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美国对华外交政策动因探析

2020-05-13杨雅婷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动因外交政策

【摘 要】 文章叙述了“九一八”事变前的国际形势,探析了“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美国反应的动因:第一,国务卿史汀生对日态度强硬的原因,即日俄战争后,日本和俄国所占领的东北地区成为了美国所推行自由贸易的阻碍,而打破阻碍的关键就是处理对日问题,所以,史汀生向胡佛提出和国际联盟达成合作,共同抵抗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的想法。第二,由于担心影响对日投资及复杂的国际关系,使美国在国联讨论的过程中拒绝对中日双方施压,拒绝参与任何军事行动。美国实行的不干涉政策,助长了日本军阀的侵华气焰,同时日本的侵略也使华盛顿体系土崩瓦解。

【关键词】 满洲危机;美国;外交政策;史汀生;动因

日本自1927年召开东方会议并制定对华政策纲领后加剧了对华军事渗透,1931年日本的军国主义为了缓解国内矛盾,掠夺东北的资源,趁此时机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然而,日本的侵略活动破坏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定的一系列国际法原则,对20年代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和平秩序发起了挑战,国联因此派出了李顿为首的国际调查委员会来华。

一、“九一八”事变前的国际形势

1、经济危机影响下的美国社会

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和外贸的繁荣,使得资本大量地流入生产领域,导致供大于求。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爆发在股票市场,股票价格大幅度下降。引起了美国市民的恐慌,随即波及到农业、工业生产等领域,“华尔街最初的崩溃的原因是信贷破灭的结果。”[1]这次危机除少数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外几乎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影响了整个西方国家的经济秩序,同时也对一战之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产生了冲击。“在世界经济萎缩的五年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值下降了36%,国际贸易总额下降了65.9%”。[2]美国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危机,率先制定了提高关税的贸易保护主义,美国率先大幅度倾销国内的堆积产品,主要流向中国等不发达国家及地区,例如对中国政府进行贷款来购买美国市场所积压的产品,过度的倾销过剩的农产品,使得中国市场大受冲击,导致民族企业生产萎靡。随之而来的美国通过了国内提高关税的法案,大幅提高进口税阻止外国产品进口冲击国内市场,再向不发达国家大幅度出售本国堆积产品。“同时,大萧条也进一步削弱了美国在世界事物中的权利,极大的灾难对国际关系造成严重破坏”。[3]

2、日本走上侵略战争的道路

“日本自1929年起在国内实行紧缩财政作为国内政治方针,主要是通过减少日本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金和国内劳动工人的工资水平,扩大劳动时间,增加工人的工作强度。来使产品的成本降低,增加产品的竞争力”。[4]不久,经济危机席卷日本,使得日本的大恐慌时代来袭。持续四年之久的经济危机不仅使日本国内已经萧条的经济更受打击,国内的产品出口额锐减,价格暴跌,使得日本的资本家陷入恐慌,日本统治者为了转移阶级矛盾,选择了限制生产、倾销商品、控制价格等方式,通过大幅度裁减员工、放弃紧缩政策等恢复经济发展。此外,日本出现了一大批与军事工业、武器制造業、以及军部势力相结合的日本财阀,为了寻求海外市场,日本军国主义把战争目光投向中国东北。中国的东北地区不仅仅粮食的产量十分可观,能解决日本国内的粮食生产紧缺问题,而且富含煤铁等资源,符合经济建设需要,东北地区大量的原始森林,能够为日本侵略扩张时期的铁路枕木建设提供保障。除此之外,日本1927年提出的对华政策纲领,此纲领的基本方针是将满洲从中国本土地区割离。在此背景下日本军阀势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二、“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美国的反应

1、国务卿史汀生对日态度强硬原因

日本自日俄战争前,就进一步的确定了扩张的计划,日本与俄国在东北问题上针锋相对,并且借用美国门户开放的政策在东北地区扩张,向俄国宣战骗取美国的支持。“然而真正的打败俄国,签订《朴茨茅次条约》获取巨大的利益,占领东北南部之后又对所有外国关起门来”。[5]这与美国一贯所保持的门户开放政策是相违背的,日本和俄国所占领的东北地区成为了美国所推行自由贸易的阻碍,而打破阻碍的关键就是处理对日问题。

日俄战争后,日本和俄国所占领的东北地区成为了美国所推行自由贸易的阻碍,而打破阻碍的关键就是处理对日问题,所以,史汀生向胡佛提出和国际联盟达成合作,共同抵抗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的想法。

然而,日本将东北地区尤其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也就是南满地区视为自己扩张的重要地点,不仅仅因为此地区拥有大量的资源,更多的是政治考量,在一战结束后为了防御苏联,“把这个地区视为和苏联的缓冲地区”,[6]在此地区大量的投入资金,然而1928年的张学良改旗易帜和中国国内大面积的抵制日货运动都让日本认为自己的东北地区特殊利益受到了挑战,日本在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事件爆发后引起了美国国务卿史汀生的极大关注,尽管这次事件美国没有过多的干涉,但他向胡佛提出和国际联盟达成合作,共同抵抗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的想法,史汀生如此激烈的反应被胡佛评价为“像个武士而不是外交家”。史汀生认为日本的行为打破了1928年签订的《非战公约》所制定的准则,该公约明确提出,不赞成用战争手段作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工具,虽然不反对防卫性战争,不过依然达成了战争为非法的共识,而日本的这次行动明显打破了此次共识,对一战后形成的国家间的安全和平体系造成了重大的挑战。

