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引导丰富古诗学习的内涵
2020-05-12朱宪忠
摘 要:古诗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既是文化传承,更是丰富学生精神。老师要重视古诗教学,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体会古诗的意蕴,并在生活中运用,从而丰富古诗学习的内涵。
关键词:引导;朗读;推敲;延伸;运用
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在课程标准里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认識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美学大师李泽厚曾建议我们的中小学生多读一些古诗词。一首《春晓》,四五岁的孩童就已经朗朗上口了,可见古诗词的魅力是无穷的。小学阶段古诗的学习,将为学生以后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和继承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重视对学生学习古诗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引导预习,触摸诗的气息
学生预习古诗,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学生主动接近古诗,了解古诗的过程。教学《宿新市徐公店》前,学生通过预习,借助各种学习工具,主动查找相关的资料,了解了诗的字数、行数,诗的背景,诗句所传达出的一些信息——春天的生机盎然,从而对诗有了大体的了解、感受。学生主动触摸了诗的气息,为学习古诗做好了情感的准备。在预习中,学生会生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促使学生想了解,求解答,又为古诗学习的引导做好了充分心理准备。通过预习,既丰富学生对古诗的感受,又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韵味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理解古诗是很有帮助的。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诗的韵味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但古诗字数少,包含的感情又富有变化,要准确有感情朗读一首诗是不容易的。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渐渐理解诗意,读出诗的韵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富有感情变化的诗。前后两句写春景,作者心情愉快、舒畅,后两句写送别的情景,作者流露了对老友依依不舍之情。
我先指名几位学生朗读,让其他学生比较着听。通过听,通过比较,学生对诗的停顿、重点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分小组比赛朗读,并要求试着想象一下。学生又听了几遍,展开了想象,诗描写的情景在学生的头脑中慢慢清晰了起来,学生的情感积蓄了起来。这是在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诗人李白,望着好友和自己依依惜别,你要读这首诗来表达这份情意。学生都试着读给了同学听,最后全班齐读,学生用逐渐积蓄的情感,在那种氛围中,用富有感情的声音读出了诗的韵味。重视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可让学生逐渐积淀下文化底蕴。
三、 引导尝试推敲,小品诗的蕴含
古诗用字精炼,内涵丰富,这是造成学生理解古诗难的一大原因。有些教师也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在教学中,习惯于把诗句的意思直接说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去接受古诗,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对古诗的厌烦感。其实,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推敲诗句的意思,主动品一品古诗用字的精炼和丰富的内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试着解释单字的意思,再让学生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再进行比较。“孤帆远影碧空尽”有的说是“单独的一只帆的远远的影子在晴朗的天空里消失了”;有的说“单独的一只船的影子远远地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也有的说是“孤孤单单的船只,越走越远,影子越来越小,最后消失在天边”。学生的说法都反映了他们对诗句的理解,是他们自己尝试推敲的结果。再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再推敲对诗句的理解,琢磨出哪种说法较好地表现了诗的意蕴。诗的意境也可以引导学生推敲推敲。
《寻隐者不遇》诗的意思学生较容易理解,但诗所含的意境就不容易体会了。我设置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推敲体会诗的内涵。问题是:问童子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听到他师父采药去了,又是怎么想的?听说在这座山里,又想到了什么?最后听到不知他师父在什么地方,心里又想了什么?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推敲,逐渐体会出了诗人的心理变化,品出了诗表达的意境。引导学生去尝试推敲诗的意思,推敲体会诗的意境,学生将主动走进诗的意境,并喜欢上这种能与诗人对话的探索过程,乐于古诗的学习,丰富古诗的学习。
四、 引导课外延伸,感受诗的丰富
在现行的教材里,古诗一学期才两三篇,最多也只有六篇,这对于学生了解古诗,了解民族文化,力量是较薄弱的。所以,我们应当注重课外延伸,让学生走进更广阔的诗的世界里。我结合语文活动课,举行古诗朗诵会、背诗擂台赛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要求学生把在课外报刊上读到的、电视上听到的古诗整理出来,增加积累量,定期展示。《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我试着把古诗诵记列入测试内容,每单元测试要求学生至少默写二至三首古诗,建立起对古诗学习的评价、激励机制。实践证明,学生完成每学年背诵古诗的要求,困难是不大的,有的则提前超量完成。而且,默写也关注到学生书写的正确性。古诗文的用字是很讲究的,但实际学习中,学生常会写错字,这必然影响了学生对诗的感受理解。这样,通过课外延伸,增加学生古诗的积累,大大丰富了学生对古诗的认识,增强了对古诗的感受力。
五、 引导积极运用,体味古诗文的魅力
出于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在我的语文课上常有品味语言的环节。在学习杜甫的《绝句》一诗时,我和学生说对仗的有关知识,而且也和学生对了几对简单的对子。在学习人教五下《回顾拓展三》的对联时,又和学生一起品味语言文字,体验语言的独特魅力。
“地满红花红满地,天连碧水碧连天。”“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这四联学习之后,我写了几组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有“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有“日照纱窗,莺蝶飞过,映出芙蓉牡丹/雪落板桥,鸡犬行过,踏成竹叶梅花”,也有一对回文联。我先让学生试着对一对,写一写。
作业收上来一看,有两个学生竟能对上。一个学生还写了一句回文联,“门关房子房关门”,我仔细品味着,觉得对得非常工整,而且又有一定的意思,我心里暗自称赞。没想到学生对这种语言形式还这么有兴趣,那其他的形式是否也可以對出来呢?
