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三议:优化幼儿园课程审议之研究
2020-05-19吴洁姚沈琴
吴洁 姚沈琴
课程审议是幼儿园课程改革之路上的必然要求,作为市级第二批课改试点园,我园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一是教师的课程意识普遍不高,课程实施中存在“拿来主义”思想。很多教师抱着“教材就是权威,权威总没错”的心态,盲目照搬教材,对课程解读不够,没有将幼儿的经验、兴趣、问题、资源等进行整合并将其落实到实践中去。二是教师课程建构和实施的守正出新能力薄弱,缺乏深度与创新。在课程建构和实施中,教师未能从儿童本位出發,正确地理解课程以及从儿童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上作相应的调整;也没能及时根据本园、本班儿童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有效的执行课程,课程园本化、班本特色凸显不够。三是教师在课程审议中,将视线聚焦于集体教学活动,忽视环境、家园合作等资源的教育价值,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落实不够。
一年来,我们在课程审议的方式上形成了新的策略与做法,以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线审议制度为抓手,有效落实“三议”课程审议法则,促进教师人人参与课程审议,提升教师课程意识,有效推进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步伐。
一、管理入手,建立双线审议制度
在课程审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管理者重审议流程轻审议人员,忽视了每位教师构建园本课程的参与度。因此,我们从组织机构、审议形式入手制定双线课程审议制度。
(一)组织机构,保障实效
根据幼儿园实际情况,我们从参与者的角度,成立课程审议小组,建立组织网络系统,以保障实效性(表1)。
(二)双线审议,落实制度
1.自上而下,让课程审议落地开花
课程审议中,我们从幼儿园课程小组到教研组再到班级班本组做到自上而下,保证审议落地开花。幼儿园课程小组做好先导,一是把好课程内容的方向(野趣课程与基础课程的整合、《幼儿园完整儿童活动课程》正确运用等)。我园在课程改革中以浙江省省编教材《幼儿园完整儿童活动课程》为基础课程,野趣课程为特色微小课程,将野趣课程与基础课程相融合,把准课程方向,实施课程内容。二是架构课程审议的“范式”,通过课程小组研讨和梳理,为全园教师开展课程审议提供一个“思维导图”。教研组主要是对每个主题活动进行实施时间规划、内容调整、活动反思等。班级班本组根据教研组的计划安排,做好“增与减”的班本化处理。全体教师明确自上而下的层级关系并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幼儿园课程小组定期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对文本和现场审议进行检查与反馈,确保活动的有效实施。
2.自下而上,让每位教师参与审议
为了发挥每位教师参与课程审议的主体性,我们从制定周计划入手,打破以教研组为单位集体共享的模式,实施以班级为单位自下而上的周计划制定模式。要求班级中的两位教师对教研组安排的即将实施的主题,链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结合本土资源进行全面细致地解读,深刻理解该主题实施的核心价值及展开线索、内容安排等,结合本班幼儿实际,将主题核心经验分解到各周活动目标,并且选择相应的内容以及环境创设、家长工作等,以确保本班各周的周计划能充分体现主题子目标的教育价值。各班制定的周计划在教研组会议上介绍交流,教研组在整合各班周计划的基础上,确定科学完善的周计划,最后将初稿上交幼儿园课程小组进行审核通过后,各班才能实施。
双线审议,保证了每位教师作为课程审议的主体参与每次审议活动,并且让教师在解读教材中进一步厘清了课程实施的逻辑。通过双线审议制度的建立,真正实现了教师从单一的课程实践者向课程决策者身份的转变,幼儿园的课程也在审议中不断得到丰富与完善。
二、实施审议,运行“三议”课程法则
“三议”课程法则是指在对课程审议进行逻辑性分析、实践性操作、经验性总结、反思性提升的基础上,融合审议要素与流程。这个流程包括前审议、中审议、后审议。
(一)遵循原则,把握“三议”方向
原则一:三点解读,走近儿童。为了避免教师只注重教材,忽视儿童的学习过程。我们认为在审议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基于需求,基于资源,基于发展。在实施《幼儿园完整儿童活动课程》上各个主题活动过程中,从幼儿学情、幼儿经验、学习特点、周边资源、主题目标五个方面入手,解读教材内容,及时调整方案,保证课程中各内容园本化实施的效果。
原则二:三线明确,理清脉络。在“三议”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要以儿童的视角出发理清主题脉络,理解课程编制的“为什么”,分析课程编制的适宜性。同时,在审议时我们要明确主题脉络的三个层级:一级脉络——主题的行进线,二级脉络——学习的推进线,三级脉络——活动的延展线。
原则三:双面交织,满足需求。在审议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交织幼儿的需求与兴趣,思考幼儿原有经验、调查幼儿兴趣点,做到预设与调整相互融合;交织园本资源,挖掘幼儿园周边人文、民俗、自然等资源,对其进行梳理与筛选,做好主题与特色共同发展。
(二)运行“三议”,提高课程质量
我们力图改变教师的研读习惯,从研读方法入手。倡导教师全面通读教材教参的所有内容,从而在头脑中对“儿童需要学什么”有清晰全面的了解,形成完整的课程实施蓝图,调整、优化、整合出更符合本班儿童发展轨迹课程实施方案,为儿童提供整合多元的学习。主要包括前审议、中审议和后审议三个阶段。
1.前审议——深入解读、把握方向
通过专家引领、视频学习等途径,我们更加明确了前审议中的思路与策略,具体可以从为什么审、审什么、怎么审来进行。
为什么审:原先我们总追求推陈出新,改变课程中的行进脉络、改动主题原意等。通过实践,我们知道前审议是对主题的价值认同、对主题的理性思考、对主题的内容预判,不能随意更改主题目标、不能随意结合幼儿园特色课程、不能简单移除主题内容。
审什么:我们应该从研究儿童、审视教材、链接园本三方面入手。研究儿童——关注孩子已经有什么、喜欢学什么、需要加什么;审视教材——通读教材的全面信息,通过主题安排的实际意图、厘清主题实施的脉络走向;链接园本——关注周边资源、巧用家长资源等。
怎么审:我们在研究儿童方面可以从问卷调查、绘画表征、留痕表现入手进行审议;在审视教材方面,教师必须时时将《指南》作为审议准则,以《指南》中各年龄阶段的发展目标为参照进一步优化目标,同时随时根据幼儿情况做到内容取舍的目标导向。
