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适度性研究
2020-05-13储洪平
储洪平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这一背景下,学校对于初中体育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在初中体育课程中开展田径训练,不仅可以起到加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作用,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在进行田径训练设计的过程中,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合理掌控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就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适度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初中体育;田径训练;强度;训练量
前言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田径训练能够使学生身体素质和思维能力得以同时发展。在对该体育活动进行策划时,教师除了需要对每位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了解外,还应该对田径运动训练强度及训练量进行科学合理掌控,教会学生体育运动的正确锻炼方式和技巧,以确保田径训练能够真正发挥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田径运动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关系
在田径训练中,若运动员降低30%的训练强度,那么就会增加3倍的训练量,也就是在训练强度降低的情况下,训练的时间会增加。对于长跑运动员来说,如果将其训练强度加大,训练量减少,则会给运动者造成极大的负担,甚至造成运动损伤。所以,科学的运动训练方式尤为重要,体育教师在制订田径训练方案的同时,需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强度与训练量。
二、影响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因素
1.教师因素
对于田径训练而言,教师的专业程度起着关键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学生不够了解田径训练且对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这便需要体育教师在开展田径训练的过程中,结合学生体质来为学生制定行之有效且安全的训练方式。
2.家庭因素
大部分学生家长仍然认为文化课较体育课更重要,但新课改倡导的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学生学好文化课程,还需要他们加强体育锻炼,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在体育课程方面,学校及学生家长也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田径训练。
3.社会因素
就现实情况来看,在我国,人们对田径运动的关注度不高,加之这方面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致使该项活动与其他文化课程相比处于弱势地位。
三、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合理安排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措施
1.初中体育的田径教学体系需完善
在开展田径训练时,教师需结合学生实际身体素质、长远发展目标来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田径训练体系,从而保证学生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适度性,进而起到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效果。
比如:在田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需以学生为主体,切实以学生利益为出发点来制订田径教学计划,科学合理地调整田径训练与文化课程的时间安排,使学生在提高文化成绩的同时得到身心健康方面的发展。在开展田径训练前,教师还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学生身体情况,制订具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为激发学生體育锻炼的热情和兴趣,可以设置奖惩制度,这样便于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身体素质方面的锻炼。如在200米短跑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规定一个时间限制,并对用时最短的学生进行奖励,奖品可以是一些跳绳、毽子或乒乓球等与体育相关的物品;而对于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的同学,则可以给其一定的惩罚,如让其做10个蛙跳或深蹲跳。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此外,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进行调整。
2.保障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合理性
就初中生而言,他们由于性别、年龄、基因、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身体素质及运动强度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不同的学生对于田径训练的接受程度及耐受力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训练项目的安排,并保证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结构的合理性。
比如:一节45分钟的体育课程,教师在进行田径训练教学计划设置时,可以结合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将一节课分为四个阶段:热身阶段、强化训练阶段、休整阶段、活动阶段。热身阶段指的是刚上课时,主要进行低强度高训练量的锻炼,如1000米缓跑训练,将时间设置为10分钟;然后进入强化训练阶段,如200米或100米短跑加速训练,时间设置为15分钟;之后便是休整阶段,让学生自行锻炼或休息,时间设置为10分钟;最后10分钟,则用于巩固复习、问题解答以及技巧经验的总结。
3.训练强度与训练量需适度
初中体育教师除了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注重对田径训练适度性的把握,善于结合学生身体健康状况来为学生合理安排训练项目。特别是在田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把握上,为避免出现运动量过大而造成运动损伤,影响学生运动水平及体育成绩的提升,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保证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适度。
比如:在100米加速跑训练过程中,若将训练强度设置为中等强度,则可以将前80米设置为加速跑,而后20米则设置为缓跑,训练过程可设置为8个来回;若将训练强度设置为高强度的加速跑,则可以适当减少训练量,即将学生训练量设置为3到5个来回即可。
4.调整好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关系
就初中田径运动而言,为使其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保证初中生既能适应训练强度,又能达到锻炼的效果,需要明确训练强度及训练量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训练量及训练强度,注重田径训练活动的有效性及合理性,使训练强度及训练量二者之间达到平衡的状态,且与学生肢体训练承受强度相适应,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田径训练过程中更加顺利。
比如:若教师进行田径训练计划制订时,将训练强度设置过大,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就会让学生难以完成预期学习目标,甚至会因训练强度与量的不平衡在训练过程中受伤。因此,在平常训练活动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将专项训练与训练强度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合理调整训练强度,结合实际降低专项训练的难度。如在1000米长跑训练过程中,可以将其设置为接力跑的形式,5名学生为一组,每人200米,这样可以减少学生的训练量,同时加强训练强度;或者针对200米训练,前100米采用加速跑的形式,后100米采用缓跑的形式,降低训练强度。这样调整好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关系,可使田径训练达到对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田径训练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对于学生田径技能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点需要初中体育教师给予高度关注。同时,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除教会学生跑步技巧及速度提升技巧外,还应当为学生合理制订训练计划,针对不同的学生,结合其特点找到与他们的训练量及强度相适合的训练方式,使其体育成绩得到提升,达到素养教育的目的。
责任编辑:陆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