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状检视及教学范式

2020-05-14蒋欣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平面图连续性学段

蒋欣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让“非连续性文本”逐渐进入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视野。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非连续性文本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文本形式,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方法和策略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提升其在现代社会、未来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为了解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现状,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对本校15位平均教龄在10年左右的语文老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您对非连续性文本是怎么看的”“您认为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主要包括哪些”“您认为小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有什么作用”“您在教学非连续性文本时采用什么教学策略”等问题。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老师们对非连续性文本在认识和教学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识不够深入。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不够深入,甚至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认为非连续性文本只是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只是对图片、视频等的一种呈现和运用。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课标对非连续性阅读教学的阐述太少;二是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专门研究。

第二,教学目标不清晰。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培养学生什么能力,老师们有的说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有的说是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分析等能力,也有的说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识不一。

第三,教学脱离实际。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但目前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主要是为了满足应试之需,而且很多试题的命制脱离生活实际,失去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独特价值。

第四,缺少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研究。目前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基本是“摸着石头过河”,甚至还是按照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模式进行讲解,缺乏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形成教学策略就更无从谈起了。

从近几年本市进行的小学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监测的结果来看,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失分率还是很高的。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长期以来,学生所接触的文章以文学类为主,如记叙文、散文、诗歌等,对实用类文本接触较少。二是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存在困难,主要表现在获取信息、整合信息,以及更高级的文本反思评价能力上。非连续性文本提供的信息通常比较零散,甚至“碎片化”,会有大量非文字信息穿插其中,学生如果不具备良好的信息提取、信息理解、信息整合等能力,就很可能出现思维混乱。三是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存在障碍,最主要的问题是学生的阅读体系中没有相关阅读策略的准备,不知道怎么读。

二、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价值审视及目标确定

叶圣陶先生说:“无论什么学科,都应该预先认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认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价值究竟是什么?从语文教学的理论视角和实践经验来看,阅读理解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核心。非连续性文本作为小学语文阅读内容的一部分,其教学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在已有层级基础之上不断调整和优化,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1.培养学生哪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理解能力

第一,关注并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非连续性文本提供的信息常常是非连续的、碎片化的,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重要的,学生必须明确自己需要寻找哪些信息,然后反复寻找发现自己所需的信息,最后快速锁定目标。它是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最基本的能力。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加以分辨、提取、整合归纳,他们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便会逐步提升。

第二,解释与推论能力。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文本,阅读最基本的要求是理解所给的材料。理解可分为两种:一是对文本的表面理解,看懂图表与文字说明;二是深层次的理解,从文本与图表中挖掘深层次的含义。前者比较简单,笔者在这里主要谈谈第二种理解能力。文本中有些内容没有直接写出来,需要读者运用“推论”的策略对信息作出解释。推论就是联系文中两个或更多的信息片段进行推测,作出解释。推论与猜测有着本质的不同,利用文中提供的线索一步一步合理推测就是推论,而仅凭借直觉就是猜测了。

第三,比较归纳能力。对于由多个材料组成的文本,要指导学生善于比较,分辨它们的异同,调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自主进行意义构建。例如统编教材在二年级下册、四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都编排了有关平面图的非连续性文本,由此我们在四年级下学期设计了一个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内容《走近平面图》,以做好平面图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教师提供了两个锦囊,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之一来探究平面图的特点。第一个锦囊里有四幅平面图,分别是某小区户型平面图、社区卫生中心平面图、黄山景区导览图和某动物园的平面图,需要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第二个锦囊里有一幅天安门广场的实景图和一幅相应的平面图,让学生比较后说说自己的发现。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学生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会发现,平面图上物体的大小与实物相比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了,但位置不变;每一幅平面图的表现手法是一致的;平面图的观察角度都是從上往下的;复杂的平面图上标有图例,让人更清楚地看懂图意,等等。这些结论就是学生通过比较归纳得出来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适时、适度地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第四,整合评价能力。整合观点、评价文本需要较高的认知加工水平,是一种较大难度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对文本进行评价建立在对文本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在文本中找到的信息与其他的知识相联系,与自己原有的认知、想法和经验相联结,综合判断,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可以对文本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建议,甚至进行反驳,等等。

