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优化视角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2020-05-09赵俊王敏
赵俊 王敏
摘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观念模糊、机构分离、低效供给、实施瓶颈等痛点问题,在实践中摸索并构建了多维优化视角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该体系坚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理念优化,力促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和执行联动实现机构优化,打造课程平台、项目平台、孵化平台和案例平台实现平台优化,通过导师引路、大赛推动、活动支撑和科学评价实现实施优化。实践证明该体系运行以来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多维优化;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2.02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2—0095—05
高职院校只有在广泛深入学习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职院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和广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观念革新、管理机构协作、供给内容优化、师资队伍建设、特色活动支撑、孵化扶持服务和科学评价设计等方面采取一系列系统全面和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才能更好地解决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痛点问题,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痛点问题
通过广泛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存在以下一些痛点问题,具体如下。
(一)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模糊问题
部分高职院校沒有及时学习和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最新理念和发展趋势,对创新创业教育规律的把握不够到位,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的显性价值导向促使部分高职院校集中培养那些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代表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以期获得奖项,或扶持了几个成功的学生创业项目,却忽视了广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1]。
2.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位成专业教育之外的“业余教育”,没有将其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社会上对于创新创业类人才的迫切需求不相符 [2]。
3.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提升学校学生就业率直接绑定,秉持“创业可以带动就业”的观点,将其作为有效解决学院学生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3]。
(二)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分离问题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的差异和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同,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架构的设计也呈现出明显差异。
1.部分高职院校选择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挂靠在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或团委,导致各部门优先完成本部门认为更重要的工作,有时间和精力才去过问一下创新创业教育问题。
2.部分高职院校缺少一个专门的创新创业管理机构,不易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及社会上的创业孵化园等部门有效联动,从而仅靠学校自身的资源和力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3.部分高职院校缺少一个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和持续指导的智囊机构,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缺乏高度、深度和持续度。
(三)创新创业教育低效供给问题
部分高职院校忽视对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需求和痛点的分析,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方面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在没有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形成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意识的情况下,采取创新创业理论讲解或实战方法传授的灌输式教育往往效果并不理想。
2.有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比较强烈,但却对于为什么要创业、如何发现好的创业机会、如何论证创业项目是否可行、如何组建一支创业团队、如何启动一个好的创业项目等问题不甚了解,从而不清楚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创业教育。
3.部分高职院校大学期间仅仅只开设一两门面向全校的创业类课程,且开设时间比较随意。有的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类课程开设在大一,有的则开设在大三。有些学校甚至将创新创业课程与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类课程合并开设。
4.创新创业课程标准设计缺乏科学的指导,导致课程内容设计不能遵循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律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内容枯燥滞后等问题。同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类课程都采用大班开课,项目驱动、小组讨论、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较难实施,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
5.创新创业课程的考核方式相对比较简单,一般通过大作业的形式开展且学生基本都能通过,最终导致不少学生上创新创业课主要就是为了拿学分。
(四)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瓶颈问题
除此以外,一些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基础条件薄弱,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师资团队、活动支撑、孵化扶持和科学评价等方面的瓶颈。
1.师资团队方面
校内创业师资主要由辅导员和就业指导老师担任。这些老师缺乏专业知识和实战经历,很难与学生分享有价值的创业体验 [5]。如果盲目邀请一些有知名度的企业家或投资人来指导创新创业教育,也可能由于他们自身时间精力有限且与学校之间合作关系松散,难以对师生进行有规律和持续的指导。
2.活动支撑方面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缺少有针对性的活动支撑,只是泛泛地开展一些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的创业讲座和创业沙龙等活动,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3.孵化扶持方面
由于缺乏专业人士的深度指导,不少高职院校虽然建立了大学生众创空间或创业孵化基地,但学生真正需要的诸如商标注册、市场推广、财务管理、项目融资等方面的指导和扶持并没能跟上,导致学生创业项目的入驻率和存活率均不高,最终造成学院教育场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4.科学评价方面
不少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仍然停留在学生参加创业大赛获奖情况和学生成功创办企业的数量这个阶段。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导致部分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追求短期效益,逐渐偏离了创新创业教育正确的方向。
