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的日光色彩分析
2020-05-12高迎进郭嘉琪
高迎进,郭嘉琪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天津 300401)
一、日光的色彩
色是光的反映,光是色的灵魂,目前我们所感受到的日光,是太阳辐射从太阳出发,经过太空,再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削弱之后的能量(图1),也正是这里的大气削弱形成了不同的天时气候。大气削弱作用主要指大气对太阳光进行选择性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其中大气散射对日光色彩起着决定性作用。
大气散射是指波长在0.38~0.78um的可见光会受到大气层中的气态分子和固态颗粒等质点的阻碍而发生的散射。大气散射质点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散射的强度,当大气散射质点的直径大于辐射光波波长时,散射就没有选择性,对一切波长辐射的散射强度是相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阴天或雾霾天气时,天空呈现灰白色的原因。而当大气散射质点的直径小于辐射光波波长时,散射强度与辐射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即辐射波长愈短,散射强度愈大。在风和日丽或雨后初晴的天气,波长较长的红色色光散射较弱,透射性较强,能直接透过大气射向地面,而波长较短的蓝色色光散射强度较强,很容易被散射,因此我们看到的天空常常呈现蔚蓝色,往往天气越好,空中杂质越少,天空也越蓝。另外,早晚的太阳光多呈现橙红色,而中午的太阳则是黄白色,这是因为在早晚时候太阳是斜射在地面上的,穿过的大气层较厚,发生的反射和散射也较强,蓝、紫色光减弱得所剩无几,能到达地面的也只剩下红、橙色光了。而中午处于垂直的角度,穿过的大气层较薄,对不同波长的光散射没什么区别,也就接近了可见光的颜色,因此是黄白色。
总之,人之所以看到各种不同的颜色,是因为大气削弱之后的日光照射到着色物体表面时,物体按它本身的特性对光的波长进行选择性地吸收和反射,而反射光进入人的眼睛,就成了人们看到的物体表面颜色。不同时间不同天气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光不同,物体反射出来的光不同,人们看到的物体颜色也会不同。这也就是为什么像莫奈那些印象派艺术家们会选择在不同季节不同时刻不同天气绘制同一个物体。
二、印象派的“日光”色彩
自文艺复兴时期起,西方艺术在绘画的色彩观念上经历了数个转变,首先是乔托开创的“固有色”色彩观念,讲究用明暗表现光影,色彩在其中只占据辅助性地位。到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自然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这时形成了具有光环境特征的“条件色”色彩体系。印象派一改之前只是以明度变化来表现客观的方式,将光与色的本质特征引入绘画,走出户外,借助日光,通过主观对象人这一主体来概括性地认知主题和描绘色彩。以维纳斯的绘制为例,无论是波提切利的维纳斯还是乔尔乔内、提香的维纳斯,不同的无外乎是端庄唯美的神祇模样或者世俗化的女人气息,明暗关系都是一样的,但是到了马奈那里,他刻画人物不再借用明暗关系,反而故意消除了中间色调,整个画面几乎没有阴影,但并不能说没有光感,相反,整个画面透着一种湿润、透明的空气感,也正是这种对光与色的讲究,让马奈成为印象主义的奠基人。印象派之后,无论是素描还是色彩都只成了一种工具,成为画家用来表现内心的手段,这时的绘画没有光的概念,像表现主义、立体主义、野兽派以及抽象派,其中的线条、形体、色彩,都被完全主观化了。因此,印象派的“日光”理念成为其最明显、最突出也是最不同于之前或之后无数流派的绘画特征。
