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诗文课程与诵读竞赛融合模式探究

2020-05-14吕红光

文教资料 2020年7期
关键词:融合模式学科竞赛

吕红光

摘    要: 传统诗文类课程在内容上除了文学理论以外,还包含大量的中国古代经典诗文;“浙江省大学生中华经典诵读竞赛”现为省级甲等竞赛,经典诗文朗诵是该比赛的重要内容,二者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当前文学类诗词课程尚缺乏有效的实训实践,当代大学生的朗诵能力令人担忧,如果将该竞赛中的部分内容与要求融入传统古典诗问课程,就会极大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肢体展现能力、对经典作品的深入解读能力,从而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 传统诗文课程    学科竞赛    融合模式

一、学科竞赛融入课程的必要性

浙江省大学生中华经典诵读竞赛为省级甲等竞赛,能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在全省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阅读中华经典诗文,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和汉语口语表达能力。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诗词课程还是诵读竞赛,都属于传统文化范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提高以语言为核心的竞争力。“经典诵读竞赛”作为学科竞赛,对选手的语言表达技巧与诗词文本解读能力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如果将该竞赛中的部分内容与要求融入传统古典诗歌课程,就会极大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肢体展现能力、对经典作品的深入解读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对学生走向未来的工作岗位与生活大有益处。

本项目主要研究如何能够将学科竞赛(“浙江省大学生中华经典诵读大赛”)融入相应的学科课程。本课题所研究的传统诗词类课程主要是指“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唐诗宋词研究”等以古代文学为核心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特征是在内容上除了文学理论以外,还包含大量的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浙江省大学生中华经典诵读竞赛”是从2013年开始的,现为省级甲等科技竞赛。经典诗词朗诵是该比赛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二者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当前文学类课程存在以下弊端:

首先,当前的文学类诗词课程尚缺乏有效的实训实践层面。我校《大學生科技竞赛活动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学校鼓励各教学单位将竞赛培训课程化、系统化,鼓励将培训课程纳入专业必修、选修和校通识类课程。”浙江省经典诵读竞赛今年已经是第七年,已经走入成熟阶段,适合作为实训内容融入相应的学科课程。

其次,当代大学生的朗诵能力令人担忧。现行传统诗词课程基本上属于理论型课程,虽然课上学生们也接触了大量诗词文本,但是由于西方理解式教育模式传入我国以来,学生们以理解作品为主,大部分学生习惯于默读,基本上丧失了朗诵的能力,这种状况令人担忧,改变这种状况势在必行。融合学科竞赛与学科课程成为本项目的核心内容。

二、经典诗文类课程与诵读竞赛融合的途径探究

传统诗词类课程以“中国古典诗文研究”为例,该课程为17周34课时,包含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四个单元的内容,传统课程是按照历史朝代的顺序讲授历朝历代的诗歌理论与作品选讲的二维模式进行。本项目每个单元除了传统理论之外,作品选讲均改为从省赛题库中挑选作品进行讲述,然后增加对学生的朗诵指导实训环节,对每位学生的朗诵发音技巧、表情、肢体、情感、舞台形象均进行纠正与指导。具体改革内容如下:缩减传统古典诗歌的理论内容;增加“中华经典诵读竞赛”所要求的朗诵技巧和方法的内容与课时数;将原有课程中的部分诗词更换为“省诵读竞赛题库”所规定的篇目;增加学生朗诵的实训环节;改革原有的课程考核方案,增加朗诵实践考核。

那么具体如何实施呢?

