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实践研究
2020-05-12王亚梅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组织学生进行社团活动逐渐成为实施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以及有效方式。在新时代中,加强学校社团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兴趣培养,助力学生快速成长,但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社团建设是非常困难的。本文将结合当代素质教育的现状,浅谈农村小规模学校社团建设的实践,在新形势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推动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稳步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规模学校;社团建设
一、 学校社团建设的价值
在学校社团的建立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加以培养,对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自己的动脑和动手能力、相应的思维拓展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校,社团建设如果开展成功,那么会形成特色鲜明并且风格突出的校园文化,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来说,吸引力巨大,能够促进其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在学校中能够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型人才。与此同时,通过开展一定的兴趣相关特色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管理工作也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二、 农村小规模学校社团建设的问题
(一)学校自身对于社团建设的态度
学校自身对于社团建设的态度,除了一些政治功能明显的社团之外,学校领导阶层很少对其他的兴趣类社团有所问津。这显然是与学校社团形式的多样性是背道而驰的。在政府对于学生社团的定义中,准确提出学校学生社团的性质。学校学生社团是一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并且依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成立的由学生和学校管理者共同负责的组织,能够有效推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其他相应的综合能力。在学校中,各种各样的社团会依次开展,学校领导要学会一碗水端平,一定程度上给予同等重视,在基础设施上为学校社团的发展助力。
(二)学校社团组织者、管理者、教育者的水平
社团活动的技能传授者在于教师,而在农村,条件是非常有限的。以自然形成的村落,由于人口数量较少,很难形成系统化和规模化的教育体系,其中学生上学的时间成本又是很高的,教育资源利用率又是很低的,这是农村学校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其中,很多学校因为教师不够,聘请的代课教师有些才初中文化,对于教育教学所知甚少。优秀的教师很难找寻,讲授文化知识的教师又很难再兼具社团建设的任务,于是,从哪里寻找到能够进行学校社团建设的教师成为其中很大的问题,而找到了又能以什么样的条件留住教师,这些都值得大家深入思考。
(三)学校基础设施
一个相对较好的学校社团建设的开展,其中很重要的是相应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好的校舍、好的操场、好的基础设施等等,已经不再成为看待一所学校的标准,最关键的是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丰富的课外活动,但是对于一些艰苦的农村学校来说,基础建设都成为了很大的问题,塑胶跑道、投影仪、电脑等新型教育设施,很是匮乏。
三、 浅谈农村小规模学校社团建设的策略
(一)转化教育者本身观念,关键在于“育人”素质
现在农村和大多数城市学校用的都是统一的教学大纲,奉行的是一种功利的“精英教育模式”,在学校眼中,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最终的成绩以及相应的升學率,在教师眼中,好的教学活动则是与自己的绩效密切相关,学生成绩成为最有效的助燃剂。在这种模式下,仅仅是为了完成向高等学校输送人才的目标,而且农村远远没有城市完成的好。大家眼中所谓的精英教育模式,其实是一种需要高投入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模式,需要学校和家庭投入大量的资源,为了完成这种模式,学校就会将关注力更多的放到学生的成绩和相关的设施以及教育管理上,从而忽视学校的社团建设,甚至在根本上排除社团建设的存在。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小规模学校社团的建设,就需要教育者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所谓教书育人,教书不是根本,最重要的是育人。而育人最表面的就是学生的身体素质,社团建设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途径。学生在这其中能够依据自己的兴趣深入学习,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
(二)结合农村当地的特色,开展有深度的社团
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对于学校社团建设来说,同样也是如此。在城市,比如某个学校某个社团,在支教的过程中,就利用本身社团优势,开展了一些天文科普的课程,和一些针对天文现象的观察活动。农村地区,也可以进行社会调查、走访,了解当地本身的发展情况、历史沿革、名胜古迹以及有关的名人趣事等。当然,还可以结合自己有限的专业知识,对自己学校所在地的气象天文、生物多样性和分布特色、自然环境等开展社团建设并深入探究。确定的是,这些活动只要一开展,学生是很乐意跟着一起干的。有时候带来的知识并不是重要的,因为知识总是会遗忘总是会过期的,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着眼于大千世界的眼界、正确探究本源的科学方法以及一点点足以在黑暗中向往前行的理想本领,这些东西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知识本身。学校也可以考虑自身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如果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的话,就可以开展一些相对来说比较简便又不用耗费太多人力物力的社团,例如辩论社的建立。学生们进行一场辩论,首先会提升相应的综合素质以及临危不惧的能力,可以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再次就是能够快速知晓自己在哪方面、哪个领域知识的不足以及他人独一无二的见解,从而使自己快速成长以适应社会。