2.各学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级目标的确定

根据上述能力的培养和课标阅读评价要求,我们初步确定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能级目标(见表1),以此作为我们进行实践研究的行动指南。需要说明的是,课标在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因此表中的“极其简单、较简单”都是相对于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而言的。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范式的提炼

学生的阅读指向生活,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的重要方式,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基于上述思考,我们汇总了相关课堂教学案例,初步梳理出了“情境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范式”。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探究问题,自主学习,交流对话,形成经验,以便创新应用,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小学三个学段,因能力要求的不同,教学范式也同中有异。(见图1)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习情境的选择和创设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如果我们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言基础,精心选择或创设一个学生相对比较熟悉又与文本相契合的学习情境,就可以有效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增进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引领学生将学到的新知识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例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中编排了“课程表”,我们以此为教学内容,除指导学生认识课程表上的生字词外,还要指导学生会利用课程为自己的学习服务。于是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马虎经常忘记上什么课,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小马虎吧。在这样的情境中带领学生认识课程、了解课程表的作用、学会使用课程表、绘制个性课程表。

第二环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特点,因地制宜。

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提出阅读素养的核心是“理解过程”,我们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要求,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进行学习探究,获取与学习活动相关的资源信息。

因阅读能力的限制,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只要求其从非连续性文本中找到与阅读要求有关的信息即可。这些信息在文中是明确的,一般包含在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一个图像之中,学生能够自主、迅速地理解所提取的信息,形成自己的经验知识。例如一年级的“学习课程表”,学生通过观察会找到“语文、数学、美术”等课程名称,有星期一至星期五,还有第一节、第二节……这就是一个整体感知、提取信息的过程。接下来教师就要带领学生概括信息,让学生知道课程表一般由课程名称、星期、节次组成,形成经验认知。低年段的理解过程着重培养学生关注并提取出明确的信息,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对没有明确陈述的信息进行推论。相对于第三学段的推论要求来说,第二学段的推论比较直接,也比较简单,学生只须联系两个或更多信息片段进行推断,而且这种推断的结果受到文本内容的限制。为了构建对非连续性文本更完全、充分的理解,第二学段还应初步培养学生能够解释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要初步引导学生加工文本内容,在文本的观点间建立联系,综合信息,思考文本意义更丰富的内涵,为第三学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中年段的理解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直接推论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解释并整合信息的意识,形成自己的理解。

第三学段的学生应能超越句子和词语层面来加工非连续性文本信息,要利用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解释和整合文中信息,甚至对信息进行审视鉴赏,从个人角度出发,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检视评价,思考文本更丰富的内涵。例如,我们自主设计的五年级《镇江一日游考察规划》一课,在“规划出行路线”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制订考察规划。为进一步提升学生了解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等能力,我们设计了学习任务单组织学生开展学习。

为完成学习任务单,在学生对地图软件中“搜周边”功能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展开考察规划的制订。在交流“吃饭地点”选择理由时,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关注到了以下几点:饭店的人气指数;自己所处的位置与饭店间的距离,交通、停车是否方便;人均消费金额,是否超出预计金额;顾客的评价、服务态度;是否有镇江特色菜,等等。可以说,完成这一作业,学生阅读了大量网络上的非连续性文本信息,还结合了自己的实际需求,通过阅读比较、分析整合解决了出行问题。所以高年级的理解过程还应培养学生解释并整合信息、审视评价鉴赏等能力。

第三环节:创新应用,解决问题。

巢宗祺教授指出:“非连续性文本的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會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不能“纸上谈兵”,应让学习与学生的生活无缝联结,让学生把获得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经验在教学的情境或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应用,通过实践检验,真正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范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而且在“互联网+”新技术环境支持下进行,紧跟时代的步伐,使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变得有趣、实用、实在。

猜你喜欢

平面图连续性学段
非连续性文本之图文转化题阅读摭谈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别墅平面图》
《别墅平面图》
《四居室平面图》
《景观平面图》
浅谈连续函数的四则运算的连续性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