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沙县盖竹村游艺民俗“迎铁枝”的表演程式

2020-05-12吴碧玲

武夷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游艺沙县民俗

吴碧玲

(三明学院 教育与音乐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所谓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和习俗。”[1]按陶立璠在《民俗学概论》中的分类依据应划分为“精神民俗”,它们主要是迎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以休闲娱乐为目的一种有规模的游艺活动,而铁枝就属于这种民间精神生活类的游艺民俗活动。长久以来,抬阁表演艺术随着历史和地域变迁,演变成形式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但其内容和形式上没有根本的差异,只是各地在名称上叫法有所不同。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蔡欣欣教授编纂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舞蹈志》书中梳理了不同抬阁名称有58 种之多。福建抬阁在明代就已兴起,据福建省戏曲研究所编辑的《福建戏史录》记载,在闽南地方迎春时亦有台阁表演:“明朝迎春妆扮故事百馀架,点缀春光,俱是里长答应。用桌一只,后造一屏,二人扛抬,饰小儿为男女坐桌上,无甚好衣服。”[2]福建省厦门海沧蜈蚣阁,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铁枝”、福鼎的“沙埕铁枝”、屏南县“双溪铁枝”在2008 年6 月被列为国家非遗名录。在三明地区抬阁也一直都在盛行,当地村民称之为“迎铁枝”,主要分布在沙县富口、湖源,大田等,其中沙县富口盖竹村的“迎铁枝”最为出名。

一、沙县“铁枝”的历史渊源

沙县富口盖竹村的“迎铁枝”是属于“抬阁”的一种表演形式。铁枝由轿脚、铁枝、轿椅组成,轿椅周围镶有许多动物、谷物、银元及花饰,寓意在新的一年里国泰民安、万事顺意,五谷丰登。铁枝是由6 至10 岁孩童扮演成穆桂英、李世民、姜太公、花木兰等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角色,在乡村小道、广场、田野上游行表演。沙县迎铁枝始于宋朝早期,是当地沙县人为祭司“太保候王”,在每年农历三月三而举行的一项民浴活动,其活动盛行于富口、湖源一带,而富口镇盖竹村此活动是最具代表性。沙县迎铁枝这一民俗活动的历史渊源来自于太保生日的的传说,其故事梗概是:“古老沙县城关马坑沟有一个做豆腐的年轻人,姓温名琼。在一日凌晨,他到河边挑水做豆腐,发现河边的树底下有五个恶鬼要把毒药撒到沙溪河里,豆腐郎夺过毒药寄(“寄”沙县本地话,意思是含在嘴里)于口,与五个恶鬼奋力搏斗,怒杀了三鬼,持斧继续奋力追赶二鬼因毒药发作身亡死去,玉皇大帝有感于豆腐郎生前为保乡邦,吞服毒药勇斗五鬼的忠烈精神,封其为‘威灵温元帅’,出入天门无忌,此后沙县人便把农历三月初三作为‘太保生日’的习俗延续至今,成为当地村民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传统仪式,并被赋子尊崇老者的道德含义”。[3]下文笔者就对福建沙县盖竹村迎铁枝表演程式进行介绍。

二、盖竹村铁枝游艺的表演程式

盖竹村“迎铁枝”是一种有着古老仪式的民俗表演,每年的农历三月三,这里的村民要遵循当地的习俗,按传统惯例来进行“迎铁枝”民俗事项活动。有句成语叫约定俗成,也就是说“民俗事项绝不是突发的、偶然的一次行事,而是多发的、必须的、反复出现的行事,经过多次或经常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感受,使所听所见的民俗事项稳定下来,不停地重复利用,形成‘惯制’。”[4]盖竹铁枝表演的剧目有一定的继承性,较具有代表性剧目《千里送京娘》《薛丁出征》等,其人物形象也是采用当地小腔戏的行头与装扮。在铁枝和道具制作手工技艺要求精湛,工艺上也有一定步骤与程序。演员挑选、装扮、锣鼓音乐、表演时间、游艺排序等方面也必须遵循一定程式性。

