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进行“四个自信”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2020-05-13郑德平
郑德平
关键词:高等院校;四个自信;思政教育;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3 — 0080 — 03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肩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职责,因此必然也要对大学生进行“四个自信”的教育和指导工作,将“四个自信”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培育坚定理想信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二、“四个自信”的重要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要始终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四个自信”共同构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理论。“四个自信”是今后我国国家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不断丰富和完善的重要基础。
(一)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道路决定命运,思想引领航向,信心凝聚力量。我们要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就必须选择一条通往这个奋斗目标的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向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括领导力量、基本路线、历史方位、历史任务、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等重要内容,这些都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独创的一条适合于当前中国基本国情的道路,也是一条不断自我完善与创新的改革之路。
(二)理论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
理论自信,就是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正确理论,确保该理论始终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科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因此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
(三)制度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由根本层面的制度、基本层面的制度、具体层面的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组成,不同层面的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理性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的创新完善,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以科学实践为基础,不断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以及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
(四)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在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内容和本质特征,是提升中国自信、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精神动力。
“四个自信”都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土壤,源自于上下五千年积累形成的中华文化,拥有同根同源的文化底蕴。“四个自信”辩证统一,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相互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其他三个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文化自信则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内在要求。正确认识“四个自信”之间的辩证关系,需要以文化自信为基础,坚定其他三个自信,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实现道路上、理论上、制度上的创新。
三、“四个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与时俱进融入“四个自信”先進理念,首先我们来探讨当前大学生理念信念教育的现状。
首先,我们的大学生队伍中普遍存在着理想信念不坚定的现象。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少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理想与现实的面前,一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开始动摇,甚至还会寄托于宗教信仰,这对于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无疑是负面的、不良的影响。
其次,部分大学生缺乏政治思想觉悟。现在的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这种成长背景导致其具有非常突出的自我意识,也造成了一些性格缺陷,例如骄躁、叛逆、慵懒、自私等,对国家和社会认知上漠不关心,对国家发展不关心,甚至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这种情况会进一步影响学生对待社会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影响爱国主义的热情,甚至会造成自我与社会的冲突,学生的世界观会发生严重的扭曲。
再次,部分大学生缺少进取心。新时代大学生生活在富裕、自由的新中国,无法体会老一辈革命者艰苦奋斗的高尚精神,也不能体会当前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相反,一些社会不良风气侵蚀了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让其沉溺于享受网络带来的感官快乐。同时,其内心也急于改变现状,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因此陷入一种既懒散又求进取的矛盾混沌状态之中。
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客观需求。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与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念与价值观念取向也相应地呈现出复杂化特征,这就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优化和更新,一定要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四个自信”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与发展,将“四个自信”融入到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利于巩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的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同时还可以使教育内容更加充实、教育形式更加多元化。
(一)“四个自信”融入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对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创新思政教育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还要有世界眼光,更要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四个自信”是理论、道理、制度与文化这四者的有机结合,它以全球的视角将思政教育创新要求囊括其中。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应将“四个自信”这个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融入其中,体现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来彰显我们伟大的民族国家繁荣富强的时代精神。
(二)“四个自信”融入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对思政教育内容的丰富与完善。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它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理论支撑。“四个自信”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为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新的教学资料,是对思政教育内容的丰富与完善,有效提高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四个自信”的路径
“四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坚定理想信念,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径和保障。四个自信“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人与可靠接班人的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矢志不渝地坚持用“四个自信”教育学生和培养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笔者认为,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四个自信”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高校要利用好课堂主渠道,同时要积极开发与实践“第二课堂”,加大对“四个自信”的宣传普及。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主要渠道。在推进“四个自信”深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利用教学课堂。思想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理论宣传教育的第一场所。在教育实践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炼“四个自信”的思想精华与思想价值,宣讲“四个自信”的基本知识并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认知认同四个自信的思想蕴涵,促进“四个自信”入耳、入脑、入心。让学生从内心理解和体会到“四个自信”的内涵,才会在自我发展中将自我发展理想与社会发展理想相结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其次,实践教学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被称为“第二课堂”,相比于第一课堂,该教学环节相对生动,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育的“润物细无声”。“四个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通过开展“四个自信”知识竞答比赛、践行“四个自信,从我做起”等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坚定“四个自信”理想信念教育。
(二)高校在推进“四个自信”学生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四个自信”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这种“三进”是要培养高校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最终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我们推进“四个自信”教育的教育主体是学生。推进“四个自信”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还要发挥教育者主导性,让广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倾听和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地认知认同“四个自信”,显示出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学生参与其中得到的主观感受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必要因素,也是认知—认同的关键,“四个自信”教育是引导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使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重要抓手,积极促进网络空间“四个自信”学习交流。
网络空间增加了人类活动的地域范围,智能时代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相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主渠道、实践“第二课堂”,网络空间又被称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课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育人广泛性与便捷性,在一定意义上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丝毫不亚于前两者的教育方式所发挥的功能。高校学生网络使用频繁,利用网络交友、寻求新知识已成为潮流,如微信、微博增加了人们的交际范围,大学MOOC(慕课)使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优秀的课程。但是网络提供给学生便利的同时也带来网络的暴力、价值观扭曲的现实,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在这样的网络现实下,更要利用好网络开展“四个自信”教育,培育一大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当代大学生。笔者认为,高校要开拓、利用网络这个“第三课堂”,推动“四个自信”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中,这是在社会发展到智能时代所做出的积极回答,也是在智能时代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新途径的要求。
(四)全媒体视域下,高校应充分利用全媒体拓宽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路径。
全媒体环境下充分发挥媒体传播的优势特点,及时化解负面效应,提升“四个自信”在大学生中的融入力,是新时代教育者肩负的重要使命。首先,要完善信息监控,净化媒体环境,传播正能量。全媒体中信息来源广泛、信息量大,需要举全社会之力严格加强对信息的监管甄别、筛查过滤。其次,要打造“四个自信”全媒体教育平台。充分重视媒体在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教學中的实际影响力,综合运用报刊、宣传栏、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及LED电子显示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新媒体,打造“四个自信”全媒体教育平台。其次,要培育适应全媒体环境的“四个自信”教育者。教育者要树立利用全媒体开展“四个自信”教育的主动意识,高度重视全媒体在“四个自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动了解、学习运用全媒体的规律和技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全媒体载体,创新“四个自信”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掌握媒体阵地主导权。
五、结语
总之,“四个自信”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化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创新产物,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作用。将“四个自信”融入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同时也是对思政教育内容的丰富与完善。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0.
〔2〕郑淑芬.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辩证关系〔J〕.奋斗,2016,(09).
〔3〕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18,(01).
〔4〕赵振宇,余哲西.代表委员谈通过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筑牢“不想”堤坝〔J〕.中国纪检监察,2017,(06).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