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青铜器综考
2020-05-12黄巧萍
黄巧萍
(华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黄国是周代淮河南岸的一个小诸侯国,由于传世史料及出土材料的缺乏,学术界对黄国的研究较少。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南、湖北和山东等地陆续出土了氏诸器、黄君孟夫妇诸器和伯遊父诸器等黄国青铜器,研究才有了新的进展。(1)可参考李学勤《论汉淮间的春秋青铜器》(《文物》1980年第1期)和《光山黄国墓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2期);刘翔《论黄君孟铜器群》(《江汉考古》1988年第4期);何光岳《黄国与黄国青铜器》(《中原文物》1989年第4期);周亚《伯游父诸器刍议》(《上海博物馆集刊》2005年)。牛立长《黄国史》,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张淑一《出土文献黄国史迹钩沉》,《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此外,在一些集成式的著作中也有研究黄国有铭铜器的篇章,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编的《殷周金文集成》(共18册,中华书局,1984年—1994年分册出版),全书共收录36件黄国铜器的铭文;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主编的《中國青銅器全集7》(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有郝本性所写的《虢、郑、秦、蔡、黄等国青铜器概述》,并收录了24张黄国铜器的精美图片;陈秉新、李立芳所著的《出土夷族史料辑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在第八、九章中分别收集和考释了31件黄国的有铭铜器。朱凤瀚的《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在第十二章“春秋青铜器”中列出“黄国青铜器及春秋中期中的‘黄子’青铜器”进行讨论。本文拟对黄国青铜器的器类和器型、纹饰、铭文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整理和研究,以推动黄国青铜器与黄国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器类和器型
黄国青铜器按用途可分为六大类:食器、酒器、水器、兵器、工具、杂器,其中有一些用途不明的铜器,归入“杂器”类。
第一类:食器,包括鼎、簋、豆、鬲、盆,(2)学界对盆的归类有两种意见:一是归于食器,如马承源先生根据铜器上铭文,如自名为“飤盆”“盆”“飨盆”“行盆”“旅盆”,而认为其用途主要为盛食;一是归于水器,如朱凤瀚先生依据先秦文献的记载。笔者认为马先生的意见更符合铜器制作者的意图,故从马先生意见。共22件,如下表:
如表中所示:黄国所见食器的种类与中原地区基本一致,但从数量上看,簋少见,豆较多,这是与中原地区的不同之处。此外,郝本性先生在分析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鼎时指出 “从形制到配套组合也为周式,但是其双鼎同出,又在东夷、淮夷墓中常见。”[1]说明黄国青铜文化蕴含着东夷文化和淮夷文化的因素。
序号器类数量1鼎九黄季鼎、叔单鼎、子车鼎(二件)、Ⅰ式黄子鼎、Ⅱ式黄子鼎①、黄君孟鼎(二件)2鬲五黄朱鬲(二件)、黄仲鬲、Ⅰ式黄子鬲②、Ⅱ式黄子鬲③3簋一黄君簋盖4豆四黄子豆(二件)、黄君孟豆(二件)5盆三子宿车盆、黄太子伯克盆(二件)
