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南昌市新建区登革热发病风险评估
2020-05-11陈丽华周孔香刘文清
陈丽华,周孔香,刘 源,刘文清
(南昌市新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西 新建 330100)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主要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发生本地登革热流行[1]。南昌市近20年无病例报告,只是史料记载在1945年发生大流行,但并无具体研究。2011年以来,南昌市每年均有1~2例登革热输入病例,输入时间一般为每年的4~10月,主要集中在8月和10月[2]。2019年5月份报告我区首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2019年8月我省的樟树市、新干县等地均发生登革热爆发疫情;2019年9月我市的多个县区陆续发生本土病例,并发生爆发疫情。我区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作为登革热传播媒介之一的白纹伊蚊生长繁殖,其分布广泛,而且在一些地区伊蚊密度较高。登革热发病多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流动性大的地区[3-4]。我区作为南昌市省会城市的一个重要流动区域,与省内及东南亚疫区人员流动较大,与本市发生本土病例的毗邻区县工作与生活接触盘根错节,给登革热的防控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为更好地防控辖区登革热疫情,2019年11月,南昌市新建区疾控中心特组织专家组对我区的登革热发病风险进行调查评估。
1 调查评估方法
掌握辖区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环境卫生、人口数量、人员流动等基本情况;查阅《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及历年的疫情分析资料,掌握辖区历年报告发病情况;在辖区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开展登革热病例监测;对所有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登革热报告病例及发热门诊的登革热监测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依据《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的要求在辖区开展伊蚊密度应急监测,并掌握伊蚊历史监测数据。根据上述调查情况,通过登革热传播流行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要素特点评估登革热本土病例在辖区发生的风险与规模。
2 调查结果
2.1 基本情况
新建区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北,南昌市西北部,赣江下游西岸;新建气候湿润温和,属北亚热带季风潮湿天气,雨量充沛,春秋短,夏季长,年降水量1518毫米,年均匀气温14.5-17.6℃。全区共有18个乡镇,城关镇为长堎镇,全区总面积约2000平方千米,总人口约70万人,农业人口约占55万。城区人口密度较大,城区居民有屯水浇菜、水培植物的习惯,加之旧城区外环境废旧轮胎、塑料袋、废纸盒等垃圾容器积水较多,非常适宜伊蚊滋生繁殖,每到雨季,伊蚊密度明显升高;乡镇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但外环境卫生状况较差,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小型积水普遍,伊蚊密度较高,伊蚊活动高峰期人员户外活动频率相对较高。
2.2 人员流动情况
南昌市西客站与昌北机场均与新建区仅一街之隔,省内过境人员较多,是整个南昌市,甚至江西省流动人员的一个重要缓冲区;辖区有三所大中专院校,又与昌北开发区、红谷滩新区等工业开发区及高校密集区毗邻,外来人员流动频繁;本地人员流动亦较大,城区多数居民与毗邻的县区交集较多,生活与工作区域均不能划分明显的界限;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外出务工、旅游人员较多,尤其是暑期蚊密度高峰时期出境人员流动攀升。
2.3 登革热病例监测与报告情况
2019年前溯20年来新建区没有报告过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更无本地感染病例的报告。我区2019年5月报告首例登革热输入病例,5月报告病例始就在辖区开展登革热病例监测。主要对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发热病例开展登革热病例主动监测,监测对象主要为有疫区旅游或外出史,出现发热伴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正常的病例;搜索《传染病报告系统》中登革热报告的疑似病例、临床病例、确诊病例。从辖区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搜索到监测病例15例,从监测的15例病例中确诊2例输入性登革热实验室诊断病例(其中1例病例现住址为毗邻区县患者,境外输入病例),均转诊至南昌市九院治疗,并进行网络直报。另从《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中监测到辖区外其他医疗机构报告3例实验室诊断病例。对报告辖区内的4名登革热病例均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四名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3例为境外输入,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1例为境内输入,临床诊断病例。
2.4 伊蚊应急监测结果
针对辖区登革热疫情,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南昌市新建区疾控中心根据《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以报告病例居多的长堎镇为监测点,9、10月份每3天一次随机抽取三个社区进行布雷图指数监测,见表1和表2。
表1 2019年9月份新建区登革热应急布雷图指数调查结果
表2 2019年10月份新建区登革热应急监测点布雷图指数调查结果
3 登革热疫情风险评估和建议
3.1 风险评估
(1)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有走高趋势的风险
近年来登革热疫情全球性逐年上升,尤其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多个省已成为登革热疫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愈发频繁的国际交流和经济贸易、旅游的发展将加剧登革热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5],给登革热的输入带来极大的风险。我区周边几个县区已发生本土报告病例,成为疫区,这又加大了登革热输入病例的风险。从我区报告的4例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已证实均为输入性病例,虽然现阶段随着气温下降、降雨量减少,蚊密度总体有所下降,有利于登革热疫情的控制,但个别居民区蚊媒密度依然较高,发生登革热病例的风险依然存在。同时在未来年份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风险仍可呈走高趋势。
(2)我区发生本土病例的风险极大
我区与报告有本土病例的毗邻地区仅一街之隔,我区报告的一例临床诊断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判定该患者可以定义为一输入性病例。但该患者工作地点为某区,在当地感染,且每天往返。自发病之日起一直以普通感冒就诊于当地村卫生室至整个传染期结束。由于疫区的特殊性,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很容易被忽视,极易被延误诊,致使他在整个传染期均未得到有效隔离,给蚊媒传播提供极大便利,一旦蚊媒外潜伏期得以实现,则随时有本土病例发生的风险。
(3)我区存在登革热爆发流行的风险
根据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的要求,布雷图指数(BI)小于5为控制登革热传播的阈值,大于5有传播风险,大于10有暴发风险,大于20有区域流行风险。从2019的应急监测数据显示,虽然监测点的合计监测数据显示布雷图总体指数小于5,但9月份降雨量逐渐减小的时期仍存在不少小区的布雷图指数在蚊媒高峰期高于5,且存在监测点布雷图指数高于10的情况;在10月份的旱季,蚊密度非高峰期也有多个监测点布雷图指数大于5。这些指标都在提示我区一旦有登革热传染源的输入,存在登革热局部爆发或流行的风险。
3.2 建议
鉴于新建区发生登革热本土病例的风险很大,提出以下建议:(1)建议爱卫办加强居民防蚊灭蚊宣传,发动各单位及公众反复清除或控制室内外蚊虫孳生地。督促街道(乡镇)将蚊媒指数BI控制在5以下,必要时开展社区和村的快速灭蚊行动。(2)疾控机构进一步加强媒介白纹伊蚊的密度监测工作,随时掌握其密度消长动态,对灭蚊效果进行评估;加强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和本地感染病例的监测。(3)医院要落实病例隔离救治和院内感染控制(院区内清除孳生地、防蚊灭蚊和个人防护)。发现可疑病例,尤其是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病例要及时报告区疾控中心,早隔离、早诊断,一旦确诊登革热诊断病例要立即进行网络直报。(4)加强辖区各医务人员登革热防治知识的培训,尤其是社区、乡村等门诊医生常常是发现登革热病例的第一关,提高门诊医生对登革热患者的识别能力,能尽早发现登革热的发生和流行[6]。可以掌握所有发热病例的流行病史,一旦怀疑为登革热病例,建议患者及时转诊至指定的医疗机构就诊。(5)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要做好辖区居民的登革热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并协助疾控机构开展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病例搜索等工作。(6)加强市民健康提醒,凡是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务工或生活,应做好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的防护工作,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出现疑似登革热症状,要及时就医,并如实向医生报告自己的流行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