本项目计划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年的课程“中国古典诗文化研究”为初步试验课程,“中国古典诗文研究”为院级选修课,在选课之前跟学生说清楚所选课程是包含诗歌朗诵实训方面的内容的。搜集并研究历年竞赛题库及优秀的获奖视频备用。对课程“中国古典诗文研究”进行重新打造,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增补或改变原有的课件内容。研讨课程实训环节的实施过程。班级人数较多的课程分小组实训,邀请往届省赛获奖选手帮助小组实训。在“中国古典诗文研究”课程实施后,推广到校级选修课“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实施本方案。

本项目设计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采用由少到多的方法逐渐实施,先选取教学班人数较少的课程实施,再对人数较多的校选课实施。

2.实训部分采取模仿法完成,即实训由学生模仿优秀朗诵作品、辅以教师指导完成。由于作为课程而与省赛指导的差别还是很大,难度也相当大,由于学生数量本身较多,多数学生从未有任何朗诵实践或舞台演出经验,因此本课程在每个单元的朗诵部分讲授完毕后都留一个实训作业,这个实训作业指定具体的朗诵篇目,教师统一发给学生该朗诵篇目的优秀省赛朗诵获奖视频,由学生课下反复模仿、练习,然后教师在实训课上再针对每个学生出现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

3.部分学生在朗读中有尖音,由此本项目在课程中设置大量的尖音练习,反复纠正、强化,使用多种手段进行练习,如使用绕口令:

尖音绕口令一:《比尖》:“尖塔尖,尖杆尖,杆尖尖似塔尖尖,塔尖尖似杆尖尖。有人说杆尖比塔尖尖,有人说塔尖比杆尖尖。不知到底是杆尖比塔尖尖,还是塔尖比杆尖尖。”

尖音绕口令二:《鸭和霞》:“天空飘着一片霞,水上游来一群鸭。霞是五彩霞,鸭是麻花鸭,麻花鸭游进五彩霞,五彩霞网住麻花鸭。分不清是鸭还是霞。”

4.部分学生前鼻音与后鼻音读不清楚,本项目在课程上设置大量练习让学生们反复练习纠正,如:

羊肠(扬长)、延长;绵延、绵阳(绵羊);洋房、严防;严厉(盐粒)、阳历;扬名、严明(言明);徜徉、肠炎(常言);传扬、传言;发言(发炎)、发扬;禁言(进言)、晋阳;留言、留洋;名扬、名言;炎夏、阳夏;相沿、襄阳;盐分、羊粪;盐水、羊水;海盐、海洋;椒盐、骄阳;蜿蜒、汪洋;汗颜、汉阳;红颜、弘扬(宏扬);飞檐、飞扬;演化(衍化)、氧化;衍生、养生、掩护、养护;掩饰(演示)、仰视;眼光、仰光;眼花、养花;眼角、仰角;眼睛、养精;眼神、养神;白眼、白养;演讲、眼睑(杨戬);式样、试验;燕子、样子;扬鞭、延边;扬琴、言情;扬言、洋洋;放羊、放盐;岩画、洋化;掩面、仰面;眼目、仰慕;眼望、仰望;眼病、养病;眼伤、养伤;样本、赝本;样品、赝品。

三、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经典诗文为参赛做长期积累

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诵中国古代经典诗文。经典诵读竞赛无论是初赛还是决赛现场,朗诵古诗文都是选手第一次出场的表现,非常重要。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朗诵能力和理解能力成为重中之重。以朗诵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为例,这是一篇非常经典的篇目,很多次竞赛题库中都选了这个篇目,最常见的是这个片段:“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对于这个片段,首先要让学生们了解司马迁的身世背景,身受宫刑之辱而欲完成一部伟大的著作,所以从情感上而言,是极为激愤的,那是用血和泪写成的文字,司马迁几乎想一死了之,但是父志没有完成,于是他用历史上一系列身受大难而完成巨著的古代名人来激励自己。这是何等动人心魄的情感。一些学生在朗诵这个篇目的时候居然面带喜色,显然是连情感基调都搞错了,完全没有理解作品,那么这种朗诵就算声音再好听也是失败的。在情感基调的基础上,读准每个字的字音非常重要,学生们要有怀疑精神,每个字读什么都要确定,某个字是三声还是一声,不能想当然,一定要好好查查字典,确定准确读音。