三、多维优化视角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针对上述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痛点,合肥财经职业学院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并构建出多维优化视角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多维优化视角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优化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一种真正从基层教学开始,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启发学生产生新思维及创造力的教育模式[6],这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突破了功利性、精英化的培养理念,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优化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创新创业教育机构优化
为了更好地发挥各相关部门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的主要职能,做到分工明确,权责明晰,学院逐渐形成并融合了两大机构,具体分工及职责如下。
1.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机构
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分管创新创业工作的院长领导,邀请优秀企业家、投资人及往届优秀创业校友代表共同参与,主要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指导、顶层设计、政策指导、部门协调、项目论证、监督管理和科学评价等工作。
2.创新创业教育执行机构
(1)创新创业中心: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目标制定、师资团队组建、大赛组织推进、对外学习交流、活动宣传推广、项目落地孵化等配套服务工作。
(2)创新創业教研室:主要负责创新创业的案例平台、项目平台、课程平台和资源平台的建设工作。
(3)教务处:负责审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衔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对大学各学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的形式、内容及考核方式进行管理。
(4)团委:负责协同创新创业中心共同推动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展示、创业信息交流、创业沙龙、创业路演等第二课堂的顺利高效开展。
(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优化
1.课程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各大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可以调动多方资源积极发挥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的作用[7]。考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时间、课程内容和授课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院充分借鉴企业培训课程内容板块设计的方法及新时期大学教育体制中分化出的四种课堂教育的形式打造课程平台。即第一课堂(课堂教学)、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第三课堂(实践教学)、第四课堂(网络教学),如表1。同时,学院还根据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各阶段的刚需和痛点问题对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这种做法有以下几个优点:(1)可以解决学院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过少起不到效果和课程过多不太现实的问题;(2)课程开设的时间和内容能够与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需求相匹配;(3)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推进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四课堂的衔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2.项目平台
学院从线上和线下不断挖掘和储备已有典型项目、校企合作项目、往届校友项目和新生自创项目,为师生建立了一个创新创业项目库。各系部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兴趣从创业项目库中选择合适的项目统一上报。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对于报送上来的各创业项目集中时间带领相关师生一起学习如何进行创业项目的论证和优化。对于初步通过论证的创业项目,由项目负责人在创业信息交流平台上发布招募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以下几个痛点:(1)学生如果没有主持或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在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战课程的学习阶段会因为缺乏真实体验而没有动力;(2)各专业学生如果没能突破专业限制,仅在本专业不容易寻找到懂营销、财务、技术或设计方面的学生组建创业团队,最终导致项目启动停滞或运营受阻。
3.孵化平台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是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先天优势[8]。在学院自身的大力推动和校外各界力量的支持下,现已经建成面积达2718.62㎡的四位一体创业项目孵化体系。其中:企业仿真运营中心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专项提升提供训练场地支持;创客咖啡为各专业学生参加创业信息交流和创业沙龙提供活动场地支持;众创空间为通过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论证的项目进入初步孵化提供办公场地支持;创业孵化基地为优秀创新创业项目正式落地提供场地、人才、资金和市场等方面的关键性配套服务支持。
同时,学院通过与安徽中科新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君商学院、天猫超市、顺丰快递、新安晚报等知名企事业单位共同搭建多功能综合性资源平台,从而实现了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项目咨询、工商注册、运营指导、宣传推广、资源整合、融资对接等配套服务。
4.案例平台
学院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整理并不断更新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成功、失败及创新案例,建立了一个信息量巨大的案例库。借助各专业的课堂教学、创业沙龙等方式引导学生一起分享他们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案例的心得体会,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并逐步把握其中的规律。这种做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意识并解决学生不愿意被灌输枯燥的创新创业理论和方法的痛点。
(四)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优化
1.导师引路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困境,学院提出着力打造“业内大咖指导、商界精英参与、校内双师培养”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通过邀请业内大咖以创新创业名师堂的形式对全院师生进行创业精神的培养和商业趋势的分析;通过校企合作和引企入校的形式与重点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并聘请企业家、投资人或部门总监通过创业沙龙和创业课外实训的形式分批次对全院师生进行创新创业专项能力的训练和提升;挑选学院创新创业骨干教师同往届优秀创业校友带领学生在校外创业导师的指导下深入参与创业项目运营实战,使其成为职业素质过硬、知识储备充足、实战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创新创业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