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有效提升的路径探析

2020-05-13李蓬

理论观察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学能力新时代

李蓬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3 — 0077 — 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深入回答了事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2019年3月他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并提出了对全国思政课教师的六点要求和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在高校思政课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所在,而教师队伍的关键又在于教学能力建设。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除了要具备一般专业课教师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和教学能力以外,其基本和关键的教学能力应是密切“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而组合和运动起来的有机结构。”〔2〕。立足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要紧紧围绕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从强化政治能力、提升理论研究水平和创新教学方法这三个方面出发,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和不断发展。

一、强化政治能力,在马言马信马,发挥好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作为高校意识形态的重要工作者,高校思政课教师讲政治既是一种教育责任担当,也是一种政治能力体现,高校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要旗帜鲜明地回答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1.强化政治能力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马言马”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3〕,高校是知识分子汇聚之地,是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新形势下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各种途径对我国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形式更加隐蔽,手段更加多样,传导更加迅速。面对新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定、毫无保留地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纯洁性,校里校外、线上线下要旗帜鲜明地批驳“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指导思想多元化”“历史虚无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新自由主义思潮”等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课堂尊重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提倡讨论式教学,但必须坚持教师是思政课的主导,在涉及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评判的关键问题上,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盲目运用西方的道德相对主义,应有明确的政治立场,给予学生明确回答,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在价值判断上的困惑。

2.强化政治能力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马信马”

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过程,教育者的人格、信仰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灵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信仰、有人格、有正气。梁启超说:“信仰是神圣,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4〕相比高校其他专业课教师,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精神和言行会对大学生的言行和价值观产生更深刻的影响,学生在“亲其师,信其道”的受教过程中经受洗涤,改造自我,完成从现实自我到理想自我的转化。高校思政治课教师只有自身有信仰,才能把内心强大精神力量传导给学生,持久地感染学生,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的巨大魅力,受到思想的洗礼,达到情感的共鸣,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强化政治能力的途径提升教学能力的高超境界。

二、提升理论研究水平,强化理论学习,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 

曾几何时,思政课在高校被大学生们视为非主要课程,很大程度归结于一些教师理论功底不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解不深,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授课时照本宣科,缺乏深层次的理论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中对思政课的教学创新提出了“八个统一”,首先就是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思政课是做人的工作,要坚持以理服人,才能具有说服力。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到“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够通过提升理论研究水平来提高教学能力。

1.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研究水平,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近些年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不仅本学科培养了大量的硕士、博士学位教师,还吸引了很多其他学科毕业的硕、博士加盟,高校思政课教师总体上呈现出高学历、跨学科、年轻化趋势。但由于专业背景不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层次不齐,不仅非马克思主义专业毕业的教师要通过再教育、自我学习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尽快弥补理论短板,马克思主义专业培养出来的教师同样要强化理论学习和研究。

习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中提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同样需要将“读原著”、“念真经”当做一种生活习惯。教师要抛弃功利主义思想,端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态度,踏踏实实读原著,深入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原理和方法。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学科依托,理论研究要围绕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用深刻的学理攻克教学难关,并以理论研究反哺教学、指导教学。从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成长来说,没有理论研究的教学是没有方向的,没有教学的理论研究是没有生命的,加强理论研究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

2.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研究能力,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僵化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一世纪持续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我们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国情结合在一起,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进入新时代,最能说服人的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提升教学能力,就不能在理论学习上墨守成规,必须系统学习新时代新思想,认真开展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把握要从认知层面上升到学术层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只讲教学,要将提升理论研究能力作为一项面向新时代的任务,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融入课堂,适時推动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

青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是“两个一百年”建设的生力军。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的研究,就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研究,不仅关系到今天的大学生对习近平思想理解和把握情况如何,也关系到他们在不久的将来在承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时的思想基础。

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不能简单的照本宣科,必须是研究性的教学,是经过自己研究获取的知识。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充当意识形态领域的战士,也要做理论研究的学者,用深刻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理直”才能“气壮”地上好高校思政课。

三、创新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推进高校思政课不断推进发展和取得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中提到思政课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教师在高校思政课中应起到主导作用,同时,思政课教学本身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思政课要有“双主体”模式。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要在遵循高校思政课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变革、推陈出现,提升创新教学方法的能力,做新时代育人水平出众的教师。

1.在理论灌输的前提下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列宁在《怎么办?》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6〕中国高校的思政课不能搞政治中立,更不能去党化,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的教学创新应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前提下进行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由于思政课伦理价值的特性,不能像实证科学一样只要去验证就解决困惑。如果教师一直采用强制性理论灌输,忽略大学生在思政课中的主体作用,让大学生生硬接受结论,就会剥夺这个群体本身的价值判断,难免会让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有悖于新时代思政课“以人为本”的教学出发点。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既要坚持灌输原则,又要改进灌输的方式,避免简单的说教。教师要具备教学方法创新的能力,通过案例式、辩论式、参与式、互动式、研究式、情景式、体验式等方法,组织做慕课、教学示范片等等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大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听取大学生的见解,启发大学生的思维,引导大学生产生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判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使他们在自然、愉悦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内容,使高校思政课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创新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在马斯诺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需求不仅是多层次性,也是动态发展的。新一代青年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社会转型的发展,他们的需求结构也发生着显著变化,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性、多方面的道德精神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会触碰到学生的心理问题、情感问题、道德认知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等等,教师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善于在教学中观察和总结受教育群体中个体道德需要的差异性,提取不同群体、不同专业大学生的道德精神需求特征,了解受教育对象价值取向和关注点的共同性和特殊性。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去思考如何将思政课的授课内容以不同专业、不同知识结构的大学生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如何在教育对象改变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的转换,教学内容侧重点的切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高校思政课课堂不是教师单纯展示个性的舞台,也不是炫耀个人学术专长的演讲台,教师需要密切围绕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属性和教育目标去提升教学能力,强化政治能力、提升理论研究能力、创新教学方法无疑是提升教学能力关键的三个路径。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提高教学能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要解决的不是“要”和“不要”提高的问题,而是要确立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新时代必须要提升自我教学能力的观念,是一个必须去做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建设和培养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教师应该把握发展的契机,加强学习、修炼本领,努力提升教学能力,强化自身教育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寄语青年:“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7〕今天高校培育的大学生,将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切身感受国家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要有斗志、有担当、有自信,努力实现自我教学能力的提升,在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中谱写新作为。

〔参 考 文 献〕

〔1〕〔3〕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王能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核心教学能力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03.

〔4〕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简编第二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27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中共中央翻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9.

〔6〕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7〕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19-05-0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教学能力新时代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