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眼先天性黄斑缺损病1例

2020-05-18赵芳杨兰韩媛

临床眼科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脉络膜巩膜晶状体

赵芳 杨兰 韩媛

先天性黄斑缺损是一种黄斑发育异常的眼底疾病,大多数在胎儿期或婴儿早期由多种因素引起,主要损害患者的中心视力,单双眼均可发病。临床不常见此类患者,近期我们在接诊时偶遇1例,现作一报告。

患者女性,22岁。因双眼自幼视力差就诊于我院门诊。 否认早产、外伤、眼病病史及家族史,但患者父母为姨表近亲结婚,兄妹5人,除一姐姐患有糙皮病之外,余均无明显异常。 眼科检查: 视力右眼0.02,矫正-11.75 DS/-0.5 DC×100°=0.1,左眼0.04,矫正-10.00 DS/-2.75 DC×80°=0.1,眼压:右眼14.3 mmHg,左眼15.7 mmHg(1 mmHg=0.133 kPa),双眼眼睑皮肤粗糙,角膜明,前房可,瞳孔圆,晶状体透明,右眼视乳头界清色淡,左眼视盘萎缩扩大,双眼黄斑区各可见一类圆形3 PD×3 PD大小视网膜脉络膜缺损,边界清楚(图1,2),缺损区可见部分脉络膜大血管,以及散在的色素沉着,下方视网膜可见条带状变性灶。 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3,4)示黄斑部网膜神经上皮层变薄,椭圆体带及色素上皮层部分消失,脉络膜组织局部可见凹陷性暗腔。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图5,6)示:缺损区脉络膜背景荧光不可见,呈片状弱荧光,部分可见稀疏的脉络膜大血管。 B型超声示双眼后葡萄肿(图7,8)。 视野检查示双眼中心暗点。多焦ERG:双眼反应阵列图第一环中心区反应明显降低,几乎呈平坦状,黄斑外反应较正常眼也明显下降。诊断: 双眼先天性黄斑缺损。

讨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直被认为是先天性黄斑缺损的常见病因,少数也可见于隐性遗传。 现大都认为是由于黄斑组织发育未成熟期[1,2],宫内一些感染,如:梅毒、结核及其他细菌感染性疾病刺激胎儿,从而引起脉络膜炎症,组织破坏,致使黄斑区视网膜异常发育。眼底改变各不相同,病灶多位于黄斑区及其周围的视网膜,一般为3~6 PD大小的类圆形缺损。缺损区残留散在色素沉着,其下稀疏的脉络膜大血管清晰可见,甚者可透见白色巩膜组织。病变区视网膜血管形态可正常,或只沿缺损边沿走形,亦可与脉络膜血管发生吻合,进入玻璃体,更严重者达晶状体表面。

图1,2 先天性黄斑缺损眼底所见 图3,4 双眼眼底黄斑区OCT所见

FFA示:黄斑区呈片状弱荧光,脉络膜背景荧光不可见,部分可见稀疏的脉络膜大血管; 色素斑块呈片状遮蔽荧光;血管异常可见荧光增强。 OCT示:病变区局部视网膜脉络膜组织向外凹陷,其内神经上皮层明显变薄,椭圆体带缺失,RPE层不均匀[3]。 视野:中心暗点或旁中心暗点。

根据缺损区的表现可将该病分为以下3型[4]。 (1)色素型:缺损区色素增生沉着,可见少数脉络膜粗大血管,未见巩膜组织,此类型最多见。(2)无色素型:几乎无色素沉积、无血管走形,仅见巩膜组织。(3)血管异常型:缺损区视网膜与脉络膜血管发生吻合,向前进入玻璃体及晶状体,此类型最少见。

根据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该患者应为色素型缺损,其家族中并无此病例,故考虑与胎儿期受到宫内感染刺激相关, 但该患者父母为近亲结婚,该病的发生是否与此有关仍需进一步研究。 患者为先天性黄斑缺损且伴有高度近视,目前予屈光矫正,此外无明显疗效措施,仅予随访观察。若后期并发网膜脱离,可行视网膜复位术。

猜你喜欢

脉络膜巩膜晶状体
脉络膜厚度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研究进展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近视发生发展中脉络膜变化的研究进展
巩膜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突然视物清晰 未必是好事
原发性房角关闭性疾病患者脉络膜厚度的临床研究
脉络膜上腔与手术
白内障手术,该选哪种晶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