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进展
2020-05-09李方犁赵聪赵亚运
李方犁 赵聪 赵亚运
摘 要:互联网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互联网+教育”不仅是传统教育方法的改变,对教育的效果也有较大的影响。将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研究的回顾,进一步梳理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积极探索“互联网+”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3(b)--02
1 “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历程
国外创新创业教育起源较早,以哈佛在管理学课程中创设创业相关课程为标志。我国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起源于一场名为“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该会议在我国首都北京召开,在此次会议中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公认的教育第三本护照,它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与学术性、职业性同等的高度。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是自上而下的过程,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2002年创业教育试点及2008年在“质量工程”项目中立项了30多个关于创新创业的项目、党的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了要在高等学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从强调要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实际中支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立项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项目,到在高等学校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见提出,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已由萌芽向普及过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见》中彰显,《意见》明确提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人才的培养势必要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这也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2015年“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互联网+”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契机,能够助推转型发展。借助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就成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适应时代的体现。
2 “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方面。创新和创业两者在内容和本质上是相同的,两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1]。杰弗里将创新与创业两者之间关系描述成发动机与气缸,形象地描述了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认为两者共同促进新发明与新技术的诞生[2]。在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关系中,创业作为行动层面的创新,是具体的表现形式。而作为基础的创新,其程度决定着创业的成败[3]。刘伟认为两者属于创造的范畴,不同之处在于,创业与创新分别为行动层面的创造和思维层面的创造[4]。创新与创业两者具有内在追求的一致性,即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在人才的培养中,通过创业来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5]。而各个学者关注的重点有不同,有的“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借助互联网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服务平台[6]。是高职学生自我提升,解决当今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7]。将“互联网+”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不仅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网络形式,更是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适应变革的体现。
3 “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展望
3.1 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3.1.1 成果
一方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发展与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符合时代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新模式。我国初步构建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创业教育新模式。各高校为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管理。打造大学生创业基地,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创新创业相关专业课程,动员教师指导“挑战杯”及创业类竞赛等[8]。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使得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也给予了学生创新创业的一定支持。
3.1.2 不足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已有的创新创业模式不够系统,不能根据时代的变迁及时灵活地进行调整,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认识还不够深刻等。缺乏对创业教育内涵的正确认识、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体系[9];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片面,功利性强,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10]。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与手段缺失,学科体系不完善[11]。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的需求脱钩等问题。除此之外,教师与学生层面存在的问题也亟需解决。师资结构不合理、整体水平不高、总量不足、缺少专精师资;大学生缺少创新创业意识等问题。
3.2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2015年国务院在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作用。教育是创新创业的智力源泉,创新创业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国内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有自己独特模式的有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主要有:清华大学“三位一体、三创融合”模式,南开大学的孵化模式、武汉理工“三层互融,三级递进”模式以及专项教育模式[12]等。结合高校面临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各高校应抓住该机遇搭建新的创新创业新模式。
3.2.1 机遇
各个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借助“互联网+”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更加立体。通过“三位一体”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并结合“泛在学习”模式进行教育[13]。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教育”实现了部分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14]。互联网技术加强校际联系,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现今通过互联网手段,“慕课网”“网易课堂”等系列网络在线课程将高校和优质的创新创业课程向全国大学生推广和开放。能够有效地解决各个高校本校创新创业师资匮乏等问题。再者,“互联网+教育”提升了学生积极性。“互联网+教育”可以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课堂翻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2.2 挑战
借助“互联网+”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对教师的教育技术和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互联网+”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要充分发挥,需要以教师更加熟练地掌握互联网技术为前提。在教给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相应的互联网技术。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物联网、云技术及大数据等新工具。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会是一个大的挑战。再者,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拥有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就业平台拓展的同时也使得创业面临更多的挑战[15]。
4 评述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现已在全国高校迅速推行开来。贯穿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形成了以课堂和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各个高校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为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创了一个好局面。但同时也存在认识的局限性,部分学者对于“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较为片面,仅将“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而未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是发展的必然。再者,“互联网+教育”对教师的教育技术和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会是一个大的挑战。如何将“互联网+”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得更好,还需要更多的实践。
参考文献
[1]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2]杰弗里·帝蒙斯,小斯帝芬·斯皮内利.创业学(第六版)[M].周伟民,吕长春,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3]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
[4]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05).
[5]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
[6]赵军,杨克岩.“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信息平台构建研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例[J].情报科学,2016(05).
[7]白广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6(02).
[]鲍桂莲,冯爱秋,肖章柯,等.对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
[8]魏红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7 (7).
[9]黄兆信,王志强. 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
[10]唐根丽,王艳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3).
[11]张旭,郭菊娥,郝凯冰.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12]陈爱雪.“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4).
[13]翟成蹊,吴敏.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创业教育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7).
[14]程煜,李鹏.大学生就业创业与“互联网+”[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7).
①项目来源: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7年一般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广东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GDGZ17Y077)阶段性成果;广东理工学院项目“大学生创业基础”(CXJY2017002)。
作者简介:李方犁(1992-),女,重庆铜梁人,广东理工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
赵聪(1990-),女,河南南阳人,广东理工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计量经济学;
赵亚运(1990-),男,湖北麻城人,广东理工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