(一)铁枝工艺的制作

铁枝制作是一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手工技艺,自南宋以来其基本方法、步骤大体一致,是“慢工出细活”的手工技艺,艺人们从设计到完成大致要花数月时间。明代崇祯年间的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弘仁桥》中,把抬阁(铁枝)的做法描写得很详尽:“又夸儇者,为抬阁。铁杆数丈,曲折成势,饰楼阁崖木云烟形,层置四五儿婴,扮此剧演。其法:环铁约儿腰,平承儿尻,衣彩饰其外,杆暗从衣物错乱中传下。所见云梢烟缕处,空坐一儿,或儿跨像马,蹬空飘飘。道旁动色危叹,而儿坐实无少苦。”[5]这里描绘抬阁(铁枝)表演的同时,也介绍了它的制作方法,制作艺人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手工技艺,才能将其完成,有道“其所以奇,其所以巧”奥妙全在“出手”和一条经过精心锻制的钢筋上。如 《千里送京娘》 中赵匡胤手握齐眉棍的“出手”只是一个道具,从表面上看“京娘”就站在上面,其实“京娘”的受力全在被隐藏的钢筋管子上,其表演险象丛生令观众皆为惊叹。现今,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现代化的机器代替一些传统的手工技艺,在制作的时间上是提高了效率,但在某些设计造型上失去了原有的风格与韵味,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非遗传承的流失,这也是令人惋惜现状之一。

(二)铁枝人物角色挑选与装扮

小演员角色的选定,一般在二月底选好几名6 到10 岁的小演员,确定小演员的人物角色,再由艺人根据剧目内容安排戏曲人物(如:赵匡胤、京娘、薛丁、樊梨花、花木兰、穆桂英等)和表演道具(如:剑、扇子、拂尘等),训练小演员做一些基本动作。在铁枝中“妆扮”首先是勾脸和涂抹。给孩童化“脸谱”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铁枝人物的脸谱妆面勾勒基本上与当地小腔戏中的人物脸谱相同,例如:赵匡胤人物装扮,先绑头纱再给脸部上彩,用黑色的颜料勾画出眼睛和眉毛,再沿边缘用红色的颜料勾勒脸部和额头、鼻子和鼻梁,然后在黑红交界处用白色颜料填勾。赵匡胤的眼睛有一只失明的,在勾画色彩上的变化是有讲究的,这就要求化妆艺人对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中人物角色要了如指掌,才能将人物的脸谱画好。其次是穿着行头。如每个人物的戏服穿着都有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顺序:内衬、外套、大带、水袖、翎子、靠旗等等,在表演中是缺一不可的,其作用都是通过服饰来刻画人物角色形象,铁枝的服装行头也是借鉴戏曲的样式,只是传统手工技艺未能很好的传承,因此在制作的细节上略显粗糙。再次是铁枝的造型塑造。比如赵匡胤这个人物,老艺人要先给小演员量身高来调节捆绑的高度,这样会让小演员在表演的时候比较舒适,然后把装扮好的小演员抱上铁枝架固定好,再穿上最外层的戏服掩盖住支架。在表演时,人们只要看到演员的装扮就能知道铁枝要表演的故事内容。

(三)鼓乐与吹打乐

迎铁枝的鼓乐与吹打乐的乐手都是由村里德高望众、多才多艺的老艺人组成的,在演出中都身兼数职,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他们即是演员又是培养传承人的老师,肩负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1.鼓乐

三月三铁枝游艺的鼓乐的鼓谱名是叫“三六九”,也是当地最常用的一种大鼓谱节奏(见图1 示例)。

图1 鼓谱《三六九》Fig.1 Drum Spectrum“369”

大鼓谱第一行称“三”,第二三行称“六”,第四五行称“九”,第六行称“放缓捡齐”第七行称“回响反复”。这里第六七行谱主要是为了让乐手在这五拍较缓慢的节拍里休息一下,同时也起到把拍子整齐划一的作用。

2.吹打乐

称“一治清”,其主要乐器有:小锣、大锣,钹、硬鼓、打板。它的吹打节奏有固定程式,在村里有祭司或庆典也常常用到(见图2 示例)。

图2 吹打乐《一治清》Fig.2 Blowing and Beating Music "Yizhi Qing"

3.唢呐吹奏乐

这是古老的吹奏乐谱《下小楼》,现保存有文本记载的手抄工尺谱本,它是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来谱写音高,用板眼符号来记录时值。笔者在两次调研中比对了几个手抄版本,发现在节奏和音符存在一些小差异,在现场演奏与手抄谱的节奏上也有些不同。我国传统音乐的记谱法,最大的特点是将骨干音记录下来,音的时值长短是根据师父演唱(奏)来定性的,有时还可以进行自由发挥,因此在实际演唱(奏)的旋律过程中,以及文本记载上还有很多细微变化,存在一定程度的变易性。以下是将工尺谱翻译成简谱的谱例(见图3)。

图3 唢呐吹奏乐谱《下小楼》Fig.3 Suona Blowing Musical Score "Down the Small Building"

