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课堂微观中融解统编教材语文要素

2020-05-11丁雄鹰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课堂实践

丁雄鹰

【摘要】统编教材全面“来袭”时,很多一线语文教师对“语文要素”雾里看花,一知半解。在对一线教师集中反馈的对“语文要素”不解的几组关系的直面剖析后,本文重点解读了教材体系中“语文要素”的要点:课有所得、长线发展、训练为要。在此基础上,结合课堂实践操作,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操作策略。

【关键词】语文要素   课堂实践   融解

虽然久闻“统编教材”的大名,但当统编教材真正全面“来袭”时,很多一线语文教师并没有做好充分的迎接准备,显得措手不及与束手无策。面对“语文要素”这个新的名词更是觉得雾里看花,若隐若现,不明就里。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在与语文要素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的真实体验中,笔者有了一些最切实的感悟,从课堂实践的微观角度谈一些感悟。

一、教师视野里“语文要素”的不解

虽然有很多关于统编教材的培训,对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教学建议等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架构还需要时间的积淀、实践的演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惑,也是正常的,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变与不变

首先,教材变了,第一个集中的感受就是不知道“怎么教”了,特别是语文要素出现后,不知道要“教什么”了,一下子都“不会教”了。其实,“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所以只是“例子”换了,只是“例子”出现的形式改了,改了个例子,我们就不会教了?除这些例子之外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都没有变!语文的本质属性还是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还是“阅读”与“表达”的两大体系。比如说《穷人》这篇课文,是小说,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①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如果没有语文要素的提示,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依然会去讲“人物、情节、环境”,会去讲桑娜是怎样的人,为什么多处出现了环境描写,教学时关注文体特征一直是教学设计中重要的一环。

(二)概念与方法

语文要素究竟是一个概念传递,还是一种方法运用,很多教师对于它的定义还是较为模糊的。毋庸置疑,语文要素在教材中提出,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概念的辨识,但是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所以不能机械地灌输与应用,而要充分认识到它的价值与意义,并在教学过程中落实。

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要素是: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②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蝙蝠与雷达》侧重于从不同角度来提问:针对课文内容来提问;从课文的写法上来提问;联系生活经验来提问。

【教学片段一】

师:初读课文后,你有哪些疑问?

(学生逐一提出自己的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分一分类吧。有的问题跟课文内容有关,有的是针对写法提出来的,有的是联系生活来提问的。所以,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提问。

【教学片段二】

师:刚才你们在课文旁提了哪些问题?谁来说一说?

……

师: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们先来关注这三个问题:①蝙蝠是怎么靠超声波在夜晚飞行的?②人类是怎么发现超声波的?③蝙蝠和雷达有什么联系呢?这些问题都是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带着这些问题,快速浏览课文,相信你们肯定能找到答案。

(学生找到相应课文内容,回答这三个问题)

师:这三个问题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来说一说。

……

师:刚才的三个问题,都是根据内容提出的,这是提问的一个角度,这样的提问,可以帮助我们有目的地去读书,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对比上述两个教学片段,我们不难发现,两位教师都有意识地关注了语文要素,只是“片段一”的教者把语文要素想得太简单了:你要提问,我就提问;你要从不同角度提问,我就把这些问题分分类。这样就是完成了语文要素吗?不是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只是把语文要素就事论事了,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而从“片段二”中可以看出,提问是一种语文能力,通过提问这种途径让学生学会阅读策略。

(三)重要内容与全部内容

我们看到了很多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从头到尾不离语文要素,在四十分钟里反反复复地提出、强调本课的语文要素,生怕没有突出“语文要素”。在教师的潜意识里,把语文要素当成了一堂课的“全部”与“核心”。语文要素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必讲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不要一节课全部用来讲一个语文要素。统编本教材是“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是一堂课的核心所在,这一语文的本质属性是不变的,也不能因为语文要素而偏颇了。

二、教材体系下“语文要素”的理解

语文统编教材首次提出了“语文要素”这个概念,即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它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方法(策略)和学习习惯等。这些“语文要素”都有机地分布在每冊教材、每个单元、每篇课文之中。对于这样一个概念性的表述,教师们都是能清晰理解的。那么在统编教材中,特意将“语文要素”独立成“线”,其深刻的用意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理解,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明白“语文要素”。

