,共促幼儿发展
幽默故事
苦恼的“幼小衔接”
工资收入
甜蜜欢颜
芬兰将迎独立100周年 邻国挪威考虑“割让”山峰作贺礼
芬兰纸与纸板五年连减
取缔学前班,利耶?弊耶?
大象无形 芬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