我先向学生说了老师意外的发现,并端端正正地写上了这句回文联——“门关房子房关门”,接着请学生一起朗读一遍,再请学生从右边读过去,读完后,学生都有所感悟了,都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了。有学生想对一对了,这学生对的是“水锁石头石锁水”,我把这句也写上去,学生都自觉地朗读着,反复品读着,接着又是一阵掌声。学生的情绪高涨着,特别是对出来的那几个学生,我心里的高兴劲更足了。
又有一个学生想对了,他要对的是那副长联。“雨坠西湖……”,站着想了一会儿又坐下了。又一学生站起来对了,“鸡鹅走来”“不行,有重复了,鸡不能对鸡。”又一学生,“鸳鸯游来”“好,对得好!”我把学生的“成果”展示了出来——“雨坠西湖,鸳鸯游来”“游得”“滑出”“诗情画意”。我让学生读一读,“什么诗情画意呢?”“滑出,不好。”学生在反复品着语言,“对了,融为。”学生把句子连着读了起来,“雨坠西湖,鸳鸯游来,融为诗情画意。”这次是一阵较长时间的掌声,我也情不自禁地为我的学生鼓起了掌,为他们的精彩而鼓掌。我又讲了“四大王、四小鬼”的对联故事,学生听了更起劲地鼓掌,他们是为对联的精彩而鼓掌,也是为有骨气的人而鼓掌。
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自觉地品着语言,感受着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祖国的语言在学生心里洒下了美的种子,学习语言不再是单调乏味了。我自己也跟着他们一起体验着这种精彩,我也更深刻地感悟到我们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我们文化的神韵。学生有了这样精彩难忘的语言文字体验,以后无论是学习课文,还是阅读,都会自然地品味语言的精彩,咀嚼语言的味道。
上到有关春天的课文时,课前引导学生背诵几首有关春天的古诗文,学生兴趣高,又激发了学生学好古诗可以运用的意识。在写作家乡的习作时,引导学生适当运用有关思乡的古诗句,既丰富了学生习作的语言,又进一步激发学生运用古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记录生活日记时,用上古诗句。用上古诗句准确生动表现出生活情景、心情,重点展示给其他学生,既鼓励学生主动运用,又能引导学生学会准确运用古诗文。
开展班级传统节日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有关节日的古诗文,交流、诵读,活动过程中充满了古诗韵味,学生切身感受到古诗文大有用武之地,自然喜欢积累古诗文。定期收看领导、名人的演讲,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在讲话、演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习主席2014年7月4日在韩国首尔大学发表演讲时引用的古诗词,比喻中韩关系发展会有新机遇、新境界。“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2014年3月27日,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主席引用了这句诗,阐述中法两国要有长远的眼光发展两国的关系。学生在运用中体味了古诗文的魅力,也充分体会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重视学生古诗学习的引导,丰富古诗学习的内涵,学生将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薛庆.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对古诗进行问题设计[J].家长,2019(3):143-144.
[2]唐金花.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探索[J].新课程,2017(3):20.
[3]顾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入境、入情[J].小学科学:教师,2018(12):252.
作者简介:朱宪忠,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龙江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