(一)课有所得

陈先云先生在《用好统编教材需要树立六个意识》中说:“要大胆地传授必要的语文知识,加强语文能力的培养,要做到一课一得。”这里一课一得说的主要就是语文要素。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两难的境况:什么都想教给学生,可学生似乎什么也没学进去;还有好多东西没讲呢,可课堂时间却到了,到底还讲不讲?空间有限,容量太大,但这都是基于教师自身角度的考量。如果从学生角度思考,有限空间内容量过大,会让空间“崩盘”。所以将语文要素体现在每一篇课文中,就是从教材的角度给教师以明确的课堂指向,一堂课就重点围绕一个要素,做好、做深、做透。日积跬步,以至千里;月累小流,以成江海,明确指导教师提高每一课的“含金量”。

(二)长线发展

一课一得是语文要素的一个“短线目标”,与此相对应,语文要素是一种“长线发展”。就某一个语文要素而言,有的体现在一个单元里的阶梯式安排,不同角度、不同维度、不同深度地层层递进;有的体现在跨年级发展,比如复述,从三年级开始一直到六年级,不同年级提出了不同的复述要求,呈螺旋式递进,这是就某一个语文要素。那么针对所有的语文要素安排,又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年段特征、课程标准等进行的具有逻辑关系的统整安排,着眼于整个小学阶段的学生发展要求。

(三)训练为要

陈先云先生在《课程观引领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中指出:“统编语文教材努力构建符合语文学习基本规律、常用的学习方式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语文能力发展训练体系,将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统筹规划训练目标的序列,努力体现语言文字训练的系统性。”短短的几句话中,四次提到了“训练”,这是统编语文教材提出的重要信息之一。语文要素要通过“训练”去落实,这种训练举足轻重,要多渠道、多层次、多阶段地系统训练,从而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語文素养。

三、在课堂实践中融解语文要素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无论对语文要素的理解达到怎样的程度,他们面临的最实质性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一堂堂课中去操作和落实语文要素。以下笔者就从操作层面谈一些具体做法。

(一)基于单篇课文,语文要素的导入方式

每篇课文都有语文要素,这个语文要素一定会以某种方式、某个节点出现,关键是我们要去思考这个语文要素适合的方式,以及适合在哪个节点出现呢?

1.前置:对语文要素概念的知识性定义

语文要素首先作为一个知识点,在开篇时就直接出现,用定义式的方式解释,让学生开宗明义,这是语文要素的“前置”。

【教学片段一】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要素是:①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②写生活体验,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一篇《竹节人》,题目下方有这样一段文字:

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如果给你以下任务,你会怎么读《竹节人》这篇文章?

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师:读一读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

师:是的,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种阅读方法:有目的地读书。我们先来试一试,要完成第一个阅读任务“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你会怎样去阅读呢?说一说你的做法。

【教学片段二】

师:今天我们学习《穷人》这篇课文,这是一篇“小说”。小说有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哪几个情节?

从以上两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者都把语文要素前置了,这跟语文要素的特点有关。如“有目的地阅读”是学习整篇课文要用到的阅读策略,所以一开始就要明确,才能有效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如《穷人》,是典型的小说体裁,需要从文体特征入手,才能很好地将“文”与“文体特征”呼应成一体,通过文体特征更好地学习课文,同时根据学习课文更好地了解文体特征,两者相得益彰,所以也需要将语文要素前置。由此可见,语文要素需要前置的,大多是需要借助它统领整篇课文的学习。

2.后置:对语文要素概念的沉浸式演绎

语文要素在一开始学习课文的时候并不出现,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慢慢感受与领悟,用演绎的方式让学生获悉这个知识,这是语文要素的后置。

【教学片段一】

师:接下来,我们学习《四季之美》的第一段。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哪些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

师:是呀,“泛”“染”“飘”这些动词让大家感受到了黎明天空的变化,这种变化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像这样的用上一连串动词,写出变化之美,就叫动态描写。

【教学片段二】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逛庙会”这一段。

师:庙会是怎样的?你能找到文中相应的语句读一读,并且用上自己的词语来形容一下吗?