(四)铁枝的游艺过程

活动的当天上午,陆续聚集了上千人的村民和游客。先是祭司仪式,这天从早晨六点钟开始云庆庵热闹非凡,焚香祈福的村民和游客们络绎不绝,他们有的许愿有的还愿都祈福有着更好的来年。老艺人在戏台上地唱着小腔戏,香烛、灯火、鞭炮声和准备酒席的人们在忙碌地穿梭着,整个云庆庵弥漫在节日的气氛中。大约十点钟左右人们先观看了肩膀戏、山歌、小腔戏、黄梅戏的表演。到十一点钟左右有十架铁枝都汇集到了广场。巡游大概在十二点分左右从村委会出发,沿经广场、云庆庵等绕圈,最后再回到云庆庵,巡游时间大约一个多小时。神铳一响,队伍就出发了,锣鼓开道,锣鼓乐“一治清”和吹奏乐“下小楼”相互配合,整个游艺队伍在这个节奏里行走。迎铁枝的顺序为:神铳一支、龙头、万民宝伞、彩旗、圣旨牌、太保菩萨、铁枝、吹奏与锣鼓队。“铁枝”由四人肩抬,也称之为“景”,每景铁枝一个戏曲故事,每景铁枝都配有一个吹打乐队,后面有多人驾护行走,如“赵匡胤送妹”“薛丁出征”“穆桂英挂帅”。坐在铁枝上的孩童身着戏装,扮成戏曲中的人物,如赵匡胤、京娘、薛丁、樊梨花、李世民、姜太公,花木兰、穆桂英。此活动逢大迎时有近10 景铁枝,小迎时近5 景铁枝,游艺队伍多达上百人,少则几十人。长达千米的迎铁枝队伍蜿蜒行走在乡村小道上,犹如一条色彩斑斓的巨龙,铁枝队伍在乡村小道上穿梭游艺,各个宗族都会在自家门口或宗祠前摆下了十几桌香案,放上各种各样的食品瓜果贡品,在队伍经过时鸣炮烧香,以迎福讨彩。三月三这一天村子热闹喜庆,吸引上千人游客前来观看迎铁枝这一独特的游艺民俗活动(见图4、图5)。

图4 迎铁枝游艺活动传统剧目《千里送京娘》Fig.4 Yingtiezhi Recreation Traditional Drama"Sending Jingniang from a Thousand Miles"

图5 迎铁枝游艺活动传统剧目《三英战吕布》Fig.5 Yingtiezhi Recreation Traditional Drama"Three Heroes Fighting against Lubu"

三、盖竹村迎铁枝游艺民俗传承策略的几点思考

如今的传统民俗艺术受到现代文明冲击,使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传承的社会环境及文化氛围,盖竹村铁枝这一民俗艺术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也面临着生存和延续问题,面临人才培养、资金扶持、表演题材创新等困境,正如费孝通先生在面临当前遭遇到的文化困境时指出:“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一方面是受其所处环境制约,要不断地和周围的环境相互调适而生存,另一方面,还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促进及交流。”[6]因此,“铁枝”要继续传承发展,就要制定有效的策略。首先,做好政府的扶持和民间鼓励工作。应用互联网媒体进行传播,加大地方政府资金投入力度,积极联合社会组织团体,共同提升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营造保护氛围。其次,重视艺人队伍自身内在因素的不断优化,加强继承上的发展与创新。“历史已经无数次的证明,每一样式的文化,只有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吸收的新质耗散旧质,才能获得向日臻完美的境界发展的高度可能性,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与外界割断了文化交流和联系的封闭型文化,势必会因缺乏新陈代谢的刺激动力而渐趋死寂”。[7]充分调动主体文化传承艺人的创造力和应变能力,通过交流与学习让本土传统文化与外界新环境不断相互调适,在本土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创新,整合成为新型的文化资源,以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提升其观赏价值。再次;推动文化资源产业商业化。政府可采用与企业机构之间的合作方式,来实现传统文化资源商业化,这样即拯救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又促进经济发展,达到相互共赢的目的。

总之,做好保护与传承非遗的任务,是要几代人共同不懈地努力才能实现的,从我们这一代开始,建构与增强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是刻不容缓的,我们要秉持继承上的发展与创新的原则,在不失本色的“动态”艺术,采用“静中有动”民俗传统艺术的发展特点来推动区域发展,只有这样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才会更有希望。

猜你喜欢

游艺沙县民俗
沙县人民笑开颜
民俗中的“牛”
寻找真正的沙县小吃
沙县小吃 深耕本土
民俗节
漫画民俗
沙县小吃亮相韩国冬奥会美食展
游艺大转盘
游艺大转盘
游艺大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