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人民观的理论蕴藉与时代价值探析

2020-05-13何梦焕李茹茵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

何梦焕 李茹茵

【摘 要】 本文探析了毛泽东人民观的内涵,解析了毛泽东人民观的主要内容: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大众,社会稳定,征服自然。探析毛泽东人民观的时代价值: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推动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毛泽东人民观得到了历届领导人的贯彻与深化。

【关键词】 毛泽东;人民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的人民观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涵义,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方方面面,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作为毛泽东人民观的实践路径,指导着中国社会政治生活更好地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密切联系群众,强化宗旨意识是毛泽东同志的一贯主张。同时,毛泽东的人民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体现,这表征着毛泽东的人民观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贡献,同时也标识着当代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基。

一、毛泽东人民观的内涵探析

1、“人民”的含义

在中国, “人民”最早展示于先秦时期,这一时期,“人民”多指“人”。十个学派诸子百家争鸣之时,普通民众和百姓即就是“人民”。譬如“民贵君轻”,不仅表征着古代民本思想巅峰时刻,而且彰显了 彼“民”而非此“民”的社会现实本质,从而暗含现如今社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里“人民”之取舍的深远影响。

古希腊时期,不同于斯巴达贵族制的雅典民主制,依靠得天独厚的沿海地理优势,随航海业的发展形成了聚居形式下的城邦,城邦内除了妇女、奴隶和外邦人等以外的贵族阶级才称得上是城邦的主体,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政治权利,正如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指出:“人民作为与诸神相对而言的社会群体,是指具有身份地位的奴隶主贵族和自由民,不包括没有人身自由和社会地位的奴隶。”[1]在这里,他们处理的事务称为“城邦事务”(polis)。

近代之后,“人民”、“公民”、“国民”等本质内涵往往被忽视,甚至是混着用,泛指社会全体成员。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将“人民”一词作为唯物史观的价值本位,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再是简单的指百姓,普通群众。它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917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同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表征着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与价值取向,反映出其区别于其他任何理论的最本质的理论品性。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两个先锋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就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性特质。

2、毛泽东对“人民”的定位

毛泽东同志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根据长期以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形成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人民当家作主的领导思想和执政理念。这一时期,人民多被赋予革命性和阶级性。“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是占全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党和国家面临着如何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系统剖析了不同类型的人民内部矛盾,详细论述了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方针政策,将“团结—批评—团结”作为从政治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分清敌我矛盾。同时,毛泽东同志明确要求必须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3]毛泽东同志针对要弄清楚“人民”和“敌人”本质区别,特别强调了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人民这个概念蕴藏着不同的内容。因此,关于人民内涵的界定,它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他强调“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些队伍完全是为了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5]最终,这种解放人民为人民利益工作的精神汇聚为“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观子成分,也是毛泽东思想的“人民性”从理论到实践飞跃的见证。

二、毛泽东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民本思想的同时,也不断地丰富和创新人民性执政理念。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大众、社会稳定、征服自然这五个方面全方位立体化标识了毛泽东人民观的主要内容,也充分展示了毛泽东人民观多维向度。

1、经济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经济社会的深层本质去透视政治,这对解决人民群众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意义,同时,也可以促使我们更好的把握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从探索中国发展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螺旋式上升,曲折式前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为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唯有在生产力的基础上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才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始终将马克思主义民本思想融入其中,即经济建设也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民主主义时期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一系列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三大经济纲领、过渡时期经济任务、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调整国民经济和“两步走”战略,均是不同时期。党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采取相应的经济策略,解决当时遇到的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问题,从而维护社會秩序稳定,保障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政治民主

毛泽东同志从现实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进一步确立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路线、方针和政策。“人民”是革命的阶级,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阶级和阶层,作为革命的动力是可以依靠的阶级。中国共产党推翻“三座大山”,将人民从被剥削、被压迫的苦难中解救出来,使人民真正成为主人,中国由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翻身成为顶天立地“独立”的社会;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只包括拥护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而一切敌对势力均不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期间,“人民”是反对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地主阶级的阶级和阶层以及社会集团;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民”则是拥护加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的阶级和阶层以及社会集团。综上所述,“人民”的阶级性范畴伴随社会不断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不断演进而改变。但是,由于晚年时期的毛泽东同志未能科学分析的人民真实要义和深刻内涵,混淆和模糊人民和敌人的界限,错误的将阶级和阶层以及社会集团视为人民的对立面。

