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探索式教学模式的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探究
2020-05-11黄阿忠
摘 要: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掌握一定阅读技巧,语文教师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入探索式教学模式。本文从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入手,阐述探索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及特点,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分析探索式教学模式下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策略,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理论及实践帮助。
关键词:探索式教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 前言
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存在僵化、枯燥的问题,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该现象,小学语文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并分析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与分析能力,强化学生的语文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可见,基于探索式教学模式的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二、 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问题
就目前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而言,部分语文教师仍旧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由教师主导阅读课堂,进行语文知识的单向传递。在该模式下,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进行文本阅读,在教师的指示下完成文本分析,学习自主性较低,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与学习能力。总的来说,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存在僵化、枯燥问题,课堂缺乏灵活性,学生参与度偏低,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提升效果不佳,需教师创新教学模式,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 探索式教学模式分析
探索是指通过多方寻找答案,解决问题,探索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分析阅读文本,并得出创新答案。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探索式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索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如下。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需在课堂达到的目标,可为学生的探索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明确探索方向,并以该目标评判自己的探索成果,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创设教学情境
在学生的探索式阅读中,教师需在课前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参与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就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来说,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包括问题情境、历史情境、故事情境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文本的内涵,明确文章表达的内涵,深化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实现高效的阅读教学。
(三)自主或合作探究
在探索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探索学习包括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两种模式,小学语文教师需根据文本特点及难度,设置相应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中,教师需注重学生学习小组的合理划分,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确保所有学生均可在探究中获得提升。
(四)分析、归纳与总结
在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完成后,教师需邀请学生展示自己探究分析的成功,再由其他学生提出质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此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解答学生探究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学生知识认知的深化与升华。
(五)迁移拓展
在探索式阅读教学中,教师需注重语文知识的迁移与拓展,引导学生将文本阅读获得的知识用于生活实践或其他领域,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内容,不断探索与学习,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 基于探索式教学模式的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策略
基于探索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小学语文教师需创新教学理念,改进阅读教学策略,落实探索式教学流程,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制订完善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应用探索式教学模式时,首先要开展学情分析,结合文本特点、教学大纲及学生认知水平,制订完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探索提供指导,确保学生可在文本阅读中获取知识。本节以《清平乐·村居》为例,阐述探索式教学模式下阅读教学目标的制订要点。在开展课堂教学前,教师收集相关教学资料,深入分析《清平乐·村居》表达的情感,结合诗词探索流程,明确教学重难点,参照教学大纲,制订相应教学目标。细化来说,《清平乐·村居》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学生对古诗词词句的理解,及学生对诗词表现的安静恬淡氛围的感知。就此,教师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第一,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并背诵下来。
第二,通过资料查阅、联系上下文、教材插图分析等方法,理解词句中“翁媪”及“無赖”等词汇的含义。
第三,朗读诗词,发挥你的想象力,感受诗词描绘的乡村田园生活,感悟诗词表达的情感,感悟乡村生活的恬淡、静谧与美好,明确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四,在古诗词探索中,应用“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组讨论”等方法进行文本阅读。
观察上述教学案例可知,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与文本阅读联系密切,可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指导,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阅读技巧,引导学生主动完成古诗词的鉴赏与分析,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在探索式教学模式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疑问,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感知新知识。为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教师需结合文本内容,创设多样教学情境,以问引问,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质疑与探究的能力。本节主要介绍问题情境及表演情境的创设要点,用以抛砖引玉。
第一,问题情境。在开展《爬山虎的脚》的阅读教学时,教师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核心,提出关键性问题,进而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识。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下,学生进行文章的精读,将对文章的质疑从“多而杂”转移到“少而精”,提出:“为什么爬山虎的脚离开墙,几天内就会枯萎,甚至不会遗留下痕迹?”虽然这类问题相对简单,但是这类问题表明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勇于提出质疑,可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为后续阅读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表演情境。在开展《田忌赛马》的教学时,教师创设表演情境,组织学生分别扮演齐威王和田忌,要求二者进行赛马,想办法赢过对方。在该表演情境下,学生纷纷发动脑筋,邀请组员共同讨论赛马方法,分析如何赢过对方。在该教学情境的创设下,学生的探究热情高涨,可使学生在比赛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文本阅读找出解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三)组织学生探究问题
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需组织学生探究问题,认识到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语言引导与启发,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探索。细化来说,教师可通过如下问题完成引导与启发:(1)你为何为认为这个观点正确?(2)还有没有其他解决办法?(3)阅读文本可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可以得出这个结论?这个结论可以说明什么?等等,引导学生将文本探索和语文知识整合,培养学生反思的良好阅读习惯,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自主探究方面,本节以《鲸》为例,阐述如何组织学生探究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根据《鲸》文本中关于鲸生活习性的描述,提出如下问题:“鲸始终睁着眼睛游来游去,它是如何睡觉的?鱼也是如此,它们需要睡觉吗?”上述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资料查找、文本阅读等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根据相关资料,学生了解到:鲸、鱼和人类相同,均需睡眠。同时,根据鱼类的不同,睡觉的特点不同,如不同鱼类睡觉的时间不同;有的鱼类睡觉时被打扰不会醒来等。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未来阅读学习积累经验,发挥探索式教学的优势。
在合作探究方面,本节以《赵州桥》为例,阐述如何组织学生探究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根据文章题目提出如下问题:“什么是石拱桥?为什么要建成拱形桥?”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文本解决问题的同时,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实践深化对文本内容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在实验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薄卡片、瓶子、玻璃球等材料,组织学生利用上述材料搭建桥梁,验证不同形状桥梁的承受力。通过各小组的实践探究,发现和平桥相比,拱桥可承受的重力更大,且更为美观。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际观察,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及合作意识。
(四)拓展文本探索内容
在围绕文本内容开展探究后,教师需注重文本探索内容的拓展,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创新素养及想象力,实现语文知识在生活的实践应用,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新课标教学目标。例如,在开展《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时,在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后,教师以“未来的电子计算机”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分析。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出多种设想:有的学生认为未来的电脑厚度会逐渐降低,并能够像纸一样薄;有的学生认为电脑在未来可模拟人的大脑,替代人类完成大部分工作;有的学生认为未来的电脑可根据主人的想法随意变换形状;有的学生认为未来的电脑可与汽车联合,具备出行能力。观察上述教学案例可知,文本探索内容的拓展是语文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有效整合方式,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及创新思维,需受到教师的重視。
五、 结论
综上所述,探索式教学模式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灵活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本文的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应用探索式教学模式时,需制订全面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组织学生探究问题,并拓展文本探索内容,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滕维霞.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方法探究[J].学周刊,2020(5):115.
[2]罗瑾.阅读、感悟、交流: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三部曲”[J].学周刊,2020(5):126.
[3]谈俊.求同巧拓宽 求异谋深入:对新视阈下小学语文“类文本”阅读教学的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2):23-25.
[4]蒋金艳.探究学习,正确捕“鱼”: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课程教育研究,2018(4):69.
作者简介:黄阿忠,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月港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