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导师制”的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2020-05-14方颖郭雪琪赵世勇魏永祥宿玉成王丽萍葛林虎

高教学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双导师制口腔医学科研能力

方颖 郭雪琪 赵世勇 魏永祥 宿玉成 王丽萍 葛林虎

摘  要: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是高层次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新的重大课题。导师在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在专业教学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行的新时代,也是培养合格、同质化住院医师的重要保障。我院在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探索性引入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以硕士研究生为主体,结合学生需求给予相关专业临床方面及科研方面的有力指导,为学生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文章以我院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为例,分析临床科研对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阐述“双导师制”的内涵和实施方式,为全日制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提供可行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双导师制;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a new and important issue in the 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talents. In the new era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standardized training of resident physicians, the tutor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raining qualified and homogeneous resident physicians. In the cultivation of master's degree students in stomatology, the double tutorial system is introduced in our hospital as an exploratory cultivation mode. In the new tutorial system, the master's degree students are the main body to provide strong guidance in clin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f related major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needs of students, so as to provide guarante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linical and scientific abilities.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double tutorial system in our oral medical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analysis the importance of clinical research on medical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and the connotation of "double tutorial system" as well as the way of implementation. The purpose was to provide feasible way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ouble tutorial system" for full-time oral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 training.

隨着社会对全面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不仅包括理论知识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临床医学不同的是,口腔医学对临床操作技术的要求极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硕士培养并轨共行虽然能有效加强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训,为把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成合格的临床医生提供制度保障,但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仍然有所欠缺[1]。2015年,国务院学位办发布的《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下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2015]9号)中指出,专硕研究生培养目标为“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以良好表达能力与医患沟通能力,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多发病诊治工作”,与此同时国家卫计委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中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要有一定的临床能力,同时还应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临床研究能力,再次强调了口腔医学专业硕士培养中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2]。本文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为例,探究“双导师制”在口腔医学专业硕士培养中的应用及体会。

一、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一)口腔医学硕士培养模式单一

我国口腔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大致含有五个二级学科内容,即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种植学、口腔修复学及口腔正畸学。其中口腔内科学又可被进一步分为五个三级学科,即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黏膜病学、儿童口腔病学和口腔预防学。目前国内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模式主要分为“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两类,其中,“专业学位”学生在当前规范化培训与硕士培养并轨执行的安排下,一般在完成第一学期理论学习后即进入临床各科室学习,完成33个月的科室轮转后方可进行答辩。在这样的前提下,“专业学位”学生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这样一来毕业生也很难达到“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且传统的“一对一”单一导师负责制很难满足学生在不同科室轮转时的训练需要[3]。

(二)口腔医学硕士规范化培训任务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基本保障。为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国家认定的规培基地或协同单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轮转时间不少于33个月。随着2015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全国范围启动以来,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的重叠日益明显,不仅培养内容繁重,培养模式也过于单一,很多硕士研究生错过了硕士学习期间科研训练的最佳窗口期[4]。尽管传统的培养方式能保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但学生难以获得思考和解决临床科学问题的能力,缺乏创造性思维,久而久之,不仅无法独立撰写医学论文和开展课题工作,同时也将慢慢失去对临床工作中复杂病例的科学判断,无法跟上医学发展与时俱进的脚步。

(三)口腔医学硕士培养科研重视度不足

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是硕士培养的主体对象,主体对象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型教育的培养重点也是难点所在。部分硕士研究生将获取文凭、顺利毕业看作学习目的,却追本逐末忽略了学习过程中自我能力的提高,一味跟随式被动接受知识,完成任务,自我观念淡薄,对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视度更是极度匮乏。科研重视度不足,则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也会大打折扣,科研能力的教授与学习也会因主观能动性不足而受到影响。