① “Ⅰ式黄子鼎”“Ⅱ式黄子鼎”的命名沿用自《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发掘报告》,《考古》1984年第4期,与本文的分式无关。
② 黄仲鬲仅存铭文拓片及摹本资料,见录于邹安的《周金文存》,引自于《金文文献集成》,线装书局,2005年版。
③ “Ⅰ式黄子鬲”“Ⅱ式黄子鬲”的命名沿用自《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发掘报告》,《考古》1984年第4期,与本文的分式无关。
(一)鼎
黄国铜鼎可分为两型。A型:立耳鼎;B型:附耳鼎。
A型:立耳,兽足蹄,折沿,圜底,无盖。这种形制的鼎与同时期的中原地区相似,都是源自西周晚期的球腹蹄足鼎。其变化特征是鼎腹越来越浅,底越来越平。
山东淄博出土的平盖鼎
1.黄季鼎(西周晚期) 2. 叔单鼎(春秋早期)
(二)鬲
黄国铜鬲都可以归为一型,其特点是:(1)折沿,束颈,有扉棱,整体略呈方形。(2)裆越来越平。(3)纹饰越来越精美。
(三)簋
目前仅存黄君簋盖的铭文拓片或摹本资料(3)黄君簋盖的铭文拓片或摹本资料见录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编的《殷周金文集成》(共18册)中华书局1984年—1994年分册出版,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全集》第8册,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中华书局,1983年版),邹安的《周金文存》,罗振玉的《贞松堂集古遗文》,于省吾的《双剑誃吉金文选》,后三者均收录于《金文文献集成》,线装书局,2005年版。,无器形资料,故暂时无法了解黄国铜簋的器形特征。
(四)豆
黄国铜豆可归为一型,其特点是:(1)宽折沿,束颈,下腹斜收,小平底,喇叭形高圈足,圈足饰镂空纹,为中原地区所不见。因此有学者认为这是黄国铜器自己的特点,是新形制。[3](2)可按是否有盖分为两式,a式有盖;b式无盖。
1.黄子豆(春秋中期前段)2.黄君孟豆(春秋中期前段)
(五)盆
黄国铜盆可归于一型,其特点是:(1)敞口,束颈,兽耳,耳有衔环,平底,有盖,盖隆起。(2)器体所饰的龙纹上用高凸中空形式的目纹,这种目纹在春秋中期青铜器上常见,“是春秋早、中期之际青铜器上一种比较具有时代特征的装饰。”[4](P120)
序号器类数量1尊二黄子鲁天尊、黄尊③2壶八罗山县高店公社出土铜壶、季宿车壶、黄子壶(二件)、黄君孟壶(二件)、伯游父壶(二件)3六黄子(二件)、黄君孟(二件)、伯遊父、伯亚臣4盉三黄子甗形盉、鬲形盉、潢川县老李店磨盘山出土铜盉5卮二罗山县高店公社出土的铜卮、伯游父卮
③ 黄尊的铭文拓片或摹本资料见录于吴式芬的《捃古录金文》、徐同柏的《从古堂款识学》、杨树达的《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这些著作除了《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中华书局1997年版外,其余均收录于《金文文献集成》,线装书局,2005年版。还收录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编的《殷周金文集成》(共18册)中华书局,1984年—1994年分册出版。
如表中所示:黄国所见酒器的种类与中原地区基本一致,但多见盛酒器,少见饮酒器。
(一)尊
黄子鲁天尊现藏于南京大学考古教研室,无器型资料公布。(5)黄子鲁天尊的铭文拓片或摹本资料收录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编的《殷周金文集成》(共18册)中华书局,1984年—1994年分册出版。而黄尊仅存铭文拓片或摹本资料,无法得知其器形。
(二)壶
黄国铜壶可归为一型,即都是圆壶,其变化特征是:颈部逐渐由细长变粗短,壶腹部逐渐由低垂变浑圆,圈足逐渐由高变矮。可分为以下三式:
a式:细长颈,有盖,盖上有圆形捉手,腹部低垂,圈足较高。罗山县高店公社出土的铜壶属于此式。
c式:粗短颈,圆鼓腹,圈足较矮,又可分为两个亚式:
