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结合灵敏训练对足球专业学生下肢爆发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2020-05-11罗大岷
罗大岷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158)
力量是肌肉在运动时克服阻力的能力,肌肉力量是人们完成动作的力量源泉。体能是运动员在竞技赛场上取得理想成绩的重要条件,而力量素质对运动员体能水平的高低又会产生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运动员的体能水平还会对技术动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力量训练在大众运动领域和竞技体育领域都同等重要,早在30年代,德国、保加利亚等就在举重运动队中推广力量训练,主要方法有深蹲、卧推、抓举等,在比赛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力量训练大概可以划分为四种:最大力量、反应力量、快速力量和耐力力量。快速力量指的是肌肉快速发力的能力,构成要素有力量和速度。在不同的竞技项目中,对快速力量的要求和形式也有所差异。在短跑等速度项目中,快速力量是一种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力量。在负重类项目中,快速力量又表现为克服阻力产生的力量。“爆发力”作为一种典型的快速力量,是指运动员在最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最大力量的能力,实质是全身肌肉的一种相互配合、协调能力,是人体将速度和力量完美结合的能力[2]。爆发力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对运动成绩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本文通过将振动结合灵敏训练法和传统训练法分别作用于实验组和对照组,探索出能有效提高足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水平的训练方法。
1 文献综述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有关振动结合灵敏训练的研究较多,研究角度主要集中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理论研究多围绕振动结合灵敏训练的训练效果评价,相关的实验研究较为匮乏。马春林(2008)以高校篮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将振动结合灵敏训练和等长传统训练对运动员下肢爆发水平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振动结合灵敏训练与传统训练方法相比,在运动员的快速力量、最大力量、肌肉耐力的提升上效果更为明显[3]。金宗强(2011)将跳远运动员进行了为期八周的振动结合灵敏训练,研究结果表明,振动结合灵敏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跳远运动员的下肢力量和平衡能力[4]。邹晓峰(2015)以短道速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振动结合灵敏训练对于提高运动员膝关节、髋关节的屈伸肌群峰值及蹲跳能力效果显著[5]。李宁(2016)对振动结合灵敏训练和运动员屈伸肌群峰值变化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得出在传统训练方法中穿插振动结合灵敏训练,运动员的下肢快速力量会得到显著的提升,伸膝肌的离心力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6]。刘振宇(2018)研究指出,振动结合灵敏训练能够提升运动员的蹬伸力量和快速力量,同时其下肢肌肉间的相互协调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根据学术界的系列研究成果可大致判断,振动结合灵敏训练相较于传统训练方法更有利于提升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7]。足球作为对运动员下肢爆发力要求较高的竞技项目,鲜有学者以足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探索振动结合灵敏训练对其下肢爆发力的影响。结合当前国内足球运动的发展现状,本文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研究假设和实验设计
2.1 研究假设
梳理学术界以往的研究成果发现,在进行科学的振动结合灵敏训练后,受训者的下肢爆发力会得到显著的提升,但振动结合灵敏训练对足球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是否有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论证,因此提出本文的几点假设:
假设H1:振动结合灵敏训练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振动结合灵敏训练对受训者的对纵跳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H2:振动结合灵敏训练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振动结合灵敏训练对受训者的立定跳远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H3:振动结合灵敏训练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振动结合灵敏训练对受训者的下肢半蹲最大力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H4:振动结合灵敏训练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振动结合灵敏训练对受训者的20米冲刺跑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2 实验设计
(1)实验对象
本次实验对象为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学院足球运动系学生,足球运动员共30名,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人。要求受训者在近一年内无任何运动损伤,尤其是下肢运动能力正常,各项身体机能良好。所有的受训者需要在教练员的指导下,分组完成训练任务。实验对象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实验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p>0.05,各项测试数据均无显著差异。
表1 实验对象详细情况
(2)训练内容