二、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双导师制”探索

(一)“双导师制”的内涵和意义

现代导师制的概念主要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大型私人企业[5]。“双导师制”这一概念出现于1990年代初期,由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率先提出并推广应用[6]。在近十年来的应用实践中,“双导师制”在教育学专业、药学专业以及医学专业中的应用逐渐得到认可,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口腔医学专业硕士培养并轨执行的当下,“双导师制”的概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为例,“双导师制”主要是指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入学时与第一导师进行双向选择,随后根据硕士研究生的规范化培训安排进入科室轮转,与此同时,根据该学生的课题选择及毕业设计配备一位具有相关研究经验的第二导师,主要负责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思维锻炼和科研能力培养,在保障硕士研究生顺利轮转的前提下,有安排、有步骤地进行临床科研能力的系统化培养,为“复合型”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临床第一导师不仅要负责硕士研究生在整个学习、培训期间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还要着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病例分析、疑难病例讨论、小讲课、文献汇报等规范化培训内容,需负责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全面管理[7]。科研第二导师则主要负责硕士研究生的文献综述、实验设计、实验进展等,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同时辅导学生进行基本的科研方法的学习和理论指导,保障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思维的建立以及相关能力的锻炼。

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建立,可有效结合两位导师在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中的长处,满足创新型教育的需要,不仅有利于临床创新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促进学生科学问题的提出,同时还可针对性帮助学生梳理科研思路,促进科学问题的解决,进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其科研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双导师制”在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有利于导师间的相互配合,指导学生积累经验,大大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双导师制”的建立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优化临床导师资源的配置,缓解临床导师的科研压力,使学生的指导工作更具针对性、具体性,同时也使得学生的科研学习更具创新性和实用性。

(二)“双导师制”的实施

首先,應明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的遴选标准。遵循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年)的要求,负责临床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的第一导师应综合考虑导师的临床教学能力、科研经费、科研课题情况进行遴选;负责科研理论指导和方法教授的第二导师应以导师承担课题情况及经费情况作为主要遴选标准。

其次,根据研究方向、临床实践方向在每个二级、三级学科组建个性化导师团队,不同导师团队之间人员可以适度交叉,但不应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进行,不得影响教学质量[8]。这样一来,学生的科研培养可以更好地服务临床实践,临床中发现和提出的科学问题也可高效的转化为科研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形成良性循环。

为了保障“双导师制”的顺利实施与不断优化,应建立相应的规范化制度,针对获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导师进行集中培训和继续教育,保障导师队伍的指导水平,使“双导师制”可以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下去,从而为口腔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的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保障。建立“双导师制”的同时,应酌情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以及监督机构,实行人才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有效督促导师队伍师资水平的提高。除了职能部门的定期考核和监督外,也应注重学生这一培养主体的反馈和意见,使得“双导师制”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三)“双导师制”的优点

“双导师制”是一种实用且高效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尤其在口腔医学中,更是具有独特优势。从培养主体的角度出发,“双导师制”能在保障硕士研究生专业知识和临床能力的同时,大大提高其科研能力,不仅有利于科研思维的锻炼,同时为其毕业后撰写论文、主持科研项目等打下夯实基础,其对学生的培养是系统的、全面的、长远的[9]。科研与临床是相辅相成的,科研可以解决临床问题服务于临床工作,临床则可以实现科研探究的转化,使其走出实验室走进日常,因此,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可以使硕士研究生们受益一生。

从导师的角度来说,“双导师制”是机遇更是挑战,导师团队在带教过程中的交流与沟通,也是导师间头脑风暴和新思维新想法的碰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导师自身的进步提供了契机。

三、“双导师制”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导师积极性不高

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一般都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骨干医师,在承担常规医、教、研工作的基础上,还需要负责相应的导师工作,使得其工作量和工作压力都大大增加。繁重的工作量,以及导师任职过程中的诸多琐事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另外,导师培养质量评估系统和奖励制度的不足,部分导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任务以及培养内容的认识不足,都可以影响导师工作中的积极性。