cⅠ式:有盖,盖上有一圆钮。黄子壶和伯遊父壶都属于此式。
cⅡ式:无盖,黄君孟壶属于此式。
黄国铜可归为一型,其特点是:矮领,浅腹,大多数有环耳,多位于肩部交界处,环耳的式样变化较多。只有一例是无环耳的,即黄君孟。
(四)盉
黄国铜盉可分为三型。A型甗形盉;B型鬲形盉;C型罐形盉。
1.黄子甗形盉(春秋中期前段)2.黄子鬲形盉(春秋中期前段)3.潢川县老李店磨盘山出土的铜盉(春秋中期前段)
A型甗形盉上部敞口似甑,但腹较浅,下部为鬲形,有短流,有卷曲圆管形鋬,类似的盉常出土于安徽、江淮地区西部的群舒地区。[5]说明黄国青铜文化中蕴含着群舒文化因素。
(五)卮
黄国铜卮可归为两型。
A型:椭圆形,鼓腹,有环耳,内有一块薄隔板。罗山县高店公社出土的铜卮属于此型,其隔板上有6个分布均匀的小圆孔。隔板是单独铸成然后再合铸于器内,用途不明,有待考证。内有薄隔板的铜卮很罕见,或为黄国的特色铜器。
B型:与A型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薄隔板。伯遊父卮属于此型。
1.罗山县高店公社出土的铜卮(春秋早期)2.伯遊父卮(春秋中期前段)
第三类:水器,包括盘、匜,共12件,如下表:
序号器类数量1盘七君单盘、季宿车盘、黄太子伯克盘①、黄子盘、黄君孟盘、伯遊父盘、黄韦俞父盘②2匜五黄仲匜③、君单匜、季宿车匜、黄子匜、黄君孟匜
① 黄太子伯克盘仅存铭文的拓片或摹本资料,见录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编的《殷周金文集成》(共18册,中华书局1984年—1994年分册出版)、吴式芬的《捃古录金文》、方濬益的《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刘心源的《奇觚室吉金文述》、朱善旂的《敬吾心室彝器款识》、邹安的《周金文存》等书,后四本著作均收录于《金文文献集成》,线装书局,2005年版。
② 黄韦俞父盘仅存铭文的拓片或摹本资料,见录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编的《殷周金文集成》(共18册,中华书局1984年—1994年分册出版)、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中华书局,1983年版)、方濬益的《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邹安的《周金文存》、罗振玉的《贞松堂集古遗文续编》,后四本著作均收录《金文文献集成》,线装书局,2005年版。
③ 黄仲匜仅存铭文的拓片或摹本资料,见录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编的《殷周金文集成》(共18册,中华书局1984年—1994年分册出版)、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中华书局,1983年版)、吴式芬的《捃古录金文》、刘心源的《奇觚室吉金文述》、吴大澂的《愙斋集古录》、邹安的《周金文存》,后四本著作均收录《金文文献集成》,线装书局,2005年版。
(一)盘
黄国铜盘可分为两型。A型附耳;B型环耳。
A型:附耳,圈足较高,器身饰有纹饰,圈足饰有垂鳞纹。可分为二式:
A型b式:圈足下没有小跗足。黄子盘、黄君孟盘和伯遊父盘属于此式。
(二)匜
黄国铜匜可归为一型:都有四个宽扁的小足,四小足作兽足形,器身均有纹饰。除黄君孟匜的鋬残损不知形状外,其余的都是兽头鋬,兽的尾巴都是卷起来的,但卷的幅度似乎越来越小。可分为二式:
b式:流呈“乙”字形,器身饰有吐舌蟠螭纹。黄子匜和黄君孟匜属于此式。
第四类:兵器,包括戈、剑、镞,共39件,如下表:
序号器类数量1戈三罗山县高店公社出土铜戈、黄君孟戈、黄季佗父戈2剑二罗山县高店公社出土铜剑、黄季佗父墓出土铜剑3镞三十四罗山县高店公社出土的铜镞(四件)、黄君孟夫妇墓出土Ⅰ、Ⅱ式铜镞(各一件)④、黄季佗父墓出土铜镞(二十八件)
