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2020-05-13苏小丹

理论观察 2020年3期
关键词:创新模式互联网+高职院校

苏小丹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3 — 0074 — 03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可见,如何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与生活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显得尤为必要与重要。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及其特点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侧重于对学生情、意、信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坚定信念。概括地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将教育目的、意向渗透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各种活动中,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和经验的熏陶、学习和教育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2〕。与纯粹以知识等手段灌输为主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资源的丰富性、内容的隐含性、方式的迂回性、过程的顺然性和效果的长久性等特点〔3〕。隐性教育既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叛逆心理,又可通过调动非理性因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和理论的熏陶。

二、“互聯网+”时代下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主动占领“互联网+”新阵地、实现其育人目标的有效内化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4〕。随着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不断拓宽,信息交流平台多元化,信息共享多样化。此外,在当前以95后、00后为主体的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每人至少拥有一台手机、一个微信号或微博号标配的时代,互联网平台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共享资源、交流思想、发表言论的主要活跃载体,由此可见,网络媒体平台已然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指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5〕。各高职院校应把握新媒体的特点,主动占领互联网新阵地,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积极探索与创新工作载体与方法,这有助于实现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的有效内化。

(二)有利于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方式互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显性教育为主,这一方式存在着其一定的局限:教育内容上,注重理论传授而忽视受教育者行为培养;教育方法上,教育者的简单说教和集体灌输不利于师生间的沟通和互动;教育载体上,以课本教材为主进行课堂授课,形式较为单一,吸引力较弱;教育效果上,学生接受程度泛于表面,缺乏兴趣,甚至出现反感、抵触心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不够深远持久,容易被学生所忽略、遗忘。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在适度开放、非均衡、非线性作用等条件下能够实现自我生成,并持续发挥着润物无声、细致入微的“准教育”〔6〕,它有效弥补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方式互补,其独有的潜隐性、渗透性、愉悦性等特性也适应了社会新环境需要,同时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三、“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给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当今时代,APP软件、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呈现信息的多元化、功能的多样性、形式的鲜活性、交流方式的独特性等优势,恰好符合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需求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教育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网络平台对大学生的影响力较大。网络平台能够快速、灵活、便捷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时代信息和学习生活资讯,开拓学生的视野与交流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还能缓解大学生的思想压力。第二,网络平台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较强。网络平台的快节奏与高信息量正好迎合了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将乏味的教育以声情并茂、直观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第三,网络平台对大学生的教育持久性较深。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育引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创设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和平台,实现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对大学生的教育效果具有持久深远的影响。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便捷与革新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挑战。首先,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来源不再局限于课本、课堂和教师,而网络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互动的,如何将思政教育的内容以平等对话的形式更好地融合在网络思政教育中,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种考验。其次,鉴于网络平台语言的更新速度极快,新的网络流行语和表达样式不断涌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思考如何优化才能更具有时代感和趣味性、更贴近学生和生活。若是沿用思想政治教育严肃规范的话语体系,必然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若是过分追求使用学生群体惯常使用的简短化、视觉化、符号化的“网言网语”,必然矮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7〕。再次,网络独具的虚拟性与开放性、数字化与符号化的特点,极大地拓展了人的思维和感官,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得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了重度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人的异化和人文精神的迷失等现象。网络时代如何引导大学生避免这些现象,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显然又是一大考验。

四、“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以广东省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通过对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识有偏差,认为思政课程可有可无,没有实际用处,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厌恶、抵制和无视的不良态度;第二,在思政课堂上,学生对授课内容毫无兴趣,“人在课堂,心在飘”的现象较为严重,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并未真正融入学生实际生活,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指导作用不明显。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等现象屡禁不止;在急事难事面前极少部分学生能够展现出勇于担当、勇于挑战、勇于超越的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在集体务上学生呈现出来的急功近利心与利己性较强;校园文化活动“重形式,轻内容”,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或是迫于规定要求而任务式机械性被动地完成,或是仅为了获取素拓分或志愿服务小时,却未能够真正体会活动中引领思想的内涵。第四,大部分高职院校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形式陈旧,载体较为单一,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载体尚待创新与尝试。第五,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效果与企业需求、社会期望值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五、“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探究

