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地合作视角下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研究
2020-05-09苏蒙蒙
段 琪 张 宇 苏蒙蒙
(1.天津商业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 300134;2.天津中科达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天津 300384)
0 引言
自1998年国务院批准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起,中科院就将院地合作作为实现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重要使命。院地合作模式是指中科院与地方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经济合作,将全国最优质的科技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政府推动,促进科研院所、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协同发展,打通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通道。
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再次明确提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在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情况下,对科技创新拉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继续加强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成为高校和科研院所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重大问题。中科院作为我国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之一,掌握着代表国家科技水平的大量成果,其成功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无疑能够给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本研究立足于院地合作视角,分析科技成果转化路径,而为其他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借鉴。
1 相关文献回顾
1.1 院地合作
院地合作自实施以来,一直在实践层面上不断发展,近年来推出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服务平台,并与地方共建研发基地等,帮助科研人员走出“象牙塔”,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例如,潍坊高新区的“潍坊蓝色智谷”是典型的院地合作模式,并已经升级为3.0模式。1.0模式为企业、中科院“点对点”对接合作,仅是引入了研究机构或专家,进行个案合作;2.0模式为“院地合作+分支机构+产业联盟”式合作,由地方政府建立中科院分支机构;3.0模式为“成果转化+产业园区+公共平台+科技金融”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
虽然院地合作实践历史较长,但理论研究相对较少。自1998年以来,逐步出现了院地合作的研究文献,主要是院地合作介绍及主要模式研究,这一研究视角随着院地合作的深化开展一直存在,目前主要包括部署院地合作科技专项工程、共建院地合作机构、科学传播与普及、科技成果转化、院地合作人才交流与培养5种模式,并且效果良好。另一类视角主要是部分学者对院地合作更加有效开展的思索,如探索新的模式、人才培养机制等。总体来看,关于院地合作的研究较为分散,并未形成较完善的体系,且描述性研究居多,学术意义不强。
1.2 科技成果转化
蔡跃洲指出,之所以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忽高忽低,是因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界定不清,因此将科技成果转化界定为:高校院所所受公共资助项目中,具有潜在市场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通过各种形式实现市场价值和商业收益的相关活动和过程。本研究认同这一内涵界定。
国外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开展非常早,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模式、转化效率等。国内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研究也非常丰富,主要有3类研究视角:一是关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评估,如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分析面板数据、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等方法。二是对某一地区或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阐述,如胡罡等人分析了中山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认为中山大学与地方政府联合建立研究院并且在技术开发阶段和技术产业化阶段提供孵化器的做法较为有效。三是关注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如科技成果转化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例如有研究证实,通过市场委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能够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3 研究述评
总体来看,当前对于院地合作缺乏系统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多数是从定量化数据进行计算或描述,同样缺少较为系统的定性研究;指标的选取如果不恰当则可能会影响结论的可靠性。另外,这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是从宏观视角,没有从微观层次进行,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真实困难有可能会被忽视。