生:……

师:那这庙会上的人又是怎样的呢?画出句子,仔细地读一读,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

师:在庙会这样一个特定的场合里,有环境描写、人物活动描写,环境的描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物为什么要那样做,而人物的活动又因为有这样的环境的衬托,就更丰富饱满,这就叫“场景”。

从以上两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者把语文要素后置了,这是因为动态描写和场景描写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点,更需要通过具体的文字去真实地体验,才能内化,这样的语文要素就适合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后最终显露。

(二)立足单元角度,语文要素的层次分解

同一单元,有几篇不同的课文,但语文要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几篇课文在教学时也是一样的流程吗?如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习作单元《夏天里的成长》《盼》《习作例文》,语文要素是:①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②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虽然同在一个单元里,语文要素也都是一样的,但不同的文章,次序的安排也是很有讲究的,承担的语文要素的任务也有所不同,它们相互之间自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有逻辑性、阶梯性的内在关联。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文章有短有长,就其篇幅与内容而言,《夏天里的成长》完全可以放在三四年级学,放在这里的目的,是从结构清晰、脉络分明的简单文章指向习作指导的阅读课。而同样指向习作的阅读课,语文要素不同的体现又是怎样的呢?

对于第一篇课文《夏天里的成长》,它首先要承担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明白围绕“什么是中心意思”,与我们一直讲的“中心思想”有区别吗?接着就是通过短小简洁、脉络清晰的文本弄明白“如何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来写”。也就是说,作为第一篇课文,它所承担的任务是对这个语文要素的一些基础认知。那么第二篇《盼》是不是也要讲“什么是中心意思”“如何围绕中心意思,选择不同事例来写”呢?当然要的,这是对语文要素的再一次认识和巩固,但是不能仅限于此,在此基础上,《盼》如此长的一篇课文,充分利用了文本特点,在“怎样把中心意思写具体、写生动”“怎样选择新颖、独特的事例”上下了功夫。

(三)基于学科素养,语文要素的有痕浸染

语文要素是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是一个整体中的一個部分,这个部分自然要融入整体,为整体服务。所以,语文要素一定是为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升服务的,若具体化了,就是体现在为“阅读”与“表达”服务。语文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文本内容、语文能力、核心素养相互浸润、“相濡以沫”的。以下以举例的方式,以小窥大。

1.与理解文字相融合

《陀螺》这篇课文的语文要素是“批注”,下面是一个教学片段: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玩陀螺”这一段。你被哪些文字吸引了?圈圈画画,写上批注。

生:我从“旋风”一词感受到陀螺的旋转速度很快。

师:你用批注的方式写下了陀螺的特点。

生:我从“重整旗鼓”感受到作者的不甘心,很想赢比赛。

师:你的批注写下了“我”这个人物的特点。

生:我从“闪”“撞”觉得陀螺比赛特别有趣。

师:你写下了你的感受。

……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原来批注的时候可以从陀螺的特点,人物的特点、心情,自己的感受等这么多方面来写,这样我们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体会会更全面,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听过一位教师讲授《牛与鹅》的课,整堂课都是让学生写批注,然后进行交流,并且每一段的学习都是如此。“批注”成为一种形式,因为语文要素是这个,所以教师就在课堂上凸显处处落实了“批注”。从以上《陀螺》的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出,“批注”不再是一种形式主义,而是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理解文字传达的信息,成了深入理解这段文字的一种方式。

2.与认识人物相融合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下面是一个教学片段:

师:读着“方鼓琴而志在太山”,细细聆听,你仿佛听到了怎样的琴声?伯牙弹琴时又在想些什么呢?

生:……

师:是的,伯牙将他若太山的志向倾诉于琴声中,音如其人呀!

师:琴音刚落,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听了钟子期的话,会是怎样的心情?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

师:是呀,通过琴音就知道了伯牙的志向,闻音识人,这是知己呀!

“想象”看似一个很简单的语文要素,随便哪里增加一处“怎么想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之类的问题,都是想象,都符合这个语文要素,似乎无可厚非。然而,想象随处设置,杂乱无章,那这个语文要素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所以,想象虽简单易操作,其适时、适地却很重要。从以上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两处想象的设计都是围绕感受音乐的艺术之美和人物形象的深入了解,这样的想象才是恰到好处、恰有所用的。

3.与有法表达相融合

教材中很多语文要素是指向表达的,如“复述”这一要素,统编教材就作了跨年段的系统安排:

(1)科学知识的文章——简要的提纲式复述;

(2)文学作品——创造性的复述;

(3)短文章——整篇的详细复述;

(4)篇幅较长的文章——挑选主要部分复述。

依据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使学生练习各种各样的复述,要注意了解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有目的地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他们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和发展其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课堂实践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落实语文要素,教好单元习作
在《物流专业英语》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的体会
大学英语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学、导、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情景模拟在大学英语课堂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