在印象派的绘画中,所有色彩是在一个统一的光条件下和其中所有存在物之间相互的光色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光照条件下,色彩可能完全不同的。莫奈就为了证明同样的风景在不同光线下有着不同的色彩效果,选择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不同光线及空气的状况下绘制同一客体,完成了一系列相同的主题,像草垛系列、白杨系列、睡莲系列和大教堂系列等。毕沙罗同样也做了许多这方面的研究,他选取不同的季节、气候和光照条件下作画,创造出了蒙马特大街的一系列作品,有春天的、冬日清晨的、午后雨中的、夕阳下的、夜幕下的等不同氛围下的蒙马特大道以传达给观者不同的印象感受。
三、印象派的日光色彩分析
印象派绘画的理论依据来自法国化学家谢弗雷尔提出的色彩并置,即人们对色彩的感知会受到旁边颜色的影响,不同色块的并置会影响色彩强弱,甚至形成某种新的色感,导致色调变化,从而可能获得响亮、明快、富有跳动感的视觉效果。因此,印象派的绘画色彩大体是复杂而又混沌的,这也就需要我们抓住色彩气氛或风景印象,将模糊的色彩感受进行量化处理,比如借助孟塞尔等色立体表色系统(图2),从色相(hue)、明度(value)、饱和度(chroma)三方面进行相对的量化剖析,总结形成其总色调的调和规律和组织关系,以此掌握一套具有相应色彩气息的实用性色谱。这里的相对量化剖析是指先将印象派绘画进行色谱化,将混乱的色彩转为具有准确色度值的颜色群,就可以将这些颜色引入孟塞尔色立体标色系统中,用色相、明度、饱和度这三维数值所对应的大致色彩区域(图3)表示出来。
这里采用孟塞尔系统是因为它是基于人类的视觉感知,把色相、明度和饱和度分离成为感知均匀和独立的尺度,严格测量人类的视觉反应,具有坚实的实验科学依据。孟赛尔色相环以亨赫尔兹的五颜色理论为基础,即红(R)、黄(Y),绿(G)、蓝(B)、紫(P)五种色彩为基本色相,再加上这五色的中间色相黄红(YR)、黄绿(GY)、蓝绿(BG)、蓝紫(PB)、红紫(RP)来共同构成10种主要色相,在这10种主要色相的每种之间最多又可划分10个等分度,形成有100个刻度的色相环。这里把10种色相分成40个,即选取各色相的2.5,5,7.5,10色相分度,也就是常说的40色相环(图4);孟赛尔色立体的明度(V)共11级,0级的黑和10级的白,以及它们之间等距离的9级色阶,即V=1.2.3…9;饱和度表示视觉对颜色色知觉的程度,也称色彩的纯度,它的等距顺序为2.4.6.8…20,之后的再标记法在饱和度的最大值上有了相应变化;最高的纯度值根据色相不同而不同,呈不规则的放射状排序。沿5R-5BG做一个纵切图(图5),垂直方向为明度色阶,0级黑向10级白渐变;横向为纯度变化,纯度值越大,色彩鲜艳度越高。
在众多的印象派画家中,根据兴趣和爱好,基本分为重光和色的莫奈、雷诺阿派,以及重造型和素描的德加派,毕沙罗则介于两者之间。在此,笔者主要以莫奈、雷诺阿和毕沙罗的作品为研究对象来进行分析。由于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现,画家们主要以身边琐事和直接见闻作为素材,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形象和自然风景。这里,笔者也主要对画家的这两类绘画类型来进行印象派的色彩分析。
(一)人物画作品中的日光色彩分析
在印象派中最善于画人物的非雷诺阿莫属,女人、儿童、花朵都是他的主题,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的多是欢乐、温暖的气氛,很少会出现带给人悲伤感受的色调。像《船上的午宴》《煎饼磨坊》这两幅绘画具有很强烈的光感,尤其是《煎饼磨坊》巧妙地借用树叶落下来的光斑散置在画面各个角落,因此虽然整个色彩是深色的,但在无数个明亮的小色块的点缀下,完全感受不到暗沉,反而充满着活力与阳光。从孟塞尔表色系统来分析(表1),《煎饼磨坊》的有色彩色相主要集中在7.5Y—2.5PB之间,色相倾向鲜明,色调明确,服饰蓝以7.5B为例,其中彩度区间在2≤C≤4,明度区间在1≤V≤7;树叶绿以5GY为例,其中彩度区间在4≤C≤8,明度区间在2≤V≤7;无色彩明度偏亮,区间大致6≤N≤9。《船上的午宴》延续《煎饼磨坊》的创意和主题,有色彩色相大致位于5RP—7.5R、7.5GY—7.5B这两个区间,色彩感觉鲜明饱满,同样取色相区间值7.5R为例,绘画色彩所在的饱和度区间在4≤C≤8,明度区间在4≤V≤9,色调温煦;无色彩明度在6≤N≤10。
>表1 印象派人物画日光色彩分析表
