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我市中职学校发展农学专业的几点思考

2016-06-30李咏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6期
关键词:农学专业发展现状职业院校

李咏

【摘 要】在目前国家对职业院校农学专业大力扶持,对农学专业学生实行“一免一补”的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农学专业总体招生形势仍然不容乐观,起色仍然不大。我们将农学专业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困难加以归纳,并试图从建言的角度进行破解。

【关键词】职业院校 农学专业 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066-02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庞大的农业人口决定了农业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要加强农学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但目前大量的非农专业的开设,大量特色农业专业的逐渐消失给农学专业发展带来严重挑战。由于观念的偏差,家长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纷纷涌向第二、三产业的热门专业,虽然目前国家对农学专业大力扶持,对学生实行了减免学费政策,但还是出现了持续的低迷,生源日趋减少。

一、农学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中职教育的认识不足。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差距巨大,轻视农业的传统观念依然充斥着人们的思想。人们对农学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颇,职业院校农学教育很少或者没有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作为农学专业潜在生源的农村学生,却在心理上渴望跳出“农门”,从事社会地位高、经济收入好的非农行业。

招生难,专业陈旧需创新。从近二年招生情况可以看出,报考农学专业的考生大幅下降,不足总招生人数的三成。部分职业院校在农学专业的专业设置上缺乏针对性,与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往往不能深入生产实际,了解农村在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将农学专业等同于普通专业,脱离农学专业的办学规律,在课程上跟不上现代农牧业科技创新的步伐。

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就业对口率低。国家近年实行了农学专业免学费政策,并每月补贴一定的生活费,这对农学专业招生和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由于这些专业都是艰苦专业,都是和土地打交道,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就业对口率低,社会认可度不高。而家长们看重的主要就是毕业后学生的就业问题。

教学与管理难,社会效益不明显。由于入校学生基础差,自控能力不强,再加上就业前景黯淡,缺乏学习动机,不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加大了学校教学管理难度;在校内影响学校教学与管埋,在校外影响学校办学声誉。行成了学生不想学、不愿学;教师管不了,不愿教;学校不愿招、难就业的尴尬局面。

二、分析与对策

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高职农学专业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一是高职农学专业应注重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提升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二是适应不同生源的需要,在专业设置上进行市场细分,提高其市场针对性和适应性,提升高职农学专业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此外,政府应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改变社会上的“轻农”思想,使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农业教育的发展。

围绕产业办专业,适应地方经济。职业院校农学专业的办学主题应是服务“三农”,这是职业院校农学专业赖以生存之源。职业院校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主动出击,寻求学校与镇、村、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的合作,并适时围绕产教结合中产生的新情况与新问题调整专业建设、课程结构,讲求“实际、实用、实效”。而且农学各专业应紧紧围绕地方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做“特”、做“精”。

扩大资助对象,办学形式应当更加多样化。日前资助的都是全日制在校生,而一些像苗木专业村、专业乡的学生在苗木的生产季节干活,没有时间脱产参加全日制学习。他们只能采取半工半读的方式学习,国家政策只对全日制在校生补贴,而对半工半读的学生没有政策,这就造成了需要政策的人得不到政策的资助。建议国家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采取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把农学职业教育办好。 并且解决好“出口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入口问题”。国家应出台更加优惠的就业政策,鼓励和扶持农村职业学校农学专业毕业生回到农村创业,实现学习和生产“无缝对接”,大大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针对教学与管理难及社会效益不明显的分析与对策。

改善教学结构,适应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实现教与学的双赢。教师要成为农学行业的行家。新农村建设对农学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应是教学的能手,还应是行业中某一领域的专家,更应是通才;不仅要有先进的埋念,还要有娴熟的技能;不仅要精通生产,还要熟悉销售;不仅要善于从农业发展中寻找规律,而且还要善于捕捉市场信息。

学生应成为现代农业的能手。一个专业的兴衰取决于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面向农村、农业、农民的专业,田间、日下、舍前的教学,与新农村建设无缝对接的实训,可以确保农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即成为现代农业的能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 调整专业结构,突出产教结合,面向农村市场办学。当前,正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特色农业和生态林业蓬勃发展,这些对农学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灵活设置农学专业将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强有力的促进作用。产教结合是职业院校农学专业走出困境的必然要求与根本出路。对于这些院校来说,产教结合的实质就是面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办学,其核心任务是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一代新农民。

从农业产业结构进步中获得收益与发展。职业院校农学专业服务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改造,必将从相关产业中获取丰厚的回报。职业院校要依据自身特色,坚持走产教结合之路,依托专业办实体,反哺专业共发展。实现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经济开发齐头并进。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院校农学专业调整成为了必须。如何把专业调整与专业内涵建设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目前我们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农学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专业建设的思路与方向,依托学校现有资源,充分发挥优势专业作用,立足农学产业,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对国内高水平大学相关专业的考察和研究,在专业建设定位与人才培养规格上发挥优势,彰显办学特色。以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所培养人才的水平与社会适用性,较好地满足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朝晖.农业高职教育结构现状与发展对策思考

猜你喜欢

农学专业发展现状职业院校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基于现代农业的农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