如在大班“大中国”主题前审议中,基于幼儿经验和社会资源,我们将原来的社会活动“我们的祖国”调整为调查交流活动“我眼中的阅兵仪式”作为主题的开启。在国庆放假前我们采用任务驱动,给幼儿发放调查问卷表,让幼儿在家观看祖国70周年阅兵仪式,并鼓励幼儿用画语表征的形式记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样的调整真正链接幼儿经验,推进主题实施。
2.中审议——实践调整、动态优化
此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监控主题实施的过程,发现儿童的兴趣点和发展需要,增删相应内容,重构主题内容。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主要进行课程主题实施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审议,这一阶段的课程审议主要发生在班级之中。教师在实施课程主题过程中,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召集本班教师或者保育员进行商议,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上交到课程组,借助团队审议解决。当然,班级课程主题活动开展时,家长也是重要的参与者、评价者。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会通过一定的方式提出对课程活动实施的意见或建议。
(1)追随儿童,调整相关活动
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与需求,教师有侧重点地选择内容,每班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随后从一日活动安排、教学活动、学习性区域、教育环境等方面生发出幼儿的兴趣点并依据幼儿需要再进行动态调整。
如在中班“我做哥哥姐姐了”主题中审议时,增加了“社会活动:我来帮助你”,主要通过与小班弟弟妹妹结对,教弟弟妹妹学习折毯子,形成能主动关心弟弟妹妹,体验做哥哥姐姐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幼儿非常感兴趣,临走时还恋恋不舍地要帮助弟弟妹妹。考虑到本主题情感方面的活动较少,借助中秋节生成了“大带小”的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弟弟妹妹的关心与爱护,真正将幼儿兴趣与活动价值做到有机结合。
(2)一问三审,顺应学习特点
一问三审是对一个集体活动进行三次审议,同时提出一个问题解答两次的过程。我们倡导教师始终以课程意识为支撑来考量主题活动中每一个具体活动所承载的主题发展目标,以及所承载的对儿童经验的拓展点和发展挑战点。
一审:教师个人从经验点、质疑点、模糊点三点入手进行第一次的活动研读,针对其中某个点的困惑提出一个问题。
二审: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教研组教师分两组进行第二次团队审议,发表各自见解,提出解决策略。
三审:通过实践,验证方法的适宜性,再根据检验结果第三次审议教材,最终形成最佳方案。
(3)留白空间,满足生成需要
根据幼儿的关注点和兴趣生成活动的留白,让课程内容更具科学性和适宜性。在实施中教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与生成及时记录、分析、汇总,并以此为依据拟定出下一周的周重点和活动目标,形成一定的班本特色。
如在小班“春天里”这一主题实施中,小六班的孩子在寻找、感知春天的变化时,发现幼儿园东大楼活动室前有一大片的蒲公英,于是好奇地停下了脚步。可当教师询问这是什么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是花。可见孩子描述的是表象,并不是具体的植物名称。于是,小六班教师针对这一现象组织幼儿进行了讨论,并根据孩子的兴趣以蒲公英为切入点生成了系列班本活动。
中审议中课程随着孩子的经验随时在“动”,体现了教师儿童观和课程观的改变与更新。通过一直动态调整、随时跟进的中审议,确保主题价值能层层落实到一周、一日活动中,并正确处理好儿童长远发展和近期发展之间的关系。
3.后审议——反思主题,总结提升
后审议是对整个主题实施的反思、总结交流经验,为完善主题和开启下一次课程实施奠定基础。可以从主题目标是否实现、活动开展是否符合儿童特点、儿童经验是否提升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与反思,即对“学得怎么样、为什么好或不好、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做反刍式的总结。
(三)反思“三议”,助力课程管理
每个主题实施后,教研组长都会在课程例会中进行回顾反思。通过交流主題实施轨迹、经验分享及问题解决策略,审议小组提出反馈意见,不仅能实现资源共享,解决共性问题,更能在审议中对主题做进一步调整、丰富和完善,让课程更加专业、扎实。
三、“双线三议”,赢得课程审议实效
“双线三议”优化了幼儿园课程审议:一方面是探寻出保障课程有效执行的教研策略;另一方面在推进过程中,教师对幼儿园课程有了一定的理解,也深刻认识了幼儿园课程目标,全面兼顾对各种课程组织形态的关注,反思自身在课程实施中应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在反复跟进的课程审议过程中,我们日趋走向课程改革的专业之路,改变的不仅是课程质量,更是形成了具有本园特色的课程品牌文化。
1.助力课程的资源库建设
课程资源库是课程审议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将主题中的材料分块进行存储,教师根据自身需要在共享中下载使用(表2)。
2.提高管理者的课程领导力
课程审议的组织和管理,让幼儿园课程管理团队在课程理念、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课程规划与评价、课程实施、课程管理等方面达成共识,全面提升课程实践的领导力。
3.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教师由众说纷纭到达成共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课程审议中每一位教师的思考,允许其差异存在,但必须有所思,有所想,以思促研,以思促行,培养了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和课程观,提高了教师课程执行能力和创生能力,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