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容图式与同传中的预测
——基于图式理论的实证研究

2020-05-13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译员口译图式

黄 静

(吉首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早在1932年,Bartlett在他的著作“Remebering”一书中提出了“图式”一词,将其定义为对既往经验的积极构建,一种认知结构。[1]图式理论最基本的原则是读者需要激活大脑中的知识结构来理解文本,并潜意识地补上隐含细节信息,以促进自身对该文本的理解和记忆。译员的翻译过程亦是如此。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Rumelhart对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完善。Rumelhart将图式定义为对输入信息相关领域的心理认知结构。[2]他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并不是散乱地存在,而是以一个以图式形式存储于大脑中的等级结构,实质是“系统深入探讨长时记忆在理解过程中的作用的一种理论模式”。[3]

在同声传译的过程中,译员需要不断地对输入的原语进行分析,并根据发言人的意图、上下文逻辑和句子的语法特点,在语义上和语言上对发言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预测是同传中常用的一种策略。Lederer开展的一项德法同传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同一观点,实验表明德法同传中预测策略采用的频率为平均每85秒一次。[4]在口译实践与教学中,笔者注意到,译员的背景图式能节省译员理解和分析原文的精力,并帮助译员对发言的内容和逻辑进行预测,以此来提高译语质量。由此笔者推测,图式作用于同声传译过程的方式之一是通过强化译员的预测表现来提高译员同传水平。

一、基于图式的口译研究现状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外的研究者对该理论开展了广泛研究。然而,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韦汉和章柏成对基于图式理论的中国外语教学研究的总结梳理表明,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才开始这方面的研究,1997年后进入活跃时期。截至2004年,国内基于图式理论的翻译教学研究大多关注的是笔译教学,研究者们达成基本共识,认为译者的图式对翻译过程的理解与转换两个阶段都有促进作用。[5]进入21世纪,国内基于图式理论的口译研究也开始涌现。然而,根据许菲菲对2001—2012年来国内图式视角口译研究进行的分析,在43篇与图式理论相关的口译研究论文中,仅有8篇为口译实证研究,而针对同声传译的相关研究只有2篇。[6]到目前为止,口译领域基于图式理论的同声传译研究成果相当少,过程导向的相关实证研究更是鲜有见到。

王斌华认为,实证研究“有利于构建基于充分描写的学科基础”,也让“理念、模式乃至理论能够得到充分的实证检验”。[7]国际上的口译论文将近一半都是实证研究。[8]国内实证性口译研究的比重仍然偏低。2004-2013年,国内具影响力的外语类、翻译类期刊中,实证口译研究论文仅占口译论文数量的10%左右。[9]由此可见,基于图式理论的同声传译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图式理论与预测策略

(一)图式与预测的分类

Carrell将图式分成三类,一是语言图式,即所有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二是内容图式,即所有相关背景知识,既包括语言对象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地理,也包括与演讲主题相关的百科知识;三是结构图式,即发言语篇的结构和逻辑,包括段落组织、词汇选择、句子结构和语言风格。[10]

Gile将预测分为语内预测和语外预测。语内预测主要依靠语言知识,即对固定搭配、语法和句法特征及其他与语言相关的规则的了解,来进行预测。语外预测则依赖于诸如百科知识、主题知识等语言以外的知识,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人因素而定。[11]

(二)图式与预测之间的作用关系

语言图式能够帮助译员根据源语中语法及句法结构、固定搭配、俗语、套话等,对下文进行语言上的预测。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结构差异显著,在迫于目的语的语法习惯而无法对译文进行调序的时候,译员只能通过语内预测先完成主干句,以便及时处理新信息,或者采取开放的句式,不断往里面添加信息,减轻记忆负荷。因此,语内预测大多能够也需要在译文中进行显化。

例1改革还得一步一步来,要扎实推进,心急了也吃不了热豆腐,最终还是要实现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财政保障可持续这么一个改革的目标。①

原文中“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中间内容较长,同传时译员无法等到宾语出来再开口。根据语言搭配习惯,可以预测“实现”之后通常是“目标”“愿景”之类的名词。这里可以通过语内预测选择“final goal/aim/target”等词作为主语,后面的信息则可及时处理,顺句驱动,减轻记忆负担。同传译文可以处理成:

Reforms should be pushed forward step by step. If we rush too fast, we could not achieve success. Our final goal is to benefit the masses, encourage the medical workers and maintain fiscal sustainability.

