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民间宗祠教化图绘艺术形式及意义探析
2020-05-12张斌
张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 710043)
宗祠的历史可追溯到商周,经历唐宋的萌发与盛行,到明清时期发展成熟。宗祠空间是实现家族凝聚、祭先忆祖、族规家法的重要场所,体现了血缘文化、聚族文化、伦理观念、宗族崇拜、典章制度、风俗习惯、建筑艺术、地域特色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作为民间历史建筑,其空间布局和建筑装饰承载了重要的场所精神,尤其是富含教化意义的图绘语言,通过石刻、砖雕、木雕、彩绘等艺术表现手法,形成了宗祠建筑的装饰构件。
民间宗祠区别于名人宗祠,代表了民间大众普遍的精神需求、社会行为和审美水平。西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相对完整的历史延续,在较长时期内作为中华文化的中心,其历史遗存能够反映古代民间一定的普世价值观。本文首先针对西安地区民间宗祠中所提取的教化图绘,利用装饰艺术语言解析方法进行分析,提炼图绘中所蕴含的教化语言并总结其艺术特征,进而对教化图绘的具象意义和构成意义进行探析。
一、西安民间宗祠教化图绘的历史渊源与现状
从汉至宋,美术有着重要的教化作用,汉代人充分利用了画像石这种形式,将他们所遵从的东西表现出来,一方面为人们树立了效仿的榜样,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多行不义的后果。《史记》中载“传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中,与之皆黑’者,土地教化使之然也。”先民历来就注重环境影响的教化方式,有些宗祠开设家塾,对本族人进行启蒙教育、孝悌教育、守法教育、择业教育等一系列教化活动,所以宗祠空间借助图绘形成良好的展示与教化作用,图绘相对文字不仅起到装饰美化作用,又能顾及稚子与白丁的理解和领悟。
唐王朝灭亡之前(公元906)西安地区一直作为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存在。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活动场所,该地区得以长期建都与中国的家长制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而家长制形成的统治者具有二重性,对臣民一方面是镇压,另一方面是庇护。这种制度映射到氏族以宗长负责的民间宗祠公共空间,宗祠除了有供奉和祭祀祖先的作用,还要承载惩戒法治,同时也要包容祈福求助,这也决定了宗祠建筑空间布局尤其是建筑装饰图绘题材的主要方向。宗祠建筑作为家族物化的标志,在族人心目中具有神圣的地位,所以将教化图绘在建筑物上展示就体现了管理和庇护等象征的符号性语言。而图绘内容就是古人通过含蓄的艺术表达方式体现家族内至高无上的溯本、告诫等教化和规范。另外,教化图绘得以实现主要依靠宗祠建筑的各界面和部件,而建筑形式、界面位置、空间功能与序列等对教化图绘的次序、大小、分布、组织及内容等产生影响,无形中对图绘进行了系统化整理并与建筑的呼应关系形成经验范式。
目前西安地区散落的古民间宗祠约有72处,多数都保留了历史建筑空间格局和装饰艺术,尤其是蕴含教化意义的石雕、木雕、砖雕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由于不能构成县级以上文物保护标准,并无法形成系统的旅游资源,造成这些民间历史艺术作品无法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展示。
二、西安民间宗祠教化图绘的艺术特征
(一)符号语言的具象意义
西安所在的陕西关中地区是一块耕作了七八千年的黄土地,在开垦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引导人类保持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文化力量,这种使人信服的文化力量对丰收、灾难、疾病等有自我因果解释,所以以“农”为本的价值观念使教化图绘的创作源泉和素材围绕与“农”相关的事物展开,使图绘具有认同、旨意和昭示的作用。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和农业文明所产生的价值观念影响下,西安人形成了奉天承运、国泰民安、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思维范式,认为人必须顺应包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自然之力,再把这种力量通过生产生活进行验证的事实形成一套“真理”,在宗祠建筑上通过绘画、雕刻等通俗易懂的图绘语言教化或传授给后人。
>表1 西安民间宗祠符号语言