④ “Ⅰ式铜镞”“Ⅱ式铜镞”的命名沿用自《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发掘报告》(《考古》1984年第4期),与本文的分式无关。
(一)戈
黄国铜戈数量很少,基本情况如下:(1)罗山县高店公社出土的铜戈没有图片资料,简报称其“援末和胡上有四穿,内上也有一穿。”[6](P19)(2)黄君孟戈和黄季佗父戈形制基本相同,都属于圭援戈,胡上三穿,内上一穿。
1.黄君孟戈(春秋中期前段)2.黄季佗父戈(春秋中期前段)
(二)剑
黄国铜剑数量较少,其基本情况如下:(1)罗山县高店公社出土的铜剑没有图片资料,简报称“残长16厘米。中间起脊,两边有刃。”[6](P19)(2)黄季佗父墓出土的铜剑是扁茎剑,中脊呈直线状隆起。
黄季佗父墓出土的铜剑(春秋中期前段)
(三)镞
黄国铜镞有以下特点:(1)都是双翼式。罗山县高店公社出土的铜镞虽然没有图片资料,但简报称其为“双翼式,十分锋利”。[6](P20)(2)锋呈现出越来越长的趋势。黄季佗父墓的年代略晚于黄君孟夫妇墓,其铜镞比黄君孟夫妇墓的大而长。[7](P32)
1.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Ⅰ式铜镞(春秋中期前段)2.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Ⅱ式铜镞(春秋中期前段)3.黄季佗父墓出土的铜镞(春秋中期前段)
第五类:工具,包括刀、削、刮削器、锥、锛,共8件,如下表:
序号器类数量1刀二黄君孟夫妇墓出土铜刀2锛一黄季佗父墓出土铜锛3削二仲子削、黄君孟夫妇墓出土铜削4刮削器二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铜刮削器、黄季佗父墓出土铜刮削器5锥一黄君孟夫妇墓出土铜锥
(一)刀
黄国铜刀应该是用于生产或生活的工具,都是直背,刀尖不翘起,与刀背平。
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铜刀(春秋中期前段)
(二)锛
黄季佗父墓出土的铜锛整个形状略呈长条形,刃部略弧,年代是春秋中期前段。这种形制的铜锛在中原地区常见。
(三)削
黄国的铜削都是凸背凹刃。
(四)刮削器
黄国的刮削器可分为两型。A型:蚌壳状;B型:圆锥状。
1.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刮削器(春秋中期前段)2.黄季佗父墓出土的刮削器(春秋中期前段)
(五)锥
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铜锥体呈八角锥形,年代是春秋中期前段。
第六类:杂器,包括罐、盒,及用途尚不明确的方座形器、弹簧形器和球形器。共115件,如下表:
序号器类数量1罐一黄子罐2盒二黄君孟夫妇墓出土铜盒3方座形器一黄子方座形器4弹簧形器一百一十黄季佗父墓出土铜弹簧形器5球形器一黄季佗父墓出土铜球形器
(一)舟
黄季舟仅存摹本资料(6)黄季舟的摹本资料见录于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卷十一》,此书收录于《金文文献集成》(第9册),线装书局,2005年版。,无法得知其器形。
(二)罐
黄子罐是平盖,直口,折肩,斜腹,凹底。盖上有一圆钮,肩部有圆钮形耳。[8]
(三)盒
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铜盒均已残破,无法确知其器形。
(四)方座形器
据张昌平先生的考证认为,“春秋中期之前方座形器在曾、黄两国较早运用,”就目前的考古发现,方座形器在曾国出现的时间比黄国要早。后来“成为春秋晚期楚文化中富有特色的器类”,并传播到吴越、山东等东部地区。[2](P318)此外,张先生还指出方座形器基本为女性所用。[2](P316)而关于楚国出土的方座形器,不少学者认为可能属于镇墓兽之类,这为研究黄国方座形器的用途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1.黄子罐(春秋中期前段)2.黄子方座形器(春秋中期前段)
(五)弹簧形器
