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2020-05-14殷文柴强李玲玲于爱忠谢军红樊志龙胡发龙

高教学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农学专业改革创新实践教学

殷文 柴强 李玲玲 于爱忠 谢军红 樊志龙 胡发龙

摘  要:新时代视角下,“新农科建设”为我国高等院校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新的方向。文章通过分析“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人才需求状况,提出了农学专业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针对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应采取的改革体制。探索农学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旨在进一步提高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新农科建设;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has pointed out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agronomy major innovation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agronomy major and the reform system that should be adopted for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teaching modeby analyzing the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ltivation of agronomy major and meet the social demand for agronomy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for agronomy major was explored.

新农科建设已成为新时代高校农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要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不同层面深入理解新农科建设的产生背景及时代意义[1]。高等农业院校在新农科建设中要稳固核心地位,坚持立德树人与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融合、坚持卓越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融合、坚持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互相支撑紧密融合、坚持高等院校专业改革人才培养与农业产业化紧密融合、坚持高等院校与农业区域发展紧密融合。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更应该培养能够从事大田作物生产的应用综合型人才,因而实践教学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当今实践教育教学亦然是限制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高层次综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障碍因素[2],那么高等农业教育中怎样融合实践教学仍然沒有一个完全统一而且可以参照的实践教学标准[3]。近来,国家明确提出了高等农业院校在新农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专业人才不但要求自身素质高,基础理论知识丰富、专业知识扎实肥沃,而且还要求具备分析与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魄力和能力。另外,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必须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从而培养能够指导并从事大田作物生产的应用综合型人才。甘肃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现处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行列,因此,在分析新农科建设视角下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高层次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基础,依据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类型,构建与新农科建设相适应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达到真正可提高学生指导并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素养与业务水平。

一、新农科建设对农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分析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的使命与责任就是服务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促进农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已构建高等农业教育教学质量新体系与新标准,主动策划新型农学类专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农科类专业,加快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专门人才培养方面,应主动衔接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新要求,加强农业教育与科技结合、产学研协作,努力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造就一批交叉学科背景、科研素养高、业务水平强的应用复合型农业类科技专业人才。因此,新农科建设视角下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产业升级需要农学专业技术人才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但总体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这主要因为农村占有面积大,山地多、平原少,旱地多、水田少,基层农业科技人才业务水平低、学科背景单一、科研素养弱且队伍建设不足已严峻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新农科建设。随着国家新农科建设战略的全面启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面临最大问题,使得农业生产需要依靠大量富有经验且理论水平高与实践能力强的基层农业科技综合型专业人才。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度,基层农业科技综合型专业人才的严重短缺制约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力度、现代农业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及农业区域发展的竞争力优势[4]。要发展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农业,一定要与新农科建设相适应,促进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因而急需培养大量理论基础知识过硬、实践履历丰富、具有绿色可持续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视野的农学专业应用综合型专业人才[4]。围绕新农科建设战略背景,高等农业院校急需培养大量农学科技服务专业人才用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提升农村经济水平、服务于农民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因此,遵循新农科建设背景,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服务人才对于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而助推乡村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二)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迫切需要农学专业人才

虽然我国许多达到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依靠农民培训、示范而实现成果转化,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得到不同规模的推广与应用,但与发达国家或者区域相比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仍然远远落后,在生产上真正能够发挥现实生产力作用的仅占1/3,其原因是大多数科研工作者只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弱化推广及应用,造成研发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及模式没有得到大力示范及应用推广[4]。总体而言,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程度较低,因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需要依靠大量农学专业人才,亟待培养大批农业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

(三)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加快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农学专业技术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迫使农业生产与经营方式得以调整与优化,“三农”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科技专业人才本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新时期广大农民职业差异、劳力分离,使得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基层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具备多样化、层次化和功能化的基本特征。目前,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化肥、灌溉、机械动力等购买性资源的过量投入而实现高产出。这种生产模式因高投入、高排放、传统精细耕作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系统稳定性较差等负面效应使得耕地质量、区域生态承载力显著下降,因此,生态、高效、有机、优质、绿色、可持续等农业类型相继产生,这要求传统农业必须向现代农业转变,使得农业生产必须具备多样化、标准化、专业化、层次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特征,迫使基层农业科技专业人才具备综合分析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程度较低的另一原因是基层农业科学技术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出现人才断层、知识更新落后等严重问题[4],难以满足农民对新型现代化、产业化农业生产的需求。