3、文化大众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人民性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厚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文化沃土上,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相结合,在“二为”和“双百”方针的指导下,真正实现“文艺工作为人民”和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价值目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由此通过整改文艺队伍、使知识分子有机化以及确立党对文艺工作的政治领导等手段,为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方面绘制出了一幅内容丰富的蓝图,他重视知识分子,鼓舞主张活跃文化生活,使文化内涵能够转向“大众化”,由此完成了对知识分子有机化的塑造过程,从而为确立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的领导权迈出关键一步。

4、社会稳定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谐共生”、“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我们在社会建设这方面有着深厚的、悠久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我们党所提倡的大力发展生产力、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风貌、重视社会保障制度、以和谐推进社会发展等一系列社会建设思想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社会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明确要求团结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如何处理人民内部问题是党一直以来重视的问题,“统筹兼顾,适当安排”顺势提出,使得人民内部矛盾有了解决之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仅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毛泽东人民观的实践路径,促使中国共产党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立场和观点,贯彻到党的全部工作和全部活动中所形成的领导人民群众的基本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到人民群众生活中,密切联系群众,能够听取人民群众的建议和意见,把群众意见变成符合实际情况的工作路线方针和政策。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充分地体现出人民是国家政权的主体,处于当家作主的地位,要充分发挥其民主的职能,对敌人则实行专政。由此更好的推进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文明和稳定。

5、征服自然

建国初期,由于经济十分落后,为了改变这一面貌,使人民过上富裕充足的生活,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强调:“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大力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帮助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度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6]中国共产党借鉴苏联经验,大力发展重工业,过度集中发展经济,但却忽视了自然的承载力,大肆破坏生态环境,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得到了来自自然的惩罚,出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矛盾”。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使得党的历代领导人必须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坚决抵制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去追求经济利益、发展经济。处理好生态问题,不仅是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更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

三、毛泽东人民观的时代价值

1、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贯彻实施的宗旨,也是毛泽东人民观的本质体现。在1945年党的七大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又再次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7]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这个宗旨,充分表征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必须时时想人民、处处想人民、事事为人民,要想人民所想,做人民所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以此更好地指导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而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相信人民的力量就是中国的希望。毛泽东同志一如既往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共同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人民,正是人民,创造了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观条件,使得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看到了革命胜利的曙光,更锻造出了一批又一批不怕吃苦,甘于奉献,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而献身的共产党人。

2、推动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毛泽东同志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甚至亲身投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在长期驻扎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中,切身体会到人民群众所想所需所向。除此之外,毛泽东同志认为“调查研究极为重要”,[8]因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它与阶级性是完全统一的。毛泽东人民观内蕴含着丰富的人民性与阶级性的辩证统一思想,这种思想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内在统一性。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党性是一个政党的本质属性,无产阶级政党同样是有党性原则的,这一原则集中表现在阶级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严格的党性是阶级斗争高度发展的伴随现象和产物,反过来说,为了进行公开而广泛的阶级斗争,必须发展严格的党性。”[9]因此,阶级性是党性的核心,党性是根据革命斗争实践的政治需要,与实现人类解放这一目标紧扣在一起,从而体现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进而表征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的领导核心。新时期,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不仅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阐释,更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延伸和升级。一个政党如果没有党性,就无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无法密切联系群众,就无法正确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3、毛泽东人民观得到了历届领导人的贯彻与深化

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本位,因此,邓小平同志将群众路线与群众运动作了严格区分,合理评判群众运动,有效地提出了群众的暴力属性和阶级属性;江泽民同志以“三个代表”为理论基础,扩大群众的阶级基础。胡锦涛同志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深化群众的理论层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群众力量,自上而下进行了全面深入开展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活动,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要继续集中解决“四风”问题,党员干部要时不时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随后,“三严三实”系列讲话进一步深化、明确党的作风建设工作,巩固和拓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得到了源于自然界的惩罚,环境污染严重,空气质量下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习近平同志将人民群众概念的经济属性扩充为民生属性,始终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通過生态建设,深化生产力等一系列重大措施,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使人民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由此可见,人民观是我党历届领导人一脉相承的政治主张。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同加强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将广大人民群众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和重要力量,不仅可以更好的迎接挑战,更能有利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注 释】

[1]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姚仁权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

[2][3][4][5][6]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 列宁全集(第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作者简介】

何梦焕(1993—)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西安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李茹茵(1993—),江西南昌人,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刘文西笔下的毛泽东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