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意蕴分析

2020-05-13梁伟倪倩倩郭一丁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马克思主义哲学

梁伟 倪倩倩 郭一丁

本文为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山西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6041016—5);中北大学研究生科技立项《三大视频软件中的生态文化理念传播研究》(20191676) 阶段性成果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领域是自然、社会和思想,其内容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本文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个哲学维度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意蕴。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意蕴;人与自然

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大智慧,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19世纪是工业文明大发展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身处这个时代,他们用其前瞻性的眼光的看到了资本主义给我们人类带来的生态危机。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有很多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关论述,著作中写道人类要与大自然辩证统一,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21世纪是属于生态文明的时代,是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取代人类无限向自然索取的价值观,是人类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时代。这就要求人类要充分认识到自然的先在性,尊重大自然,大自然孕育万物,是人类的母亲,人要像对待母亲那样爱护它尊敬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因此,本文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探析马克思哲学中所蕴含的生态思维。

二、唯物论中的生态意蕴分析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2]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腦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得物质的东西而已。”[3]马克思主义明确提出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认识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解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并自觉运用这一观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坚持从客观实际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值得全人类共同关注共同探讨的话题。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从依赖自然、敬畏自然的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从懵懂无知演化为无限索取。历史告诉人类只知道贪婪的无限的向大自然索取所需要的养分,却不能正确的理性的看待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物质的统一性原理归根到底是服务于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对改造世界有着非同一般的指导意义。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之中,依赖着大自然,大自然对于人类具有非凡的意义。现阶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人把握好物质的第一性,按照客观物质规律办事,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全面深入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已达到人与自然真正意义上的和解。

三、辩证法中的生态意蕴分析

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5]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6]

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正如列宁所说:“每个事物(现象、过程等等)是和其他的每个事物联系着的。”[7]唯物辩证法内在涵义要求人要把世界看成是统一的整体,以变化的发展的眼光和原则看待这个世界。其实践意义在于要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定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防止孤立的、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和行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8]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共生发展的有机整体,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报应到人类身上。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9]它向世人全面具体地阐释了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列宁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10]矛盾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它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源泉和动力。要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不能将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割裂开来,立足长远规划当下,做到“ 索取” 与“ 给予” 的和谐发展。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过程和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两者又是相互渗透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如今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样不是本来就放在那里的,而是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对大自然进行破坏累积而来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11]这些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曾经是多么的繁荣与昌盛,由于人类为了现阶段的利益而不顾后果无休止地破坏生态自然环境,现在这些人类文明发源地的生态岌岌可危。身处黄土高原特别能感受到被风沙洗礼的感觉,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这个昔日的繁华之地满目疮痍,严重制约其发展。曾经的塞罕坝水土丰美,被称为“千里松林”,由于人类无情地滥砍滥伐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经荡然无存。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矛盾运动的方向和道路,阐明了新旧事物交替中的辩证联系,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2]从否定之否定规律中我们学到了辩证否定观的意义在于“扬弃”。[13]时代在进步人的思想也要进步,时代给予的局限性需要人不断地破而后立。正如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又快又好的发展再到稳重求快建设美丽中国。新时代新征程,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人类只有知道如何运用辩证否定的观念,适时地进行扬弃,变革旧观念和方式,才能达到否定之否定。只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摒弃资本主义发展方式,探索社会主义绿色发展方式;摒弃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创造性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14]坚定信心,明确生态保护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虽然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多,道路也很曲折的,但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前景是光明的。

四、认识论中的生态意蕴分析

认识论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到认识论。[2]把实践的观点看作是整个认识论的基础,用实践的观点来阐述人的认识活动和规律。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正是因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世界被二重化了,分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二是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实践的本质在于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5]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真理。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行动,从实践和认识的本质出发,客观实在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真理。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是实践,因此在认识论和实践论学习中,大学生还要坚持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正如传习录中所说“知行合一”论“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再从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的过程。是从感性的简单的粗犷的认识再到深入的具体的充分的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因此人要加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做到认识和实践的辨证统一。

五、唯物史观中的生态意蕴分析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出发,深刻地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阐释了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其中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仅科学的揭示了当今生态文明的根源,同时为人类在文明进程中如何去化解人与自然的问题提供了指导思想。“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16]这句话充分地说明了自然环境对生产力的影响,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首要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需劳动。人类通过劳动这种方式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换物质和能量。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必须去爱护我们的环境,必须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必须合理运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 “绿色银行”。

六、结语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道路上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引人前进方向,不断提高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生态家园。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育生态文明意识,践行生态文明行为,从本质上明白人类的位置,认清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华民族谋福祉,为人类迈向“自由王国”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義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6][9][12][13][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1、26、43、37、42、21、65、65.

[3][4]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60.

[5][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1、998.

[7] 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1.

[8][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5、92.

[10]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1.

[14] 本刊编辑部.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看家本领[J].求是,2019.

【作者简介】

梁 伟(1993.5—)男,汉族,山西太原人,中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倪倩倩(1995.8—)女,汉族,山西吕梁人,中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郭一丁(1995.6—)女,汉族,山西晋中人,中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生态美育研究.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马克思主义专业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弄清楚的三个为什么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探索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分析《青草在歌唱》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