(一)提升教师网络媒体素养,丰富微课程建设,优化思政隐性教育效果

“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与艺术性,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既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又要具备扎实的信息应用能力与舆论危情的处理能力,提升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要善于将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地位和网络媒体对学生的影响力相結合,依托网络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运用云课堂、智慧职教、微信、爱课程等客户端在课堂上实施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毛概、思修、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可将课本的知识点、典型案例、拓展的新观点、网站链接等内容,图文并茂,以微视频、微课程、微短片等形式,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的互动,使之成为学生随时随地打开手机就能翻阅学习的内容,在显性教育内容中实现隐性教育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优化思政教育效果。

(二)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功能,创新活动教育形式,打造线上校园文化特色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可将线下校园文化活动以不同方式创新地迁移到线上,打造集知识性、参与性、时代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文化活动育人效果。例如,党团日主题活动、文体活动、特殊节日与纪念日活动(纪念长征80周年、建党95周年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高校专业特点组建特色服务队,如家电义务维修队、助教扫盲队、衣服裁缝队)等,活动的主办方可在易班、青年之声、公众号等平台上进行活动前期宣传、活动过程跟进以及活动后期总结提升,开设师生交流互动通道,扩大活动参与度与教育面,利用抖音、H5技术制作视频、动画,更加直观与立体地记录活动印记、深化活动精髓,提高活动对塑造学生思想的渗透力与影响力,切实发挥网络平台对促进高校精神文化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立足高校所在地优势,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活化本土红色教育

红色资源蕴含着与高校思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涵,具有天然的育人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载体和重要依托〔8〕。高职院校应立足学校地理位置优势,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一方面,做精做实红色网站建设,通过大学慕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学习强国等渠道进行线上红色文化教育,增强红色网站对广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感悟红色文化的基础上自主创作与传播红色文化作品,如红色歌曲传诵、红色绘画展览、编排红色舞蹈、拍摄红色微电影等。例如,延安大学开发小红砖APP,录制红色微课,通过场景录播、MG动画和图文结合等形式进行课程呈现与线上线下互动;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基于佛山高明“三潭”革命事迹原创红色经典舞台剧“信仰的力量”并进行公益巡演等,通过鲜活的形式再现红色革命的震撼,有利于大学生体验式地自主汲取红色文化的精髓,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与辐射影响。

(四)建立家校政企联动,加强微互动探索实践育人,形成大思政格局教育合力

“互联网+”时代的开放性与互动性使得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加强家庭、学校、政府、企业等社会各方力量的联合,形成教育合力。家庭、学校、政府、企业等不同的环境存在不同的教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与行为产生不同氛围的熏陶与影响。因此,家校政企应该构建联动的教育模式,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补充,形成大思政格局的“朋友圈”合力。一是家庭与学生班集体可以通过创建QQ群、微信群、班级公众号等与学校保持沟通联系,家长可及时关注、深入了解子女在校的情况,以便更好实现家校携手共育栋梁的愿景。二是发挥教育实践基地作用,搭建校企合作战略平台。高职院校普遍在校外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其专业教学和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很多知识与技能都是在生产实践中学习、掌握、运用与巩固,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逐步领悟如何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学问,以实际行动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贡献。三是扎实推进校政合作活动,建立联动育人关系。高职院校可结合实际分别与学校所在地区的政府、档案局、文化中心等相关机构合作,利用暑期、寒假或周末开展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教育与塑造学生。例如,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与高明档案局联合开展“高明自然村落人文历史调研”活动;在高明体育中心举办“高明改革开放35周年群众文化汇演”大型活动中,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承接了两个节目,420人学生方阵和志愿服务等工作,大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的引领、熏陶与感染,体验社会实践的参与感、获得感与价值感,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实现全程育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12-09(12).

〔2〕张晓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11.

〔3〕吴国庆,金静.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研究〔J〕.前沿,2013,(18).

〔4〕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EB/OL〕.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

〔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http://news.gmw.cn/2017-02/28/content_23841933.htm

〔6〕邓建平.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的隐性教育生成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02):144.

〔7〕侯晓晨.网络生态视域下的隐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智库时代,2019,(25):67.

〔8〕胡建,冯开甫.红色资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6).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创新模式互联网+高职院校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的具体方法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的探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