结构图式能帮助译员了解发言的大体走向,对下文更好地进行预测。而内容图式则包括译员的百科知识和主题知识,能帮助译员对下文进行可能性预测。译员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可在必要处加入合理的解释或选用比源语更精确的表达,来促进听众对该内容的理解,使译文表达更加规范。

例2要放宽举办主体,促进社会办医主体多元化,进一步扩大境外资本在我们国内办医,包括办独资医院的范围。①

译员若具备相关背景知识,发言人在提到“放宽举办主体”之时就已经明白其内涵及如何实现该目标。在此基础上,译员也能预测到接下来发言人会提及“放宽对外资医院的限制”或“扩大外资医院的经营/服务范围”。根据该背景知识,联系到原语中“扩大……的范围”这一常用的语言搭配,译员可根据预测将译文处理成:

We will ease the restrictions on who can run hospitals. We’ll encourage and diversify private players by expanding the scope of medical services that foreign-funded hospitals, including wholly-owned foreign hospitals, can provide.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笔者尽量寻找语言水平和综合实力相当的译员,将内容图式作为实验的变量,主要研究内容图式对同声传译中预测策略运用的影响,探讨译员的图式能否帮助译员提高译语质量。

笔者提出以下实验假设:第一,内容图式的建立能大幅度地提高译员的语内及语外预测能力;第二,内容知识图式的建立能小幅度地提高译员的译文质量和现场表现。

(二)实验设计

该实验的对象为6名口译方向的研究生,均持有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和CATTI二级口译证书。本实验将受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实验材料节选自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于2014年3月6日在“国新办”就“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答记者问,截取内容长度为16分钟42秒。该发言较为书面化,谈及问题也较为专业,译员对这种材料的理解需要背景图式的辅助。发言中中心词后置的长句子较多,发言人的思路清晰、逻辑清楚,因而译员有进行语义和内容预测的空间。笔者通过观察受试者的同传表现,并在实验后对其进行跟踪回访,把握受试者在考察点上的预测表现,并针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三)实验流程

在实验前,笔者对实验材料的文本、结构和逻辑线索进行了细致分析,确定预测考察点。另外,笔者对实验材料的文本结构和设计的相关背景图式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汇总成一份详尽的实验背景材料在口译的前一周分发给实验组受试者。背景材料包括三部分:第一,发言的主题、发言人背景和发言的结构;第二,发言中涉及的一些专业术语及其他需要补充的背景知识;第三,涉及本发言相关问题的多篇论文。而对照组的受试者并未得到任何与实验材料相关的信息。实验结束后,笔者向受试者讲述了预测策略的原理和分类,并现场进行回访,要求受试者回忆在同传过程中在各个考察点处受试者脑中的思想活动,笔者通过提问引导受试者回忆的方式,逐一确认在各个考察点上译者是否进行了预测,是否出于翻译风格或对译文质量的考虑该预测未在译文中显化。最后,笔者对每位受试者的同传录音逐字进行笔录,并以3秒为一时间单位将原文和所有译文的内容进行一一对应,来确定译员的显性预测情况,并结合受试者的回访结果进行分析。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分析方法

笔者针对该实验材料设置了20个考察点,其中7个为语内预测,13个为语外预测。

(二)定量分析

1.实验前受试者情况分析

(1)综合语言能力

笔者根据受试者两个学期的平均口译成绩和汉英同传课上的成绩按50:50的比例算出加权平均分。实验组平均得分为86.897,对照组为87.073,得分相近。为确保实验的有效性,笔者通过独立样本t检测法对两组专业课程平均分和汉英同传课程得分情况进行对比,得出P1≈0.649,P2=1,P1、P2均大于0.05,表明两组受试者口译能力无显著差异。

(2)内容图式的建立

笔者对问卷中关于背景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在问卷中针对每个知识点和专业术语进行了罗列。总共13项,每项分值1~4分依次代表“完全不了解(没听说过)”“稍有了解(明白该术语的意义)”“比较了解(对其具体含义与相关热点话题都有所了解)”和“非常了解(对其具体含义、相关热点话题和英文说法都很熟悉)”。译员A1—A3及B1—B3得分分别为48、50、35、30、16、18(总分52分)。实验组总得分为133,对照组总得分为64。为确保实验的有效性,笔者通过独立样本t检测法对两组得分情况进行对比,P为0.023,P<0.05,两组译员背景知识储备情况呈现出显著差异。但其中也有个体差异,例如译员A3和译员B1的得分相近。据笔者之后的跟踪回访,发现译员A3平日并不关注医疗领域话题,做的译前准备仍不够充分,因此内容图式的建立比不上译员A1和A2;而译员B1则对医疗领域很感兴趣,医疗卫生领域的知识储备比其他译员要多。

2.预测率总体情况分析

受试者的总预测率大体在45%到85%的区间内,实验组三位译员的预测率分别为85%、80%、65%,对照组三位译员预测率分别为65%、45%、50%,实验组预测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预测频率最高达到58.94秒/次(译员A1),最低为111.33秒/次(译员B2)。译员的背景知识储备得分与预测率呈正相关关系,这也表明内容图式的建立能够提高译员的预测能力。

