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引体向上干预研究

2020-05-11王红福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7期
关键词:引体向上

王红福

摘  要:引体向上是《标准》测试中上肢力量唯一测试项目,绝大多数男生不能完成一个标准的引体向上,引体向上成为男生的“软肋”和“短板”。本研究采用化整为零练习法,研制能够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和实效的引体向上练习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练习兴趣,提高练习效果,旨为提高学生上肢力量素质提供借鉴与参考。结果显示,通过化整为零练习方法干预,提高练习效率,有效地增加了学生引体向上成绩。

关键词:引体向上  化整为零  激發兴趣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3(a)-0104-03

2015年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部分高校新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显示,男生的“软肋”依旧是引体向上,全省平均数不到3个,合格率仅为2.9%。由此可以看出江苏省男生的上肢、肩背部力量素质较差。而本校男生历年测试成绩也不容乐观,尽管有针对性地对本校体育教学内容中的身体素质部分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增加了引体向上(男)的考试内容,但因传统练习方法枯燥乏味、肌肉疼痛,学生厌倦并抵制引体向上练习,导致练习效果不明显。

研究表明,科学、合理、有效的练习能够有效提高胸大肌、背阔肌和肱二头肌(包括肱肌和肱桡肌)的肌肉力量[1-3];发达的胸大肌、背阔肌和肱二头肌改善身体形态,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4-6],增强自信心。力量素质水平与其整体健康水平密切相关,中等以上力量水平可有效降低成人的死亡数和死亡率,高水平的力量素质可正向影响身体成分、心肺功能及骨骼健康水平,减少慢性病和残疾风险[7];引体向上练习是艰苦的过程,既看到同学的进步,也感知自己的进步,更能接受各自的差异,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完善学生人格。

引体向上是现阶段测试合格率最低的项目,改善学生身体形态,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增强学生健康水平是体育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有效提高引体向上成绩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如何改变枯燥乏味的引体向上练习方法、避免一次练习肌肉疼痛一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引体向上干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1  干预研究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18商务英语三和18商务英语四为实验班,共7名男生。

1.2 研究方法

1.2.1 访谈法

对部分教师、健身教练、学生及专家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对引体向上练习方式和方法选择的看法和建议,为本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把握指引研究方向。

1.2.2 文献资料法

结合本研究状况发展趋势以及最新成果,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有效检索、分析和利用。

1.2.3 实验法

制定干预计划和实施方案,按照方案对研究对象进行干预。

1.2.4 数理统计法

用SPSS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1.2.5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资料信息和统计资料进行探讨。

2  干预计划研制

根据《运动生理学》确定参与引体向上的肌肉,依据肌纤维走向决定练习方法,参照现代肌肉练习方法,制定干预方案。训练设备:训练垫、弹力绳、TRX悬吊、单杠。训练课程: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3次,每次课练习一组。结果如表1、表2、表3、表4、表5所示。

3  结果分析

干预计划15次,学生在课题立项前进行了体质测试,掌握原始数据,数据为上报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的数据。干预后再次进行测试,同样为上报数据。由表6可知,引体向上均值干预前与干预后差异显著,说明引体向上均值变化显著,即化整为零练习方法行之有效。

另外,在实验过程中,练习前明确每个练习注意事项,主要为:呼吸配合、动作到位、弹力绳磅数按计划增加、课外自主练习和自我感受反馈5个方面。实验中发现学生能完全按5条注意事项进行的较少,尤其是动作不到位、课外学生自主性差和学生自我感受反馈虚报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效果。

4  结语

直接进行引体向上练习,参与肌肉会持续多天疼痛且枯燥,导致学生不愿练习。而干预数据检验显示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其干预有效。即练与不练不一样,巧练与蛮练不一样。只要认真分析引体向上参与肌肉,采用化整为零的练习方法,避免了参与肌肉疼痛,在形式多样的有趣的练习中逐渐增强参与引体向上的肌肉力量,最终实现引体向上成绩的提高。

目前,研制的化整为零、形式多样且有趣的练习方法仍有优化的空间,将继续研究并优化练习方法,为各类学校提供化整为零的引体向上练习方法,希望能够为改变学生引体向上这一短板,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太华.不同方式引体动作肌肉工作特征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5):129-133.

[2] 范洪彬,孙有平,季浏.基于表面肌电贡献率的上肢不同力量素质指标年龄、性别通用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6,52(5):83-97.

[3] 岳建军,高升,龚俊丽,等.体质测试中青少年力量素质评价指标效度的比较[J].体育学刊,2017,24(6):138-144.

[4] 孙有平,范洪彬,季浏.梳理与反思:60年来中国学生体质力量素质测试的科学性考量[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3):7-13,24.

[5] 张霈,温杰,郭子明.体操运动员单杠引体向上反手拉与颈后拉动作的肌电特征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1):68-73.

[6] 雷永利,张霈,郭子明.消防官兵单杠引体向上正手宽握与中握动作的肌电特征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2):59-61,66.

[7] 范洪彬,孙有平,季浏.体质测试中力量素质评价指标与测试方法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体育科学,2015,35(1):80-87.

猜你喜欢

引体向上
高职学生体质状况与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生引体向上提高对网球专项成绩的影响
高中男生引体向上教学策略分析
浅谈初三男生选项引体向上有效的教学策略
从零突破天天向“上”
上汽示范中国汽车“引体向上”
肋木在引体向上练习中的运用
影响初中生引体向上成绩的原因与对策
“0”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