相对于雷诺阿在人物描绘中刻意地表现温煦气氛,莫奈就诚实多了,他倡导“画其所见”,《撑阳伞的女人》刻画了母子悠闲散步的场景,微风吹动浮云,阳光映照绿草,光影变换真实自然。从孟塞尔表色系统来看,有色彩色相主要集中在7.5Y—7.5BG之间,色相跨度不大,基本在蓝绿色系之间,取色相值7.5GY来看,饱和度区间在2≤C≤6之间,明度区间在3≤V≤7;取色相值2.5B来看,饱和度区间在4≤C≤6之间,明度区间在4≤V≤8。
(二)风景画作品中的日光色彩分析
谈到风景画就不得不提巴比松画派,巴比松画派为西方风景画打开了第一座大门,可以说没有巴比松画派就没有风景画。莫奈就是受到了巴比松画派的影响,才开始注意画天空、大气和人物在大自然的光照条件下的复杂色彩,最具盛名的是勒·阿弗尔港口的《日出》(表2):一个多雾的早晨,在浅紫、蓝灰与橙黄等色调中,一轮红日拖着海水中橙黄色的波光,冉冉升起。在这幅画中色相范围大致分布在7.5R—10YR、2.5BG—5PB这两个色彩区域,取色相值2.5YR来看,饱和度区间在6≤C≤12,明度区间在7≤V≤9,明度相对较高;取色相值5PB来看,饱和度区间在2≤C≤6,明度区间在2≤V≤8。这里大面积的低彩度衬托小面积的高彩度,使得整个色感柔和明净,呈现出新鲜生动的自然印象。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到19世纪80年代,莫奈开始了系列绘画,即选择在不同时间、不同光线及空气的状况下绘制同一物体,鲁昂大教堂系列、稻草堆系列、白杨树系列以及晚年的睡莲系列,都成为光影变幻的集大成者。这里选取不同季节不同时辰在同一位置绘制的同一睡莲景致(表2):紫色睡莲在孟塞尔色相环上大致位于2.5P—10RP,色调倾向鲜明统一,取色相值2.5P来看,饱和度区间在6≤C≤12,明度区间在1≤V≤9;黄调睡莲在孟塞尔色相环上大致位于2.5YR—7.5GY,取色相值5YR来看,饱和度区间保持在4≤C≤8上下,明度在4≤V≤7上下;取色相值2.5GY来看,饱和度区间保持在2≤C≤4上下,明度区间在3≤V≤6上下。
>表2 印象派风景画日光色彩分析表
相对于莫奈坚实地走着印象派的风格,毕沙罗是印象主义艺术家中最有创新意识的一个,总是寻求新的表现手法,早年曾师从柯罗,被人称为“印象派中的米勒”,后又被分光主义画法吸引,然而在晚年又重新回归印象派,这时的毕沙罗手法更加娴熟和潇洒,色彩鲜丽绚烂,并带有种宁静和沉思感,尤其表现在他的蒙马特大道系列画上(表3)。《春日清晨的蒙马特大道》有色彩色相大致位于7.5Y—5GY,取色相值7.5Y为例,饱和度保持在2≤C≤4上下,明度在区间4≤V≤8;取色相值2.5GY为例,饱和度保持在4≤C≤6上下,明度在区间4≤V≤8;无色彩明度区间在3≤N≤9。《午后的蒙马特大道》有色彩色相大致位于2.5RP—7.5YR,取色相值2.5YR为例,饱和度保持在2≤C≤8上下,明度在2≤V≤9。无色彩明度范围大致在N2—N4。
>表3 印象派风景画日光色彩分析表
四、总结
综合上面数据,在印象派绘画中从色相配色看,多偏爱同类色和邻近色(如上文中的睡莲系列和蒙马特大道),偶尔会有互补色的配色(如莫奈的《日出》和雷诺阿《船上的午宴》);饱和度多为色相饱和度的低中段,在这一饱和度区间内,明度跨度一般都较大,但一般低饱和度对应低明度或高明度,中饱和度对应中明度。低饱和度高明度多位于主体色或画面前方,显得色彩明快、清亮;低饱和低明度起到衬托主体的作用,再辅之以中明度中饱和度,使整个画面的色彩空间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这个区域的色彩系数往往给人温柔而不刺激的视觉感受,对人眼是一个很舒服的状态,同时也是自然界最真实的色彩状态。
总之,分析印象派的日光色彩有两点现实意义,第一从模拟性角度讲,即将户外日光氛围引入室内,以色彩为手段和媒介,专注感受体验,重视色彩的主观感受,从而达到具有印象派气息的色彩氛围;第二从结构性角度谈,通过孟塞尔表色系统色相、明度、饱和度色彩表现,可较明确地勾勒出印象派绘画色彩在色立体中的三维色域,这将为疏通印象派色彩感性特质与配色逻辑之间的关联建立可靠的理性通道。如此再谈印象派的色彩运用时就不用汲汲营营于某一幅画的配色,只需要确定色彩基调和空间氛围,就可以在某个色域内轻易选色,将印象派色彩引入设计生活中去,这也是一种更丰富的色彩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