黄季佗父墓出土的铜弹簧形器可分为粗、细两种,均属螺旋弹簧,外形呈右旋圆柱体状,旋圈为5—7圈,通长1.1—1.4厘米。[7](P29)
(六)球形器
黄季佗父墓出土的铜球形器,通长3.1、球径1.8,挺长1.85厘米,杆残,用途不详。[7](P30)年代是春秋中期前段。
1.黄季佗父墓出土的铜弹簧形器(春秋中期前段)2.黄季佗父墓出土的铜球形器(春秋中期前段)
综上所述,黄国的青铜器无论是器类还是器型均以周式为主,兼有自己的特色,如青铜豆和带有薄隔板的铜卮均不见于中原地区。由于地处淮河流域,黄国与周边的诸侯国或族群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反映在青铜器上,则有在东夷、淮夷墓中常见的“双鼎同出”的现象,出土了蕴含着群舒文化因素的A型甗形盉和楚文化中富有特色的方座形器。由此可知,黄国的青铜文化是由多种文化因素构成的。
二、纹饰
黄国各类青铜器中所见纹饰列表如下:
从上表可知,黄国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饰为窃曲纹、兽面纹、蟠螭纹,分见于八类器物,占全部器类纹饰的53.33%。其次为绹索纹、云纹、重环纹、鳞纹、弦纹,其中绹索纹在五类器物上有出现,占全部器类纹饰的33.33%;云纹、重环纹、鳞纹、弦纹均在三类器物上有出现,占全部器类纹饰的20%。其余纹饰均只在一类铜器中出现,占全部器类纹饰的6.67%。
鼎鬲豆盆壶盉卮盘匜戈刀削盒方座形器器类纹饰统计窃曲纹√√√√√√√√8兽面纹√√√√√√√√8蟠螭纹√√√√√√√√8绹索纹√√√√√5云 纹√√√3重环纹√√√3鳞 纹√√√3弦 纹√√√3三角纹√√2波曲纹√√2瓦 纹√1扉 棱√1饕餮纹√1夔龙纹√1镂空纹√1对环纹√1虺 纹√1透空虎纹√1
以下对黄国青铜器上最常见的三种纹饰——窃曲纹、兽面纹和蟠螭纹作分析说明:
(一)窃曲纹
A型:横“C”形,可分为两式。A型a式:由单个横“C”形构成,如君单盘腹部所饰。A型b式:由正反两个横“C”形构成,如黄季鼎腹部所饰。
B型:横“S”形,可分为两式。B型a式:双龙首,尾相交,如黄子壶盖面所饰。 B型b式:单龙首,两龙共用一个龙首,如黄子盘腹部所饰。
(二)兽面纹
作立体雕饰,主要饰于器物的鋬部和耳部,有时也饰于器物的嘴部、足部和柄端。
耳部饰兽面饰的有:盆、壶、盘、卮四类铜器。
鋬部饰兽面纹的有:铜匜和铜盉,尤其是铜匜,除黄君孟匜的鋬残损不知形状外,其余皆是兽头鋬。
嘴部饰兽面纹的只见于潢川县老李店磨盘山出土的铜盉。
柄端饰兽面纹的只见于黄君孟夫妇墓出土铜削。
(三)蟠螭纹
黄国青铜器上的蟠螭纹可分为三型:
A型:吐舌蟠螭纹,龙纹作顾首状,从龙口中吐出小舌,垂于颈部。这是黄国铜器上最常见的蟠螭纹。可分为二式:
A型b式:上层和下层的龙体上下扭结,此纹饰在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铜器和伯遊父诸器上常见。又可分为五个亚式:
A型bⅠ式:上层的龙尾下垂,成为下层的龙的上唇。如Ⅱ式黄子鼎腹部所饰。
A型bⅡ式:上层龙体与下层龙体相交,又各自分开延伸。如黄子匜口沿下所饰。
A型bⅤ式:以张口龙纹与吐舌龙纹相间隔,龙体相连。如伯遊父盘腹部所饰。
B型:龙纹与鸟首蛇体互相交缠的纹饰,龙和鸟的眼睛部位以及身体转折处都有凸出的圆点。如伯遊父壶盖面所饰。
C型:头上饰有绳索形覆盖的冠饰的蟠螭纹。这种纹饰较罕见,据周亚先生推测,“具有这种冠饰的龙纹正是黄国及周边地区青铜器上特有的一种装饰,它的冠角装饰有别于其他龙纹,或许表明这种龙纹具有某种特殊的寓意。”[4](P119)
三、铭文
目前所见黄国青铜器铭文共56篇,(7)同一器类的相同铭文按实际数量计算在内。均无记录历史事件等史料性内容,且篇幅较短。
(一)作器标识分类
第二类:某人“自作”某器。如黄仲鬲:“黄仲自作旅鬲,其永宝用。”
第四类:某人“之”某器。如黄季佗父戈:“黄季佗父之戈。”
通过对所见的56篇黄国青铜器铭文分析,可知在不同时期作器的目的有所不同,西周早中期的青铜器主要是为先辈所作,作器者居于相对次要的地位。而西周晚期以后的青铜器则强调作器者对该器的拥有。
(二)嘏词分类
