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立意潜入题 立德树人细无声
2020-05-11林丛
摘 要:“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不仅应该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还应该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中。在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主线的今天,如何将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核心素养落实到初中社会科的学业考试评价当中,成为当今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题。通过对近几年浙江省初中社会科的学业考试试题的梳理和研究发现,基于素养立意的命题导向异常凸显,鉴于此,本文对学业评价考试的试题命制特点进行了总结,以期给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立德树人;素养立意;考试评价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相对于初中其他学科而言,初中社会科所承担的德育职责和功能更加突出。纵观近几年初中社会科的学业评价考试,与日常教育教学相适应的学业考试命题的导向性更为凸显,即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不断发展,初中社会科学业考试的试题命制经历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素养立意的转变。所谓立意,引申到考试领域就是指命题意图,转向素养立意的试题命制不仅能够更好地承担起本学科立德树人的使命和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体现学以致用,注重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问题启发和价值导向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对近几年浙江省各地初中社会科学业考试的题目进行了梳理和研究,有如下思考和感悟。
一、 创设新趣情境,调动迁移旧知
试题命制转向素养立意并不意味着摒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反,关注素养立意的试题命制不仅要充分调动已有的旧知,更重要的是,在试题创设的新情境中,要善于将旧知进行迁移。近些年来,社会科在命题时,借助生活、社会、科研、教育等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意在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再认现象、问题与现状,意在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去理解、分析、评价现象和问题,用养成的观念、品质和素养去解决问题。
【例1】 2017年温州卷的第15题
一艘货轮在17°N、112°E附近海域遭遇突发事件。为尽快赶往出事海域,救援船应该从图中的( )
A. 甲港口出发,向东北方向航行
B. 甲港口出发,向东南方向航行
C. 乙港口出发,向西北方向航行
D. 乙港口出发,向西南方向航行
本题的答案为B。就本题而言,涉及的考试标准为:掌握从不同的图表中获取所需信息的方法,因此,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于经纬线和方向等知识的灵活运用。在本题中,材料新、图文清;信息无冗余,解题信息充分;答案唯一、客观、无歧义,属于典型的技能与方法性知识试题的命制。但是,我们看到,该题并没有使用常规意义上的地图,让学生从经纬网上去获取信息和判断方向,而是创设了“救援”这一新的生活情境,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根据经纬网确定具体的地理位置,据此再判断距离远近,从而再正确表述航行的方向。这样的试题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领学生思考和解决相关问题,体现了知识的生活意义。
二、 立足生活实际,尽显生本底色
社会科作为一门综合文科课程,特别强调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等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这就需要在试题命制的过程中,充分考慮到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立足于初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充分尊重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习惯,最终真正实现“育人”的价值。
纵观近年来的社会科学业考试的试题,在内容选材上,要注意贴近初中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的兴趣、需求,关注与他们的学习生活休戚相关的实际;在问题设计上,要注意体现人文关怀,依据初中学生的社会经验和认知水平,努力符合他们的思维习惯,既尊重个性差异,又增强启发引导;呈现方式上,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喜好,在生动活泼、充满情趣、富有亲和力上下功夫,减少和缓解考生因面临考试所产生的紧张感和压力;在问题启发和价值引领中,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
【例2】 2019年杭州卷的第21题
电影《流浪地球》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北京市第三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这启示我们( )
①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 ②遵守交规是对生命的负责 ③违反交规必然会受到刑罚处罚 ④对生命要有敬畏的情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本题的答案为B。就本题而言,涉及的考试标准为:懂得生命至上,敬畏生命;明确遵守社会规则的要求;明确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懂得预防违法行为的要求。在本题中,采用了2019年春节刚刚上映的《流浪地球》中的经典台词作为题干内容,作为中国科幻史上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不免成为各大媒体舆论讨论的热点焦点。因此,该题目内容学生非常熟悉,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这能够迅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缓解考试的紧张状态。再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把生活实际与学过的内容联系起来,并在核心概念和价值观上做出判断,即违反交规一般属于行政(一般)违法行为,情节特别严重的才会触犯刑法,因此,题目中的“必然”二字太过绝对,应予排除。此外,在试题中还引导学生要遵守规则、敬畏生命,进一步增强了试题的启发和引导功能,最终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目的。
三、 挖掘乡土资源,隐喻家国情怀
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久居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这就意味着这些资源对于社会科这一综合文科课程来说在内容上非常契合,因此,在试题命制的过程中,深度挖掘乡土资源,不仅能够让本土的学子对本地的自然和人文有更为丰富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们的视野;与此同时,在呈现乡土资源的背后,还隐喻着对本土历史文化、自然社会的强烈认同感,凝聚着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
【例3】 2019年杭州卷第15题
钱塘江大桥是中国桥梁工程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钱塘江大桥”年代尺(部分)
①钱塘江大桥建成时中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 ②炸毁大桥体现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精神 ③大桥恢复通车时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茅以升等建桥人开创了中国现代桥梁事业的先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本题的答案为B。就本题而言,涉及的考试标准为:叙述抗日战争的历程,知道全民族抗战的意义;了解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感受新中国的精神力量。钱塘江大桥,也就是一桥,对于杭州学子来讲是再熟悉不过的大桥,虽然时常路过,但真正知道钱塘江大桥历史的学生其实凤毛麟角。本题的命制就恰恰弥补了学生在这一知识点上的部分空白,通过梳理钱塘江大桥部分历史时期的年代尺,不仅体现了钱塘江大桥的历史时空,而且,通过展现我国第一代桥梁人建桥、炸桥、修桥的历程,让学生感受到在抗日战争时期,不惜炸掉历尽千辛万苦才得以建成的公铁两用特大桥梁,以延缓日军的侵华进程,充分体现了在家国危难之时,所展现的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再次修缮并通车的钱塘江大桥为沪杭甬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通条件,直到现在,钱塘江大桥仍在使用当中,因此,无须更多言语,家国情怀的渗透已然在潜移默化中生成。
四、 立德更重树人,考试“反哺”教学
“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历史与社会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共同宗旨。因此,当代历史教育的重点逻辑是以人生幸福为中心,而不是以人才卓越为标准,人是第一位,才是第二位的,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长比成才重要。纵观近几年的社会科学业评价考试试题,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试题不仅厚植了家国情怀的价值观念,而且借助多种资源和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引导学生爱自己、爱他人、爱家、爱家乡、爱祖国……从小家到大家,从小爱到大爱。我们希望,这种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培养不仅仅停留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也应该体现在教育教学的评价当中,让考试不仅仅成为选拔人才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让考试成为“培养什么人”的价值导向目标,从而实现考试对教学的“反哺”。
参考文献:
[1]牛学文,楼江红,等.社会科命题技术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33.
[2]牛学文,楼江红,等.社会科命题技术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20.
[3]毛经文.立德随考潛入题 树人养品润无声——以2019高考文综1卷历史题第25题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9(10):58.
作者简介:
林丛,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市余杭区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