在史汀生看来美国对中国地区的利益是由东北地区的稳定为前提条件的,如果中国地区不稳定,乃至发生战争,那么就对美国素来提倡的门户开放政策造成挑战,并且对美国资本家,投资商人,传教士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如果美国政府想要在中国地区推行它的某一种政策,并能够稳固自己的国家利益,那么就采取某种相应的积极手段来应对,而不是用某种消极的姿态去处理事情。” [7]

在经济领域,美国明显占据了更大的世界经济份额,有实力对日本提出抗议,“美国私人在海外投资从1914年的35亿美元上升到1930年的172亿美元,美国的公司发展到了更多的国家,并且投资的项目种类也比从前有了明显的提升,公司的产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分工”,[8]同时在一战期间通过向交战国家出售大量的军需物品比如石油,军火等,使美国在短时间内迅速地从一个债务国变成一个债权国。也提高了在国际经济领域上的话语权,并且有了一定的经济制裁能力。

美国的和平运动也对国家决策人的态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20年代的和平运动倡导是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国际问题,希望通过裁军的方式来维护国际和平美国应该和国联采取积极合作的手段,来抵制战争,他们认为“维护和平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任务,如果连维护和平都做不到,那么我们做其他事情也没有了意义。”在多重条件影响下史汀生决定向胡佛建议联合国联制止日本侵略。

2、美国实行“温和”政策的原因

尽管美国做出了决定干涉日本侵华的决定,不过史汀生依然抱有重重顾虑,美国的对外经济状况与对外投资一直是占据着左右美国当局对外政策的因素,1920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在中国成立了银行团,并且美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休斯和胡佛认为,此次通过和日本的合作虽然可能对美国在中国的即得经济利益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日本并不是一个好的合作伙伴,但是通过和日本的合作能够“削弱日本的在华影响,加强美国未来在中国的地位”。美国企业的民间外交家拉蒙特把银行团称为“远东的国际联盟”,[9]尽管美国对在中国的投资抱有重大希望,但是,当时美国在日本的投资要大于中国,1932年美国在日本的投资达到4.66亿美元,在中国只有2.5亿;在十年间对日本债券的投资达到4亿,对中国的债券只有200万。在中国的投资遇冷使美国政府考虑是不是要调整对日本的关系,如果贸然援助中国的话,会影响对日经济,牺牲美国的商业机会,此外尖锐的中日民族矛盾以及中国人民对外族的抵制态度使得美国犹豫要不要直接干涉中国内政,触发中国的反帝情绪。

同時美国在拉美地区投入了大量的武装干涉势力,“在拉丁美洲地区,美国海军陆战队趾高气扬的情景就是证据”。[10]然而,海军陆战队对他国进行的过多干涉使国会担心总统的权力过大导致滥用,影响到了美国军队的声誉和在其它地区的军事部署。在一战结束后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高涨,加之社会上和平主义运动的压力,使美国政府当局对是否要介入中国事件产生了怀疑。加之美国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对日本外交政策过于强硬会开罪英国的建议,都影响美国决策人的态度。所以美国采取了一个相对于隐晦的决定,让日本知道美国人正在关注着它的对华政策,随后发表世界声明,希望中国和日本双方停止军事冲突,同时也希望国联能够介入此事,在中日双方加以调停,并召开会议分析“九一八事变”,而美国只作为国际观察员参与讨论。虽然美国政府的态度是让国联使中日双方间的冲突达成和解,决定不让“满洲的婴儿遗弃在美国的台阶上”,[11]但是美国在国联讨论的过程中拒绝对中日双方施压,拒绝参与任何军事行动。

三、结论

尽管国联通过了停止双方继续接火的决定,派出有各国代表参与,以英国人为首的李顿调查团来中国东北地区调查事情的经过原委等,但是并没有影响到日本的继续行动,日军于1932年占领了东北地区的最后一个重要的城市锦州,并将战火继续蔓延到上海。

在这次事件中,美国决策人既想扩大美国在华势力,扩大话语权和决策权,但同时又担心过分牵扯进中国事物会影响到美国的国际地位,引起其它国家的反感,所以采取了这种名义上既不让日本恼怒的措施,而又在态度上声明正义的措施。而实际上该摇摆不定而且又矛盾的态度反而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同时也没有扩大美国在国际事物中的地位,史汀生自己也承认他仅仅是用“稻草做的矛和冰做的剑武装起来的。”

该阶段美国对华政策的软弱性,和顾及日本的种种行为都表明,在当时美国尽管在中国的土地上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不过由于自身的实力不足,以及在国际事物中没有太大的决定权,影响了当时的外交政策。在满洲危机爆发的整个阶段美国虽然对日采取了种种批评和反对的态度,但没有采取实质性地措施来制止日本继续扩张的步伐,使日本军国主义的势力更加猖狂,在国联通过李顿报告书之后日本宣布退出国联,让美国在20年代倡导的和平秩序出现了裂痕,埋下了美国在二战初绥靖政策的种子。

【注 释】

[1] 安德森.美国外交政策及其智囊[M].金城出版社,2017.9.

[2][6][10][11] 杨生茂,王玮,张宏毅.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M].人民出版社,1991.340、342、490、343.

[3] 帕特森.美国外交政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12.

[4] 吕万和.简明日本近代史[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274.

[5][7] 王学良.美国与中国东北[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190、189.

[8] 威尔金斯.多国公司的成熟1914-1970年美国在外的工商业,1974.138.

[9] 威尔逊.美国的工商业与外交政策.肯塔基大学,1917.203.

【作者简介】

杨雅婷(199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史,国际关系史问题.

猜你喜欢

九一八事变动因外交政策
课程思政的动因、理路以及堵点治理
《红旗周报》有关九一八事变报道的分析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默克尔的“德式”风格外交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
论九一八事变后三江地区民众自发抵抗的原因及途径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风险度量及防范措施
美国《外交政策》:美国错判中国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