二、与新农科建设相适应的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一)基础理论性、拔高性和探索性实验融为一体的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农学实践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环节[4]。目前,农学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相似课程间的实验内容略有重复;第二,大班式与集体式的实验教学方式导致实验课过于集中,实验仪器设备数量不够且质量较差等不足之处。因而,优化完善农学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优化配置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缩小重复性、验证性实验内容,通过增加实验课学时来补充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内容,使得农学专业实验教學课程形成一个集基础性、拔高性和探索性实验教学形成的多层次、一体化、综合性的实验教学体系。基础实验教学主要培养本科生对一些普通设备的基本操作与使用。拔高性实验教学主要以符合当地农业生产为切入点,以大宗作物为对象,通过实验探讨其生长规律。探索性实验教学以追踪研究深度不够或者鲜见报道的科学研究问题为主要目标而履行的试验(实验)研究[4]。

依照新农科建设战略背景,要搞好实验教学就要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4]。目前,甘肃农业大学顺应国家新农科建设战略背景,把农学专业的旱农学、农作学、农业生态学、种子学等部分课程实验教学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农学基础实验课程,学生通过参与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实验课程,有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创新和科学思维能力,从而为今后的学习与工作奠定稳固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专业和毕业实习相融合的实习教学模式

实习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方式。学生通过把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集成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指导与从事作物生产、分析和解决农田作物生产科学研究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5]。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与高水平的研究院所或者农科类大学联合进行规模化、层次化、交叉式的学生专业与课程综合实习,组建课程、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三个不同层面的“校内+校外”的实践教学模式。目前,甘肃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已经逐步形成了依托校内实习基地与实验室而履行的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的课程综合实习,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科研院所为专业综合实习等联合培养基地,以条山农场、黄羊河农场、新疆建设兵团及种业公司等企业为就业见习基地的不同层次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甘肃农业大学今后将继续拓宽实习基地或者单位,保证学生能够持续高质量的进行生产实习。同时,在校生可通过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指导老师科研项目、生产实习等研究,开展毕业论文相关工作,实现综合生产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有机融合。另外,生产实习有助于部分同学考取实习单位的研究生或者就业于实习单位,有效地缓解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

(三)综合实习与毕业论文相结合模式,健全毕业论文管理体制

对于高等院校农学专业而言,毕业需要撰写毕业论文并答辩才能完成学业。因此,撰写毕业论文是最终衡量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方式[4]。对于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的学生参与大田作物生产相当重要,通过参与设计与履行毕业论文所依托的试验,把课堂讲授所学的农作学、作物栽培学、农业生态学、土壤肥料学等理论知识应用到试验实施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了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就要健全本科毕业论文的考核规则,制定全新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体系。另外,要建立本科毕业论文的奖励制度,加强对优秀毕业论文的奖励。特别是,要鼓励学生贯穿整个试验过程,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研究品德和较好的专业素养,提升科研水平。

(四)开展创新创业性实践教学,实施科研导师制模式

目前,国家提倡学生勇于参与创新创业活动,高等农业院校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计划或者创新创业项目,目的在于履行以学生为主体、以科学研究为重心的创新性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主动参与科学研究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敏锐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科学研究及综合实践能力[4]。另外,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与创新创业项目的选题要紧密联系实际作物生产,要符合新农科建设战略对新时期大学生培养的基本要求[4]。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可以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履行。一些学生自大学第4学期,利用课余空闲时间,根据自己对作物栽培与耕作或者作物遗传与育种两个方面研究领域的兴趣程度而选择专任教师参与科学研究。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一定要鼓励学生勇于参与科研训练计划与创新创业项目。对于农学专业而言,应对科研有崇高兴趣的本科生采取“本科生导师制”,将部分学生聘为科研助理,从第4学期跟随导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既完成了综合实习又可撰写毕业论文[6]。最终实现以科研促教学,通过参与科学研究,为独立完成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参与新农科背景下的社会实践,拓展学生专业素养的实践教学模式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培养新型科技专业人才考虑的最主要问题是培养专业能力强、科研态度端正,具有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且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服务三农意识的专业人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解决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培养新型科技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新农科建设,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农学专业学生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在于服务乡村建设、强化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业务能力与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真正领悟新农科建设的具体内涵,进一步发挥学生分析与解决农业实际生产问题的潜力,积极探索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将毕业实习贯穿于社会实践,将新农科建设战略的实际需求融合于社会实践的方式[4]。目前,高等農业院校农学专业学生社会实践存在参与度低、实践形式僵硬、实践内容单一、实践效果差、群众参与度低、农民满意度不高等问题。

