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研人员学术出版素养对科研生产力的影响

2020-05-09李金城

科技创业月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生产力科研人员学术

余 方 李金城 吴 赟

(1.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7;2.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艺术与数字媒体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3. 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0 引言

科研生产力是由科学家队伍、实验技术装备、图书情报网络系统及合理的科学劳动结构所提供的巨大的集体力量[1-2]。科研生产力是科研人员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科研单位组织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科研人员的科研生产力是争创“双一流”的关键。目前,关于科研生产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研生产力的定义、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3个方面。

虽然科研生产力影响因素研究已得出了较为丰富的结论,但多数研究存在考虑单个影响因素的问题。另外,研究中的变量以人口统计学变量居多,其研究实际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为政府和企业等制订人才培养、引进和管理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缺乏从研究者层面考察能够提高科研人员科研生产力的影响因素。因此,近年来研究者主要去探索人口统计学之外的变量与科研人员科研生产力的影响。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信息素养对科研人员科研生产力的影响。如范文翔等[8]研究发现,研究生信息素养对科研能力有影响,主要表现在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对科研能力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沈玖玖等[9]研究发现,数据获取能力、数据分析利用能力、数据伦理正向影响科研绩效;孟万金研究发现,当前文、理、工三科研究生综合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按重要程度排序前五项的依次为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迟晓芳[11]研究指出,信息素养是科学工作者科研能力的重要体现,科学工作者信息素养的高低决定了科学研究的成效。由此可见,科研人员的科研生产力不仅受到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还可能与其本身具有的科研素养相关。而针对这些素养与科研生产力之间关系的研究,对提升科研人员科研生产力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学术出版素养是信息素养的一种延伸[12]。随着信息量的急剧增长和社会媒介多元化的发展,新信息交流模式不断产生,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数字素养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1996年,Shapiro等[13]以高等教育中信息素养的教学为背景,基于计算机素养课程提出了信息素养的几大维度,其中就包括出版素养,即沟通和发布出版信息的能力。随着线上发表、由作者支付出版费用这种出版模式的发展,欺诈出版这种新的欺诈性行为出现并有增多的趋势。Jeffrey Beall从2009年开始涉足学术开放存取出版问题研究,针对欺诈出版的问题,Jeffrey Beall于2012年开始不断更新开放获取期刊出版社的黑名单,提醒作者谨慎投稿和参与编辑或编委。同时,Jeffrey Beall认为,科研人员应该拥有识别欺诈出版,区分真假期刊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这就是所谓的学术出版素养[14]。2015年,徐速等[15]进一步对开放存取环境下科研人员的学术出版素养进行了定义,即科研人员通过合适的方式参与开放存取出版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具备相关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并掌握该领域的出版趋势;了解学科领域的期刊情况;了解开放存取出版的不同途径及其意义;熟悉开放存取期刊的出版流程;了解资助机构对开放存取出版的政策;了解开放存取的版权许可知识;作为作者管理自己的权利的能力;了解评价开放存取期刊质量的主要指标,并以此来选择合适的期刊;利用数字媒体进行创作和交流等[15]。研究成果显示,认为学术出版素养是指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学术出版活动中需要用到的知识和技能的总称,考察学术出版素养对科研人员科研生产力的影响及程度,可以发掘从科研人员层面提高科研生产力的新路径。

为论证科研人员学术出版素养水平与其科研生产力存在相关性这一假设,本文以学术出版素养、信息素养、媒介与信息素养为主要理论,通过梳理和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数字化和多元化学术出版环境下科研人员学术出版的特征,通过已构建的科研人员学术出版素养量表(见表1)[16],探讨科研人员学术出版素养水平与科研生产力的相关性。

表1 学术出版素养测评量

表2 学术出版素养及其三个维度与近3年发表论文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1 学术出版素养和科研生产力水平调查

1.1 调查对象和抽样方法

以《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投稿系统中近三年所有第一作者为样本。问卷通过邮件方式通知作者答题,通过问卷星录入。