本次实验训练周期为八周,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实验对象需要在正式实验开始一小时前进入实验场地,熟悉实验环境、实验流程和实验器材。本次实验所有的测试均在体育学院实验监控室进行。实验组采用振动结合灵敏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训练方法,详细训练内容见表2。在正式训练之前两组各进行15分钟的热身运动,激活关节和肌肉机能。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训练内容
分别在实验的第一周和最后一周,测试受训者的对纵跳高度、立定跳远距离、下肢半蹲最大力量、20米冲刺跑成绩、下肢肌群峰值力矩和最大功率。每名受训者每项测试均测试三次,每次测试间隔5分钟,取三次测试中的最好成绩作为实验数据。
3 实验数据分析
3.1 实验前后对纵跳高度分析
由表3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进行T检验,p>0.05,说明实验前两组数据不具备显著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后进行T检验,p<0.01,说明实验后两组数据具备显著差异。实验组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对纵跳高度,t值为5.341,p值为0.000,说明实验组实验前后的对纵跳高度具有显著差异;增长率为12.23%,说明实验后的对纵跳高度得到显著提升。对照组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对纵跳高度,t值为0.124,p值为0.132,说明实验前后对照组的对纵跳高度不具有显著差异;增长率为1.03%,说明对照组实验后的对纵跳高度提升不大,假设H1得到验证。
表3 实验前后对纵跳高度分析
3.2 实验前后立定跳远距离分析
由表4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进行T检验,p>0.05,说明实验前两组数据不具备显著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后进行T检验,p<0.05,说明实验后两组数据具备显著差异。实验组实验前和实验后的立定跳远距离,t值为9.572,p值为0.000,说明实验组实验前后的立定跳远距离具有显著差异;增长率为5.43%,说明实验后的立定跳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对照组实验前和实验后的立定跳远距离,t值为0.124,p值为2.143,说明实验前后对照组的立定跳远距离不具有显著差异;增长率为0.32%,说明对照组实验后的立定跳远距离提升不大,假设H2得到验证。
表4 实验前后立定跳远距离分析
3.3 实验前后下肢半蹲最大力量分析
由表5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进行T检验,p>0.05,说明实验前两组数据不具备显著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后进行T检验,p<0.01,说明实验后两组数据具备显著差异。实验组实验前和实验后的下肢半蹲最大力量,t值为29.452,p值为0.000,说明实验组实验前后的下肢半蹲最大力量具有显著差异;增长率为13.51%,说明实验后的下肢半蹲最大力量得到显著提升。对照组实验前和实验后的下肢半蹲最大力量,t值为1.732,p值为0.718,说明实验前后对照组的下肢半蹲最大力量不具有显著差异;增长率为1.23%,说明对照组实验后的下肢半蹲最大力量提升不大,假设H3得到验证。
表5 实验前后下肢半蹲最大力量分析
3.4 实验前后20米冲刺跑成绩分析
由表6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进行T检验,p>0.05,说明实验前两组数据不具备显著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后进行T检验,p<0.01,说明实验后两组数据具备显著差异。实验组实验前和实验后的20米冲刺跑成绩,t值为-15.461,p值为0.000,说明实验组实验前后的20米冲刺跑成绩具有显著差异;增长率为-9.23%,说明实验后的20米冲刺跑成绩得到显著提升。对照组实验前和实验后的20米冲刺跑成绩,t值为-9.872,p值为0.000,说明实验前后对照组的20米冲刺跑成绩具有显著差异;增长率为-4.98%,说明对照组实验后的20米冲刺跑成绩有提升,但提升幅度小于实验组,假设H4得到验证。
表6 实验前后20米冲刺跑成绩分析
4 结论和建议
本文以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学院足球专项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人,运用实验调查法考察振动结合灵敏训练法在我国足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训练中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进行T检验,p>0.05,说明实验前两组数据不具备显著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后进行T检验,p<0.01,说明实验后两组数据具备显著差异;振动结合灵敏训练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振动结合灵敏训练对受训者的对纵跳能力、立定跳远能力、下肢半蹲最大力量、20米冲刺跑能力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1、H2、H3、H4均得到验证,说明振动结合灵敏训练法能够有效提高足球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水平。
从实验分析结论出发,为提高我国足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水平,有针对性的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振动结合灵敏训练法对提高我国足球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水平效果显著,在足球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可以穿插使用振动结合灵敏训练法,提高训练效率[8]。第二,与时俱进,大胆采用新的训练方法。振动结合灵敏训练法并非是我国首创,但在国外的运动员培养和训练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训练效果。我国可结合运动员的身体结构,对其进行调整后大胆运用到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在实践中不断改正和完善。第三,建立科学多元的训练体系。实证研究发现,振动结合灵敏训练法和传统训练方法对运动员的20米冲刺跑成绩均有显著提升(p=0.000),说明振动结合灵敏训练法还不能完全的取代传统的训练方法,应积极采用多元化的训练方式,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