第二类:带有“永宝享用”“其永宝用”一类的嘏词。如黄仲匜:“黄仲自作宝匜,永宝享用。”
第五类:带有“则永祜福”一类的嘏词,此类嘏词见于黄君孟夫妇铜器群铭文中。如黄君孟豆:“黄君孟自作行器,子子孙孙则永祜福。”
第六类:在第三类辞例中再加入“霝终霝后”一类的嘏词,此类嘏词仅见于黄君孟夫妇墓中的黄夫人铜器铭文中。李学勤先生认为“这种吉语,很可能是专为女子而言的。”[9]如黄子豆:“黄子作黄夫人行器,则永祜福,霝终霝后。”
黄国铜器铭文嘏词统计表:
鼎鬲簋豆盆尊壶盉盘匜戈削舟罐合计比例第一类22158.93%第二类11135.36%第三类2121610.71%第四类4322311526.79%第五类2222111017.86%第六类2122211111323.21%
从表中可知,第四类嘏词是黄国青铜器铭文中最常见的,而这类嘏词在西周晚期的周文化中心地区就已经常见,[10]说明黄国青铜器铭文辞例深受周文化的影响。
第六类嘏词是仅次于第四类嘏词的常见黄国青铜器铭文辞例,就笔者目力所见,目前仅见于黄国青铜器。这应是黄国自己的文化特色。
四、黄国与其它诸侯国的联姻情况
明确记载黄国联姻情况的见于《左传·僖公五年》,“楚鬭穀于菟灭弦,弦子奔黄。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姻也。”[11]说明黄国与汉淮地区的弦国存在着联姻。而通过对黄国铜器的分析能够勾稽出更多黄国与其它诸侯国的联姻史迹。
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中出土的铜器铭文中有“黄夫人孟姬”的称呼,表明这位黄夫人来自姬姓诸侯国,但无法确知是哪一个诸侯国。与黄国有密切关系的曾国正是姬姓,有学者据此推测这位姬姓的黄夫人也是来自曾国。[13]
2016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曾介绍:“此次郭家庙墓地清理出的 88 座墓葬中,曹门湾 2号墓及郭家庙 50 号、52 号、60 号墓,揭露了三代曾国国君与夫人的墓葬。其中,曹门湾 2 号墓和 52 号墓为夫人墓,50 号与 60 号是一对夫妇墓葬。在夫人墓中,发现了多件盆、壶为黄国铜器,与淮河流域出土文物特征类似。这都表明了曾黄两国是通婚关系。”[14]但这批青铜器资料还没有公布,无法得知详情。
传世的黄太子伯克盘铭文:“唯王正月初吉丁亥,黄大子伯克作仲嬴□媵盘,用祈眉寿万年无疆,子孙孙永宝用之。”这是黄国太子伯克为仲嬴□所作的媵器,无法知道仲嬴□嫁往何处。但同一作器者的另一件青铜器黄太子伯克盆1977年出土于山东沂水刘家店子莒国墓葬,或者能给我们带来一点启示。
由上可知,黄国既和邻近的汉淮地区的弦国、曾国联姻,也和较远的黄河流域山东地区齐国、莒国有交往。黄国与他国的通婚,一方面是以婚姻作为巩固双方关系的工具;另一方面也与楚国的扩张有关,黄国为了自身的生存,必须与其它小国联合起来对抗楚国的威胁。
五、结语
结合黄国青铜器出土地点及遗址分析,可知黄国疆域范围主要是潢河流域和浉河流域,即现在的河南省潢川县、光山县和罗山县一带。
根据目前所知的材料,本文对黄国青铜器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研究。按用途,黄国青铜器可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兵器、工具和杂器六大类。据统计,黄国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饰为窃曲纹、兽面纹、蟠螭纹,其中C型蟠螭纹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也较为罕见。综合而言,黄国的青铜文化以周文化为主,兼有自己的特色,如新形制的铜豆、带有薄隔板的铜卮以及铭文中特有的嘏词“霝终霝后”。同时也蕴含着楚文化、群舒文化、东夷文化和淮夷文化等因素。
在外交上,黄国既和邻近的汉淮地区诸侯国联姻,也和较远的山东地区有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