(二)导师沟通不足

临床第一导师不仅要负责学生的临床实践指导,也要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科研导师则应着重关注研究生的文献指导、课题选题、论文撰写等。“双导师制”不仅强调不同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同时也强调各导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效的导师间沟通能帮助导师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制订出相应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这些沟通包括临床和科研培训的内容、方案和进度,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作出有效反馈,从而提高导师工作有效性。师生间的沟通能帮助进行相互了解,学生意见的反馈和反思是督促导师制度进步的关键所在。有效地沟通还可帮助及时调整学生培养方案和进度,使得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四、优化“双导师制”的对策

(一)制定合理的“双导师制”遴选制度

导师遴选要兼顾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政治素养,针对不同导师专业能力的鉴定和评估应有所不同,合理的导师遴选制度是遴选合格导师的保障,同时也是组建优秀导师团队的保障所在。临床导师的遴选应着重关注对疾病的诊治能力,包括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能力都应纳入遴选要求。科研导师的遴选需保证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同时还应具备充足的科研经费,包括近5年的学术论文、科研项目、专利申请以及研究成果等都应纳入遴选的考核范畴。遴选的导师应进行科学的集体培训,帮助导师了解国家研究生培养的动态。导师岗前培训应充分了解国家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政策与法规、研究生教育的形势与任务,同时还应了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学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及学生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导师职责和责任,才能做好导师的分配工作。

(二)规范“双导师制”管理制度

高校应建立健全双导师管理制度,保证双导师实施的规范化,严把质量关。应不定期开展学生反馈,对导师管理进行动态监督,监督部门应关注“双导师制”运行现状,并根据学生反馈和导师间的沟通情况及时做出针对性改进,把有能力的临床教师和科研工作者选拔到导师队伍中来。

(三)完善“双导师制”考核制度

针对“双导师制”这一新型导师模式,应针对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建立考核及奖励制度,将科研成果、临床考核成绩等客观指标以及学生反馈等主观指标纳入考核,进行综合评估。针对在临床实践和科研培养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导师,应适度给予相应的补贴和奖励,进而督促导师工作,帮助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性。对于未完成培养内容或培养目标未达标的导师,应做出相应的考核,全面调动导师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必要时还可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给予不同导师课时津贴、工作量计算等优惠政策,设立优秀导师奖,奖励在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优秀导师[10]。口腔医学专业具有自身的特点,口腔材料、成骨、肿瘤、炎症的研究具有极大转化潜能,“双导师制”考核制度中应充分考虑口腔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应量化考核指标,保障“双导师制”以及相应考核制度的顺利执行。

“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是一項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双导师制”在保障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的同时,可有效保障学生科研思维与能力的锻炼,激励专业型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有效促进临床医学实践与科研能力培养之间的融合与沟通,满足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飞,肖刚,郭青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下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以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口腔内科学系为例[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24(5):715-717.

[2]孙莉.顺应社会需求培养基层全科医学人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3):1788-1791.

[3]陈地龙,谢鹏,汪玲,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7):73-75.

[4]马艳艳,杨凯,郑东翔.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对比探究[J].北京口腔医学,2014,22(5):286-287.

[5]刘丽艳,秦春生.协同与融合: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双导师制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2):54-58.

[6]安建华,程长羽.加大高校人才培养力度的新模式——双导师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5(01):65-67.

[7]刘春晓,王小文,吴婧,等.双导师制及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2019,3(3):253-256.

[8]夏维.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5):29-30.

[9]徐佩华,仲志成.研究生培养的多导师制探讨——美国密西西比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启示[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4):38-40.

[10]林欣,戴艳梅,郭怡熠,等.口腔专科医院研究生培养精细化管理模式初探[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2):42-44.

猜你喜欢

双导师制口腔医学科研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口腔医学美学教育的探索与展望
口腔医学
徐州技师学院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新途径研究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及对策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科研能力途径研究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
浅谈美育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