1.2 问卷收集结果

通过邮件共发放问卷786份,回收424份,获得有效样本351份。351人有效被调查者的平均年龄为41岁,其中男性231人(65.8%),女性120人(34.2%);博士260人(74.1%),硕士75人(21.4%),本科及以下16人(4.6%);教授/研究员133人(37.9%),副教授/副研究员100人(28.5%),讲师及以下118人(33.6%);人文社科138人(39.3%),理工103人(29.3%),农医110人(31.3%);重点高校及国家级科研院所170人(48.4%),普通高校及科研院所181人(51.6%);平均3年发表论文数为8.91篇。

1.3 科研人员学术出版素养水平

采用学术出版素养测评量表(见表1)计算科研人员学术出版素养评分,351个有效样本学术出版素养总分为(3.41±0.93)分,其中评估能力为(3.45±0.99)分,获取能力为(3.43±1.12)分,出版和交流能力为(3.31±0.96)分。

2 学术出版素养对科研生产力的影响

2.1 学术出版素养及其三个维度与科研生产力的关系

通过了解学术出版素养与科研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学术出版素养及其三个维度与近3年发表论文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学术出版素养水平与近3年发表论文数呈正相关,学术出版素养三个维度中的信息获取和信息评估维度与近3年发表论文数也呈正相关关系,由于相关系数介于0.1~0.3,属于弱相关。

2.2 学术出版素养水平与性别、职称、学历交互效应对科研生产力的影响

为了便于高校及科研机构制订切实有效的手段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生产力,本文构建了以性别、职称、学历、学术出版素养水平为自变量,以近3年发表论文数为因变量的一元方差模型。由于学术出版素养水平为连续型数值变量,将此类变量纳入方差模型不能直观地看出学术出版素养水平对科研生产力的影响,因此通过离散化的方式将学术出版素养连续型数值变量重新编码为分类变量。具体方法为,选取学术出版素养的均值3.43作为分界点,小于等于3.43定义为“低”代表低于平均值,将大于3.44定义为“高”代表高于平均值。重新编码后,低水平的样本量为164,高水平的样本量为187。

方差模型的失拟检验表明具有二阶交互效应的方差模型等同于全模型(F=1.712,P=0.057)。

主体间效应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R2=0.321,调整后的R2=0.282. 自变量:性别、职称、学历、学术出版素养水平;因变量:近3年发表论文数。

表3 科研生产力影响因素模型主体间效应的检验结果

图1 学术出版素养水平与性别、职称、学历交互效应对科研生产力的影响

4个变量中,性别、学术出版素养水平、职称3个主效应对科研生产力具有显著影响(F值分别为6.470、15.535和18.340,P值分别为0.011、0.000和0.000)。结合两两比较,男性的科研生产力估计均值为8.91,显著高于女性的4.57(P=0.011);学术出版素养低水平者的科研生产力估计均值为3.14,显著低于学术出版素养高水平者的估计均值10.34(P=0.011);教授/研究员的科研生产力估计均值为14.48,显著高于副教授/副研究员的估计均值2.46(P=0.011);讲师及以下职称者的科研生产力估计均值为3.29,高于副教授/副研究员的估计均值,但显著性水平高于0.05。

学术出版素养水平×学历、学术出版素养水平×职称两个交互效应对科研生产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如图1所示,对性别、职称、学历三个变量来讲,具有更高学术出版素养水平的科研人员具备更高的科研生产力。对于低学历的本科科研人员,学术出版素养水平能显著提高其科研生产力。

3 结语

学术出版素养水平与科研人员近3年发表论文数呈正相关,学术出版素养3个维度中获取和评估维度也与科研人员近3年发表论文数存在正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学术出版素养水平×学历、学术出版素养水平×职称两个交互效应对科研生产力具有正向影响。虽然在这些相关关系并不是很强,但在统计学上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因此可以初步认为,科研人员学术出版素养水平与科研人员的科研生产力是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的,而这种相关性在不同学科、教育科研水平的科研人员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一方面科研院所和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一系列学术出版素养培训课程,提高科研人员的学术出版素养水平,帮助科研人员提高科研生产力;另一方面在本科或研究生教育阶段就应该有意识地设置学术出版素养系列课程,且课程内容应随着学术出版的发展动态更新,贯穿科研人员科研生涯的始终。

本文对学术出版素养与科研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助于明确提升科研人员学术出版素养的方向,促进科研生产力发展。

猜你喜欢

生产力科研人员学术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