在读音准确的基础上,让学生们反复练习模仿某个朗诵名篇,并协调肢体与表情,使其达到一定的舞台效果。并让学生录制视频缴纳作业。本课程形成了一批优秀的学生朗诵视频合集,为以后的学生做了良好的示范。需要让学生注意的是,朗诵篇目一定要脱稿背诵下来,而且要熟练背诵,否则会影响舞台效果。

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中国古代经典诗文,多揣摩一些名句的引申义和现实意义,为更好地进行演讲稿的写作打下基础。无论是初赛还是决赛都有演讲这一环节。决赛演讲题库一半的主题句都是古代诗文。“中国古典诗文研究”课程在诗文选择上要与演讲竞赛题库紧密联系,将7年以来的题目做一个重新编排,选择典型性的、重复率较高的诗文,包含历年出现的主题句的篇章组织在一起给学生讲授,这样针对性较强,让学生了解这些主题句的来龙去脉与含义及反映的哲理,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撰写演讲稿就不会太吃力。决赛演讲稿的数量较多,有30个主题句,每个演讲稿有要求有案例支撑。中国古代诗文中故事众多,很多故事都可以用作演讲稿中的案例,所以,学生们对古代诗文的学习不能只是简单学习与竞赛相关的文句意思,最好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学习,多了解古代名人轶事。心里的故事多了,写演讲稿自然案例如泉涌,而不会冥思苦想太久。当然,古代的名人轶事仅仅是演讲稿案例的一部分,一定要恰当,对现当代特别是眼下发生的有新闻性质的、大家都感兴趣的案例要多加留意和积累,才能更好地完成案例这一环节。演讲稿一定要有内容,有针对性,不可以写成抒情散文,不要说了半天别人都不知道你到底想说什么问题。如2019年的决赛演讲题库中第16号主题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第23号主题句“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前者是陶渊明《杂诗》中的诗句,后者是王贞白《白鹿洞二首》中的诗句,如果学生们在课程上认真学习过这两首诗歌,就会知道这两个主题句都是要人珍惜时间,这样两个主题就可以使用一个案例,从而为写演讲稿省下一些力气。

从2018年开始,决赛的回答问题不再是评委们随机问问题,而是变成了古代文学文化常识问题回答。每个选手将面对十个题目,题型只有选择、填空还有判断,要求在5分钟内作答。决赛这种形式的回答问题是没有题库的,范围就是古代文学文化常识。更加要求准备参赛的选手不能临时抱佛脚,对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平时要有积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可能会占有一定的优势,对于其他专业的选手来说这个积累是不容易的。这个范围的时间段非常长,一般来讲,应该是包含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我國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文学文化常识。比如2018年有一道题目问绿肥红瘦说的是什么花?只有熟悉李清照词的选手才能从容地选出是“海棠花”这个答案。所以,这个回答问题的环节不是临阵磨枪就能解决的,最好选手们从小就对这方面感兴趣、多积累,多观看中国诗词大会之类的节目。

四、本成果的实施范围与受益学生及其推广

本项目首先实施于汉语言文学专业院选课“中国古典诗文研究”,其次实施于全校选修课“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总计每学年受益人数超过200人次。在此基础上,本项目方案可以推广到我校现当代文学及外国文学的诗歌课程,进而推广到其他院校,扩大受益面。本课题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当传统课程缺乏实践层面的时候,学生会觉得不适用而丧失兴趣;当本课题将省赛要求引入课程时,一些学生由于厌烦课下的大量训练而产生懒惰甚至惧怕心理。本课题一方面加大对省赛获奖的宣传力度,我校省赛获奖者可申请以此代替毕业设计,学生们对此十分羡慕而加大课下训练的力度,另一方面将朗诵展示环节纳入期末考核中,使学生觉得这是学习的必然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本文为校教改课题“中华经典诵读竞赛融入传统诗词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究”(2018JG2013)成果。

猜你喜欢

融合模式学科竞赛
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群组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