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教育与中小学教学相结合的创新探讨
2020-05-14张宜英
书名:博物馆教育新视阈
作者:杨丹丹、阎宏斌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
ISBN:9787501027125
定价:35元
博物馆即博览万物之所,是展示人类文明进程的恢宏殿堂,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现在,博物馆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已然实现了从收藏研究到教育服务的转变,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的知识普及、兴趣培养和思想启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可谓由来已久。1905年我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就创造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的典范。随后建立的我国第一批博物馆都是由教育部门创办,有的直接以教育博物馆命名。博物馆教育纳入社会精神文明教育基地的体制,也是我国的独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博物馆教育配合学校教育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可以说,在自然人文修养的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博物馆教育为学校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已成为中小学生不可或缺的“第二课堂”。
以互联网和全球化为背景的新时期,博物馆如何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手段、健全完善针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如何更好地实现与学校教育的积极互动,仍然是值得探索的重大课题。笔者在参与江苏省苏州市教育局苏州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性与政策性课题“教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以苏州教育博物馆为例”时,认真研读了杨丹丹、阎宏斌主编的《博物馆教育新视阈》一书,获益良多。作为博物馆研究的权威组织,北京博物馆学会社会教育委员会先后于2006年9月和2008年1月举办了两届“博物馆社会教育论坛”,分别以“博物馆与青少年道德教育”和“博物馆教育的再认识”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博物馆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功能以及博物馆教育的发展问题。其中的优秀论文和精彩发言不胜枚举,后被集结整理,便有了这本《博物馆教育新视阈》。文章作者均为博物馆一线工作者和国家文物局专家等,比如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中国博物馆学会常务副会长马自树、博物学资深专家苏东海、甄朔南先生等。本书的编者也都是资深的“博物馆人”。比如,杨丹丹从事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20余年,现任首都博物馆办公室主任;闫宏斌,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市场推广与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博物馆学会社会教育与服务专业委员会主任。本书集中讨论了博物馆教育的认识与发展问题,其中重点关注了“博物馆和青少年德育”“博物馆与学校教育”“新时期博物馆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理性思考”“关于科技馆如何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的思考”“探究式学习下的博物館历史教育”等话题,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提出了极具借鉴意义的观点和策略。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教育的内涵被深化了,当个人的自我教育和终身学习成为教育的目标,博物馆也随之深化着其教育的功能——从知识灌输向知识体验方向发展、从知识价值向情感价值深化等。本书是这一系列探索的努力和结晶,不仅深化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内涵,指引着博物馆教育的发展路径,也开拓了青少年教育的视野,为学校教育的变革及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苏州市汉语国际推广中心(苏州教育博物馆)张宜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