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让课堂精彩生花
2020-05-09任同芹
任同芹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实践。”要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习得语言知识,掌握语文技能,这一要求正好符合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理念。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做合一;小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1C-0069-02
当前,小学语文面临的现实困境是:教师教学机械化、学生生活同一化、社会生活虚拟化,这些问题导致了教学中教师的主观预设太多、教学思维固化,无法深入感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内心世界,大大限制了语文课堂上的灵动性,学生缺乏思考和现实体验,造成“教师教不好,学生学不到”的尴尬局面。面对这种情况,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理念为当代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只有根据不同时代,明确怎么教、怎么学、怎么做,才能让课堂更具有生命力。
一、在课文阅读中“做”,实现“教学做合一”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个性化阅读逐渐被广大教师所重视,然而在追求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导致引导不足、收获甚微,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阅读实践处于脱节的状态。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核心,他认为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将“教”“学”和“做”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体现对学生独特见解和个体感受的尊重,其思想精髓正好与个性化阅读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因此,“教学做合一”为个性化阅读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文时,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语言通俗易懂,如果让学生一味地进行朗读和分析,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此,笔者在利用折纸活动引出本课话题“慢性子”和“急性子”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表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把人物形象表演得惟妙惟肖,道具制作、人物角色分配完全由学生自主商定。每个小组都有表演机会,进行小组比赛,票数高的小组获胜。一提到表演,学生一个个就像吃了兴奋剂,积极地开始讨论小组分工,有的分配任务,有的阅读课文,有的制作道具,十分协调。在小组成果汇报时,有的小组在表演一开始,就用灿烂的笑容和自制的道具衣服,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非常精彩的T台秀,快速地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再加之他们生动的表演、天真的语言和灵动的神态,令人捧腹大笑,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次课本剧表演的目的,是促使学生进一步深读原文,同时,在表演中通过模仿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可见,在“做”的过程中,既实现了学生个性化的“读”,也让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二、在口语交际中“做”,实现“教学做合一”
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需求。“教学做合一”强调的是“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在做中讨论”。究其根本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陶行知先生提倡“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头脑”。由于语文学科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在“大语文”教学观和跨学科教学趋势的引领下,教师应积极寻找各学科之间的关联点,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有机地整合起来,紧扣课文内容设计出各种有趣的制作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与表达能力,实现“教学做合一”。
在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做手工》教学中,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等说清楚。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都是通过给学生创设接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回忆和想象,然而,这样的教学对于部分缺乏想象力的学生而言,难以达到教学效果。为此,在“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笔者在教学中,突破传统弊端,与美术学科整合起来,让学生边做,边思考,边说。
首先,引领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引出本节课的主要话题“做手工”。然后,请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材料拿出来,并以4人为一小组,动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玩具。在做玩具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相互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说明喜欢的理由,描述玩具的样子,经过讨论决定小组需要共同制作的玩具,确定制作玩具所需的材料及制作步骤,在制作时遇到困难也需要及时沟通解决。
这样,在“做”的同时,每个学生要做到不仅敢于表达,准确地表达,还要善于说服他人,学会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和意见。这样学生有了亲身经历,体验到了动手的乐趣,在口语交际时兴趣自然浓厚。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代表具体介绍自己制作玩具的过程,大家一起评,比如,叙述是否完整、声音是否洪亮等。当学生被评为“口才奖”“巧手奖”时,他们的心里是多么自豪、多么快乐。可见,在手工“做”的同时,也有效完成了“教”与“学”的目标。
三、在写作表达中“做”,实现“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认为,“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他认为教师要敢于尝试“功夫在课外”,只有将学生从学校这个鸟笼中放回大自然,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其参与生活,在生活的大风大浪中自由翱翔,去感受体验,去思索探究,去摔打磨炼,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高效的,才能实现“教学做合一”。
在六年级上习作《多彩的活动》教学时,要求学生从朗诵会、运动会、“六一”儿童节演出、看望孤寡老人等校内外活动中选一次活动写下来,并和同学分享自己的经历。学生需要写清楚活动过程、整个活动的场景及其他同学的表现,重点描述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和自己的体会。写这类作文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学生写得出彩。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参加过多次活动,但很多学生在活动中并未认真地观察和思考,导致他们在写作时文笔生硬,像记流水账。
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利用课外时间,组织班级学生开展了一场小型的拔河比赛,要求参赛的学生用心体会,观赛的学生认真观察。整个比赛持续了半个小时,在这段时间内,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参赛人员身上,时刻关注着比赛的成绩,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在一陣阵排山倒海的呐喊声中,结束了比赛,这时大部分学生还意犹未尽,于是,笔者因势利导,让学生席地而坐,自由地进行交流,并让获胜和失败的小组各自分享自己的经验,有了活动的铺垫,学生讨论的兴趣十分浓厚。这时,再让学生动笔写作,教师只需适当地点拨写作技巧,学生的作文就会变得很出彩。
有的学生对于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这样写道:“我的目光定在我们班的头号大力士身上,他有着高高的个子、壮实的身体、黝黑的皮肤,只见他站在队伍的最后一个位置,将麻绳紧紧地缠绕在自己身上。当老师吹响口哨后,他两只手紧紧拽着绳子,咬紧牙关,拼足了全力,使劲儿往后拉,一步一步往后退,每一步都是那么地艰难,当口哨声再次响起,赢了,此时,他的头上全是汗水,脸上却露出了阳光般的笑容。”
由此可见,“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学做合一”理念,是生活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符合语文教学需求及学生学习规律,真正地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入到“做”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过程中,切实提升核心素养,让课堂奏出“自主”之乐,让学生收获满满幸福。
参考文献:
[1]胡小霞.将“教学做合一”的理念融入朗读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2014,(23).
[2]李丽琼.践行“教学做合一”理念,打造高效语文课堂[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3).
[3]周琪楠.浅谈“教学做合一”思想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借助绘本教学提升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J].课外语文,2016,(16).
[4]周媛媛.做中教,做中学——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2).
[5]陈瑶婷.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4).
[6]成佳儒.做中教,做中学——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3).
[7]张小琴.改进教学方法 优化学习方式 提升教學效率——浅议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6).
[8]曲丽萍.教学做合一:实现语文有效教学[J.文教资料,2016,(31).
[9]陆燕华.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J].学周刊,2013,(6).
[10]林月兰.有效阅读 激情燃放——“教学做合一”让小学语文阅读焕发生机[J].学周刊,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