三、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专业认知实践教学

当今,攻读农学专业的学生近似一般来自城镇,即便来自农村,也是很少参与农业生产,对农学专业的特色优势、主干课程及就业去向了解不够。为了让农学专业学生从进校充分认识本专业的基本内容,甘肃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在大一新生刚入校的实践教学中加入了专业认知实践教学环节。在正式上课的第一周,系主任与专任教师介绍本专业相关内容,邀请专家人才、杰出校友介绍学习本专业成功的经验,将学生集中带出去参观大型农场、企业及兄弟院校考察学习,增强对本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二)社会实践教学

由于农学专业本科生从课堂与书本上获取的理论知识较多,生产实践的感性认识相对较少。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农业专业应在实践教育教学中加入了解性的内容,包括了解农村、作物及其生产环节[2]。

1. 了解农村

暑假正是作物生长的季节,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企业与农场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农村主要考察调研农业生产状况,深入企业与农场参与作物生育期的田间管理,这样可进一步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状况、农村地貌和农民生活水平,最后通过撰写社会实践总结报告而进一步了解农村[2]。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学生通过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不但了解农村地形地貌,而且了解农民生活状况,使学生对农村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增强了责任感。通过了解农村,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迫切需求,增强学生一定要努力学习、服务三农的意识。

2. 了解作物

近年来,因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的加大,农学专业招生生源逐渐变好,城镇生源比重不断提高,即便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对农业生产实践参与度较低。部分学生认识作物不够,甚至五谷不分[5]。为了解决这方面的不足,必须增强农学专业学生对作物的感性认知,利用社会实践,参观植物园、农场,认识粮食类、油料类、饲料绿肥类、薯芋类、纤维类、嗜好料类等作物,同时通过亲身参与或者观摩考察,了解作物生育期内的田间管理,从而增强学生对作物生产的感性认识,为此后专业课学习及毕业实习打好基础。

3. 了解作物生产环节

为了加深农学专业学生对作物种植模式、作物布局的基本原理、手段和方法,作物生长发育动态、农业资源利用等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学生可利用暑期社会实践,进一步验证课堂讲授中,老师用语言描述的各种生产状况,为了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所采用的典型种植模式及资源投入状况,进一步了解间作套种为什么能增产及轮作倒茬为什么可平衡土壤养分。通过课堂理论讲授与田间实物的结合,进一步加深对各农艺措施原理的理解。

(三)科研性实践教学

农学专业学生自第6学期起,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训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就业动向酌情选择作物遗传与育种或者作物栽培与耕作方面的指导老师初步选题,确定试验方案,拟定毕业论文的题目。学生通过试验区调研及查阅文献资料,深入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学生可围绕导师的研究课题,提出研究目标、撰写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履行科学研究所采用适宜的研究方法等,并绘制技术路线图、敲定试验方案,在导师的引领下,按照确定的试验方案独立完成科学研究。在试验履行过程中,学生参与田间小区设计、播种、田间管理、数据采集等。试验结束后,学生严格按照学校本科学位论文的要求撰写学位论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今后继续深造或者就业鉴定基础。

(四)生产性实践教学

生产性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亲自参加农业生产第一线,了解、熟悉作物生长动态及田间管理,知悉采用的种植模式及农艺措施[5]。农学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不同,其研究对象是作物,作物生长周期长,安排学生生产实习只能在作物生长季内,因此,将学生的毕业生产实习时间定为作物的一个生长周期是最为理想,这样就可以完整的参与作物整个生产周期的实习过程。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应根据区域农业生产特点,合理编制教学大纲,调配生产实习时间。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应紧跟国家新农科建设大背景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大趋势培养农业应用型专业人才。要坚持与新农科建设相适应,从人才需求、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优化、体制改革等方面完善农学专业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为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充分发挥“产学研”培养模式,高等农业院校应拓展与相关研究单位及企业的对接、促进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以造就更多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农学专业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吕新,张泽,侯彤瑜,等.“新农科”背景下农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8):16-18.

[2]曹敏建,郭玉华,刘恩才,等.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4(2):68-70.

[3]吕杰.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教育改革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9(2):3-8.

[4]王有宁,赵丽艳,傅本重,等.“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25(8):210-211.

[5]殷文,柴强,于爱忠,等.高等院校农学专业毕业实习问题剖析与改革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39(8):70-74.

[6]汤秋香,苏秀娟,徐文修,等.本科生导师制实效实证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194-195.

猜你喜欢

农学专业改革创新实践教学
基于现代农业的农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研究
农学专业企业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启蒙农学专业本科新生创业思维的途径探索
关于我市中职学校发展农学专业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