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遗寸长 量体裁衣
2020-05-11蔡毅钢
摘 要:我校开展“321”育人模式实践研究,大力开展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个别化教学。笔者积极响应学校要求,开展班级授课制条件下个别化教学的尝试和探索。分析开展班级授课制条件下个别化教学的必要性,讲述开展班级授课制条件下个别化教学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个别化教学;教学目标;课堂训练;作业设计;测验评分;效果评价
一、 实施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个别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实施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个别化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以科技创新能力为代表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要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靠教育。所以,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能力高低、习惯等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它决定了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然而,目前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乃至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只能采用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所以如何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开展个别化教学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研究课题。
(二)实施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个别化教学同时也是现阶段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新课程理念最核心的就是要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成为创新型的人才。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个别化教学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又注重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无论是在制定教学目标、选择内容和方法上,还是在创设学习环境上,都需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从而因材施教,最终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富有个性的发展。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个别化教学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完善和发展的同时,也将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需要格外重视。
(三)实施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个别化教学是推进“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设学校”的需要
我校于2017年12月入选福建省首批“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设学校”。学校以此为契机,确立了教改项目:利用有效资源探索“1+X”育人模式实践研究。(后经批准改为“321”育人模式实践研究)即融合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积极资源,构建有效的家校教育模式及学校社会共育模式,开展学生个体化、个性化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校跨越发展。所以,我校为了推动教改,大力开展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个别化教学。
二、 实施班级授课制条件下个别化教学的具体做法
笔者积极响应学校要求,开展“班级授课制条件下个别化教学”的尝试和探索,下面就是笔者在开展“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个别化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
1. 了解学生是开展个别化教学的前提条件。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教师要想更好地开展个别化教学,就必须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做到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开展个别化教学。
2. 了解学生可以采取很多方式。例如,观察学生的言行,通过与学生交流沟通来了解学生,通过其他人的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等。
3. 了解学生的内容要力求全面,包括他的优点、缺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意志品质等,这些都会有助于我们在进行个别化教学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比如,在进行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第二框题《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教学时,通过对学生的了解进行了个别化教学对象分析:张某等同学学习较不自觉,要注意课前检查他们的课前预习,并要着重提问他们上节课内容的识记目标有没有完成。方某等人反应较慢,阅读速度慢、能力较差,要让他们提早把本课的课前思考题预习一下,并在课文中相应位置找出答案。林某要鼓励他们在课堂多展示自己。另外有张某等同学能力较强,可以让她们多回答本节课几个较难的知识点。
(二)制定个别化课堂教学目标
1. 制定分层要求的教学目标。了解每一位学生之后,我们会知道班上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意志品质等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分层要求的个别化教学目标。
(1)低层的目标:低起步、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这部分同学一般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态度较不自觉,学习能力较弱,自学能力不强,且个性比较懒散,注意力不够集中等(以下简称A层次学生)。所以我们对他们的期望值要适当降低,例如,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他们要掌握基本的知识目标,如识记目标和能力目标,尽量不要让他们感到学习压力太大。并且对于他们取得的一些成绩及进步要及时加以鼓励。
(2)中层的目标: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这部分同学成绩不上不下,有的学习能力较强但学习态度不端正,也有的学习态度很好但学习方法不对头等情况(以下简称B层次学生)。对这部分学生总的来说目标也不能定得太高,但要能在掌握知识目标的基础上提高辨别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要根据他们不足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多设置些练习。
(3)高层的目标: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这部分同学一般学习基础较扎实,学习态度很自觉,学习能力很强(以下简称C层次学生),对这部分学生要提高对他们的要求,要把教学三维度目标都完全掌握,要以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为主。
例如,在制定《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的个别化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就要求A层的学生能掌握教学知识目标;B层的学生能在掌握知识目标的基础上提高辨别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能区分思维的独立与一味追求独特的不同;C层的学生能够掌握教学三维度目标,并积极培养思维的独立意识,弘扬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
2. 课堂训练的分层教学策略。它以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为前提,有区别地制定教学训练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位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一个基本原则是:使每位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一般来说课堂训练过程中,对于A层次学生放低要求,在教师直接帮助下,进行学习活動(以扶为主);对于B层次学生要凭借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和提示进行学习活动(扶中有放);对于C层次学生则凭借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及要求进行独立的学习活动(以放为主)。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提问有层次性。题目一般是先易后难,对于比较容易回答的题目,让A层次学生优先回答。
(2)创造条件,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主动参与课上练习的机会。教师可以在课前有针对性地找他们谈心,也可以在课堂上用鼓励或激将等方法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练习。
(3)同一练习内容,分类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不同。
例如,在制定《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的课堂训练的分层教学策略的时候,设计的课堂提问和活动,都提前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确定该由哪个层次的学生来回答。个别比较腼腆的学生,考虑到他们可能不敢大胆回答,就提前跟他们交谈;有情景活动就安排有表演特長的学生提前排练,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3. 学生作业的分层教学策略
(1)教师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布置必作题和选作题。A层次学生只要求做必做题;B层次学生除了必做题,鼓励他们尝试做选做题;C层次学生两种题型都要做。
(2)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两或三类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做其中一或二类。低层次的学生不一定要做难度较高的题目,高层次的学生不一定要做难度低的题目。
例如,在《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最后的课堂练习巩固知识阶段,下发给学生达标测试卷进行当堂检测,B、C层次的学生要求全做,A层次学生则要求完成前两题就好。并且注意对个别不自觉的学生进行监督,对A层次的学生进行当场指导、点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也是设置了选择题、简答题和探究题,要求A层次学生要完成选择题和简答题,B、C层次的学生则连同探究题都要完成。
4. 测验、评分的分层教学策略
(1)在平时的一课一测中给学生设置了必答题和附加题两种题型,必答题按100分计满分,附加题加分另计,一般是20分左右。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完成相应的题型。
(2)每次月考我们备课组都设置了A卷和B卷,两份试卷的难度不一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考试卷,但是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要求必须选作难度较大的A卷,而层次较低的学生也尽量鼓励选做A卷,但不做硬性要求。
(三)教学效果的测量和评价策略
在班级授课制下的个别化教学中教学效果的测量和评估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能够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进度,也让教师根据评估的结果拟订下一步的学习目标,发挥其激励、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积极提高与发展。
1. 及时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训练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及测试和考试的情况尽可能进行当场面批、指导,指出错误之处并订正,评价越及时,效果越好。
2. 分层评价:对不同层次的不同学生,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内容。例如,我们学校在对学生的表彰上就设置了文明之星、进步之星、学习之星等项目。
3. 多次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实施评价。
4. 自我评价:教师提供正确答案,让学生自评、自批,自己更正,自我提高。
5. 交互评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互评价,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形成人际交往、沟通的生动局面。
另外,在开展个别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尝试开展了一些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整理制作个别化教学微课,笔者就对一种中考重要题型时政点评题的解题方法制作了微课,让部分课堂上掌握不了的学生能加强理解;开展个别化教学分层作业展示活动。在去年的教学开放周中,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展示学生个性的活动:道德与法治思维导图作业评选、时政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都对学生展示个性、提升能力发挥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丽霞.高效课堂中个别化教学的实施策略.素质教育,2016(225).
[2]邱斌.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政治学科教学策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2):22-24.
[3]顾爱梅.谈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甘肃教育,2016(4).
[4]卜庆艳.个性化发展与个别化课堂教学策略实践探讨.时代文学,2008(8).
作者简介:
蔡毅钢,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第一中学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