(三)提升教师的水平,为社团建设保驾护航
在一些条件艰苦的农村地区,这样一种可怕的现象特别容易发生,学校留不住年轻的教师力量,对于一些富有经验的老教师来说,县城以及城市中卓越的条件也是令他们向往不已,面对如此困境,开展社团建设也成为难上加难。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农村学校,仅仅着眼于硬件设施水平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目光短浅的,学校自身应该加强对学校管理水平的改进,尤其是学校管理者水平的提升。在条件艰苦的农村来说,能够留住教师,好的待遇是离不开的。如果这些现象没有发生改变的话,农村子女的教育环境可能会越来越差,与此同时,学校社团建设也会止步不前,没有改良的空间。多管齐下,才能有效提升教师水平。首先,提高教师待遇。其次,是利用相关政策,鼓励教师人才到基层带队,基层工作教育经验的累积能够对教师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再次,可以集中办学,教育资源集约化,留住精锐。
(四)优化教学模式,实现社团建设价值化
在学生背包越加沉重的今天,如何实现社团建设,无疑是很重要的问题。学生的背包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因为沿途不断有人往里面扔石子而变得越来越沉重,那些是父母深深的期望积累下来的厚望,那些是旁人只会用成绩说明一切的世俗的眼光,那么能真正改变这一切的,从学校角度出发,就是优化教学模式,实现社团建设价值化。首先,学校要合理安排时间表,安排出学生进行社团建设的时间,不要让社团建设流于表面。如果学生连开展社团建设的时间都没有的话,何谈建设价值,何谈素质教育。其次,学校要学会重视社团建设。如果在学校眼中,开展社团建设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存在与不存在的意义都是一样的,那么在学生心中,就会也觉得社团建设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甚至将他抛在脑后,扎根于学习、书本以及那些习题之中。再次,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不要随意去攻击或者指责社团建设的不足,随意侵占学生进行社团建设的时间,将进行社团建设的时间变成自己课堂的再添加,也就是所谓的“补课”,这其实也将社团建设的价值又一次的抹杀掉。利用社团建设,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拓展自身的相关知识面,在兴趣中深入学习,例如相关的农业知识、气象学问,真正做到会学会用,而不是在书本的天地中狭窄自己,让自己沉迷于一时的成绩。因此,学校要学会优化教学模式,从多方面加强对社团建设的重视程度,从而实现社团建设的价值化。
(五)规范学校社团的运作机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社团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能够使社团发展和社团活动目标性更强。社团价值观的建设,不是靠口头上说,更多的是靠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通过规范学校社团的运作机制,加强学生之间内部的交流,开展活动,形成社团的核心价值体系和做事的方法。对于学校学生社团进行规范化和多元化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能够将学生对于社团的认同和归属感迅速地提高,并且学生在这其中,自己的创新意识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在规范化管理中,其中很重要的就是面對众多学生的各式各样的兴趣,学校能否进行有选择地整合,从而让学生能够做到“由心而发”,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规范化地管理,执行起来就会显得简单得多。教师在这其中,起着很重要的带路人和领头羊的作用,那么针对这方面,教师最起码要做到对于学校社团建设规章制度的严格遵循。严格规范的运作机制,学生成员的创造力会得到快速有效提升。深入思考,如果一个学生在以身作则的老师的教育下,在一个公正公平的环境中,在一个有章程可以严格遵循的情况下,找到了强烈的归属感和信任感,那么他的创造力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也会更加信赖于社团,也会更加喜爱自己的社团,这样的话,社团建设的价值也会从中显现出来,社团建设也会走得更加专业化、更加富有特色化。
四、 结束语
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社团建设实践不仅是为了素质教育的再拓展,同时也是为了扎根于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将更加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深度、有厚度地传承与发扬下去。为了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社团建设实践能够长远地走下去、有特色地走下去,在这其中,需要综合全方面的努力,学校要加强重视,学生要积极参与,政府要加强相关政策扶持。只有通过这样,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社团建设这条实践道路才会走得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令晓霞.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学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发途径[J].学周刊,2020(1):173.
[2]张昌龄.农村学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9(14):167.
[3]吕艳霞.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实践研究[J].甘肃教育,2018(14):33.
[4]杨国珠.农村小规模学校社团建设的瓶颈与突破[J].文学教育,2017(5):145.
作者简介:王亚梅,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北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