西安民间宗祠图绘符号的形成主要源于对自然之力的敬畏,如采用的寓意长寿、丰收的树木和作物图案,寓意富贵、气节的花卉和果实图案,寓意旨意、势力的祥瑞和猛兽图案等。还有一部分是采用较为直接的人物故事、文字、工具等进行图绘创作。通过样本分析可以归纳为植物类、动物类、人物类、器物类、文字类和装饰纹样类(表1)。植物类的符号主要以本土生产物种为主,图绘多表达祈愿,教化性较弱,主要以植物的形态与特征进行含义对应,如石榴、葡萄、葵花等多籽粒果实表达多子和家丁兴旺的期望;常绿型的松柏表达健康长寿;梅兰竹菊教引后人对气节的追求。动物类根据动物特性具有明显的分类,有温顺、凶猛和幻化等,多以温顺类动物表达祈福,如龟表达长寿,牛马代表力量,鸡、鱼、蝙蝠谐音“吉”“余”“福”;以猛兽类动物表达畏惧和憎恶的事物,如利用贪狼和恶兽告诫族人不可触犯法规或不能靠近邪恶;以幻化类动物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自我暗示,如龙、凤、麒麟等。人物类除了仙人和福娃表达吉祥的寓意外,其余农人、小人等均以故事或场景类表达,并具有明显的教化意义。如二十四孝,还有以拿着锄头和书本的农人形象鼓励族人忙耕闲读;以门缝探头的小人图画告诫族人正身防患。文字类图绘的教化意义最直接,在宗祠建筑中常用善、根、勤、诫、仁等较大的图绘提示族人向上向善、勤勉、报国等,文字类图绘中教化语言最突出的是匾额和楹联,一般是家族荣耀和祖训的凝练。此外还有器物类和纹样类的图绘,主要起到陪衬和装饰作用,有较弱的教化意义。
(二)画面内容的构成意义
教化图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观者对图绘内容的认识、解读并与之发生共鸣,以达到信息传递和教化的作用。西安民间宗祠教化图绘以场景式、象征式、故事式、言语式等方式构成,内容主要传达告诫、自律、勉励、训诲、熏感等信息。图绘构成类型一般有完成单幅画面的装饰类和集聚观者视觉的主题类。
装饰类构成是为了满足和呼应主题画面的完整和饱满,起到增加画面语言的层次和烘托氛围的作用,强调画面与所在建筑部位的融合与协调。如鄠邑区晏氏祠堂的墀头砖雕以斗贪戒懒为主题,画面由一头卧在草丛偷吃的贪婪野兽和一只站在树枝上敢于与恶势力做争斗的鸷鸟构成视觉中心,以代表劳动成果的桃树为背景支撑画面语言的合理性,同时使兽头与鸟嘴形成对角呼应的动态关系以达到画面平衡,以此来告诫族人不贪不懒、刚强果敢。为了使这个主题突出,配合的装饰画面有代表丰收成果的石榴、积极向上的葵花和共同庆祝的喜鹊三组画面,完成墀头的层次化和对比性装饰。(图1)
>图1 晏氏祠堂墀头砖雕
>图2 砖雕照壁
>图3 图绘空间构成模式
主题类构成是教化语言表达的主要方式,注重图绘本身的画面构图和意义,图绘内容多以比拟借喻手法体现所要表达的教化意义,利用自然事物、规律和现象使主旨含蓄地进行艺术处理。如周至县孝行坊石刻为体现哺育与反哺的孝道,利用龙、凤、马、羊、鸟等动物元素分别组成为中轴对称头首相对的几组画面,图绘中无论人们脑海中幻构的龙凤还是常见的牛羊均以“哺”“孝”为借喻语言,体现孝行的普天伦理。《淮南子》“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风雨时节,五谷登熟,虎狼不妄噬,鸷鸟不妄搏。凤凰翔于庭,麒麟游于郊,青龙进驾,飞黄伏皂”这句话揭示了古人艺术语言的逻辑和方法,首先是敬天,遵循“日月”“星辰”的规律是生活乃至生存至高无上的法则,其次是辟恶,利用“虎狼”“鸷鸟”的争斗生性特点告诫要遏制欲望驱除争斗,然后才能有“凤凰”“麒麟”“青龙”和“飞黄”美好结果,这些触不可及的“吉祥”之事是人们的共同渴求和理想,也是促进教化实现的目标诱因。西安民间宗祠教化图绘也善于利用这种具有说服力的表达范式和艺术化的劝说方法,所以形成的图绘既具有含蓄的教化共识,又能形成浓厚的艺术效果来满足建筑装饰的作用。此外,汉字也是教化图绘中常见的一种画面语言,利用文字固有和直观的涵义,再通过组合、形变、桥接、贴合、阵列等方式使之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和艺术效果,这种方式多数体现在照壁、匾额和楹联上。如宗祠照壁上有一个砖雕“福”字,笔划由“龙、蛇、龟、田”四种物象拼合而成(图2),利用龙头构成“衤”、蛇形构成“一”、龟廓构成“口”和田字,这就表现出“福”之外的深层含义。“龙蛇”为同族、“龟”同“归”、“田”为本,表达同族人同根生、勿忘本的祖训。
(三)组织形式的空间意义
图绘的表达与展示取决于建筑空间特征和部件形制,除了画面语言外图绘的位置以及呼应、序列、组合等空间关系会形成数理逻辑,以此促成图绘对建筑空间的引导和组织作用。中国文化中会依据数字构成文化网络,把数字贯穿于天地自然人伦等层面使其具备深层意义和逻辑,因为“数的实质是一种秩序,要使认识世界从混沌到清晰,从无序到有序,必然进行数的意义上的归纳”。图绘内容和数量的连贯性与宗祠建筑的空间性相互依存和作用,在西安民间宗祠中图绘的空间关系一般有纵轴对称、前后呼应、界面阵列和实物环绕四种模式。(图3)
古人为了显示宗族的实力以及深厚的文化沉淀,在祠堂建筑装饰方面不惜重金进行诗文书写、祖训、雕镂彩绘,通过砖雕、木雕、泥塑、石刻、彩画等形式来表现。教化图绘赋予了建筑空间灵魂,建筑空间为教化图绘提供了有力的展示界面。西安民间宗祠建筑在墀头、门坊、匾额、楹联、山墙和照壁上多以砖雕为主,在厅堂屋架、门窗、梁柱等部位以木雕为主,柱础、台基、碑文等以石雕石刻为主,室内墙壁、藻井、梁檩一般也会出现彩绘。图绘在建筑上的位置及形式使其具备了空间次序和逻辑,更加强化了宗祠中的图绘教化和环境教化的意义。
三、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民间宗祠中蕴含丰富的艺术和道德价值,需要我们去挖掘和传播。“对于百姓来说,民间的美术、音乐、戏曲和说唱艺术是传播道德观念最重要的载体”。民间宗祠中的教化图绘最能反映出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追求和社会价值观念。在美丽乡村建设和艺术创作中,从物质到精神层面需要保护和发扬这种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