3.预测具体情况分析

从语内预测的情况来看(见图1、图2),实验组译员和对照组译员B1的预测数及预测准确率都大大高于对照组译员B2和B3,而译员B2、B3的隐性预测数量与前面四位译员大致相同。回访中译员B2和B3明显表示信息太密集,有些专业术语令人费解,一时找不到对应的英文表达,即使在预测到下文的情况下,也由于还在处理前一句的翻译,无法充分调动精力来进行预测,因而显化的预测少。而译员A1、A2、A3和B1则表示能跟上,译文滞后情况较少,显性预测更多。实验表明语内预测与译员的语言能力密切相关,若译员具有相关语言及内容图式,能降低理解方面需要耗费的精力,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翻译和预测方面,预测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强化。实验组不仅语内预测次数更多,预测的准确率也要高。本实验表明,语内预测能力虽与译员的综合语言能力高度相关,但内容图式的建立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强化译员的语内预测能力,并提高其预测准确率。

而从语外预测的情况上看(见图3、图4),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预测率和准确率上都有明显的差别,实验组的语外预测率和预测准确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译员A3和译员B2、B3的预测次数大致相当,但A3的准确性更高。对照组中B1的表现较为突出,这也得益于该译员在内容图式建立上的优势。译员A2在背景知识测试中得分最高,结合预测次数及预测准确率来看,译员A2的预测表现也是实验组中最好的。总体上看,实验组的语外预测率和准确率比对照组分别高出33.3%和30%,这也表明图式的建立也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译员进行语外预测的能力。

图1 受试者的显性语内预测情况

图2 受试者显性语内预测准确性分析

图3 受试者显性语外预测情况

4.译员表现打分

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根据同传的特点和该发言的情景需要制定了合理的评分标准,将发言的主要信息按重要级分为一级信息、二级信息和细节信息,并按照译员在这些信息点上的得分来进行译文忠实性评估。按信息的重要级别,译员遗漏一级信息、二级信息和细节信息的扣分标准分别为1分/处、0.5分/处和0.1分/处;译员误译的情况也按重大、明显和细微设置扣分标准,分别为1分/处、0.5分/处和0.1分/处。受试者得分情况见表1。

图4 受试者显性语外预测准确性分析

表1受试者同传表现得分情况

信息忠实 语言质量 译语表达完整准确语法用词流畅逻辑总分A127.429.99.28.88.98.893A226.729.88.88.79.1992.1A326.329.78.998.88.991.6B123.327.88.9998.986.9B214.125.88.68.58.48.473.8B319.5298.68.68.38.682.6

结果表明,实验组译员能更完整更准确地传达原文信息。实验组译员由于具备更完整的内容图式,能更好地把握主要信息,遗漏的大多是细节信息,因而忠实度得分较高。实验组的平均得分也大大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2.23和81.1分,高出10.86分,差距明显。对两组的实验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测,结果P为0.045,P<0.05,两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得出结论,内容图式的建立能够大幅提高译员的整体表现,尤其是信息传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另外,笔者还发现译员的背景知识储备与预测情况大致呈正相关分布,而各位受试者实验得分与其背景知识储备和综合语言能力的结合水平大致一致。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内容图式的建立对译员的预测能力呈正相关,且译员表现会受到背景知识储备与综合语言能力的影响。

(三)不足之处

由于该实验样本容量有限,以及受试的口译实践经验不同,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实验中还有一些无法量化评估的因素可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译员在同声传译过程中除了需要语言知识、主题知识及百科知识以外,快速推理能力也必不可少。快速推理能力能帮助译员快速进行理解和选词,并对发言人的沟通意图进行推理和预测。然而,译员的快速推理能力很难进行评估和量化。因此笔者在评估译员的语言能力时,特别将各门专业课的成绩都纳入考量,尽量体现译员的综合能力,减少这些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实验结果证明了实验假设,即内容图式的建立能提高译员进行语内预测及语外预测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译员预测的次数有所增加,预测准确率有所提高。此外,内容图式的建立能提高译文的信息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而提高译员的表现。通过对该实验各项数据的综合分析,笔者还发现内容图式建立的充分程度与预测率呈正相关,而译员的表现会受到译员综合语言能力和内容图式建立情况二者的综合影响。

此外,本文还初步探讨了内容图式的建立如何帮助译员提高预测能力。内容图式的建立能够辅助译员对源语的理解,加深译员对发言的理解,帮助其快速抓住发言的主要信息,减少听辨所需精力和时间。内容图式的建立也能提高译员产出译文的速度,提高译语流畅性,避免译语过多滞后于原文导致信息遗漏,同时减少译员产出花费的精力,因而译员能有更多的精力根据内容图式、上下文逻辑关系和语言特点进行对下文的预测。

实验结果也表明,内容图式的建立能有效提高译员表现。译员在进行同传任务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译前准备,以提高现场的整体表现。另外,口译教师需更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针对特定主题进行译前准备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日常知识积累并培养学生自主进行深度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更全面的内容图式,以应对各种领域的口译任务。

注释:

①节选自2014年3月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就“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发表的讲话。

猜你喜欢

译员口译图式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会议口译中译员的译前准备研究——一项基于上海译员的问卷调查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口译中的“陷阱”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