因此,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对院地合作案例开展扎根分析,探索院地合作视角下科研成果转化路径及存在的问题。预期做出两点理论贡献:①从微观层面上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提出院地合作视角下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模式;②丰富院地合作领域研究内容,增加系统性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最早由 Glaser和Strauss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是一种通过系统化的资料收集与分析,对理论进行构建与发展的质性研究方法,适合在研究课题尚不成熟背景下,对原始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并上升为系统理论。本文采用该研究方法主要原因:一是关于院地合作的系统化研究较少,大多是关于模式、效果的描述性介绍,缺少理论支撑成果,适合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进一步探索;二是院地合作本身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适合采用深入的案例研究,并通过扎根理论开展定性分析。
2.2 样本选取
本研究选取了天津市的4家院地合作企业。这4家企业分别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如表1所示。
表1 案例基本情况
注:为了保护企业隐私,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公司名称、产品名称等信息均用字母代号代替
表2 访谈提纲的主要内容
2.3 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主要通过访谈法获取,每家企业确定两名访谈对象,其中一名对象职务固定为总经理,另一名对象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某个职能部门部长,最终确定了8名访谈对象。在访谈前一周,提前预约被访者,并通过电子邮件告知本次访谈的主旨与内容。访谈过程按照半结构式访谈提问,主要访谈提纲如表2所示。每次安排3名访谈人员,其中两名负责访谈,一名负责录音(经被访者同意)和记录。访谈人员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充分查阅企业资料,熟悉企业情况;熟悉访谈提纲。访谈结束后,及时将语音材料转化为文字材料,如存在不清晰之处,及时与被访者进行电话沟通确认。
3 数据分析
根据多案例研究思路,本研究首先选择院地合作开始最早、数据资料最丰富的对象进行详尽的案例分析,再通过不断修正及完善,最终达到理论饱和。
3.1 MK公司案例分析
3.1.1 开放性编码
首先,对原始资料进行深度分解,再将重要内容标示出来,通过初步归纳、整理、命名,共得到53条标签、33条概念、14个范畴。表3节选了部分编码(注:为了节省篇幅,每条概念只节选了一条对应标签)。
表3 MK公司的开放性编码示例(部分)
续表3 MK公司的开放性编码示例(部分)
表4 MK公司的开放性编码示例(部分)
3.2 主轴编码
开放式编码得到的范畴是彼此独立的,需要进一步开展主轴编码来探索各范畴之间的关系。运用“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这一典范模型,对所获得的范畴进行归类、逻辑连接,最后得到一套证据链,如图1所示。
图1 MK公司基于院地合作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过程
3.3 选择性编码
通过选择性编码,进一步梳理各范畴之间的内在关联,形成完整的逻辑关系,即称“故事线”(Story Line):中科院××研究所首先进行基础研发,在获得一定成果基础上,为了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继续开展了原型产品研究和市场应用研究。由于中科院的院所性质限制,MK公司的前身从中科院脱离并通过成立公司的方式,继续进行产品化研究,这个阶段也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为危险的资金断层期。经过良好的市场反响探测,MK公司获得了院地合作机会,继续进行公司化运作。此时,政府、中科院、MK公司之间形成了协作关系,并以不同的形式满足院地合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资金、人才、技术、管理、市场和产业环境等方面的过程需求(见图2)。
图2 院地合作视角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初步模型
3.4 多案例比较分析
通过对MK公司案例的分析,初步得到了基于院地合作视角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模型。为了使模型达到饱和,本研究继续对其他3家院地合作企业进行了详细分析,分析过程仍然遵循“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的思路。通过不断比较分析,对原有模型的范畴和关系进行了修正和整合。用第四个案例进行了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显示并未再出现新的范畴。修正结果如表4所示,修正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院地合作视角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修正模型
4 讨论与启示
4.1 技术→产品转化流程
技术→产品转化流程包括基础技术研发、原型产品研究、市场应用研究、产业化、市场反响探测5个阶段,其中前3个阶段适合在中科院完成,后两个阶段适合脱离中科院,以公司化形式完成。
(1)中科院培育阶段。首先,必须在中科院完成基础技术研究,技术先进性和广阔发展前景是实施院地合作的必要条件。其次,原型产品研究阶段是技术成果向产品进行转化的必要过渡阶段,需要测试技术合格性,论证能否实现生产等。第三,将原型产品在市场上进行试探性销售,并根据市场需求反复调整产品,以期被市场接受。该阶段所需要的费用仍然不菲,同时,已经出现科研院所的事业属性不便与市场直接对接的矛盾,促使科技成果转化团队做出从中科院脱离的准备。
(2)公司化雏形阶段。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几乎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撑。尤其是在市场应用阶段结束后,实现产业化过程的资金需求量最大。这一现象也被称作“中试空白”,即由于中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科研院所无力支撑,导致很多课题半途而废,无法继续进行产业化。MK公司进行了很好尝试,在这一阶段从形式上脱离了科研院所,出售产品,自我“造血”。在创新创业的热潮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应当先争取自我盈利的能力,再考虑融资。
成立公司后,能否盈利成为其生存关键。因此,必须马上进行市场反响探测,以探索产品在市场的认可度,及时调整,尽快确定企业发展方向。如果成功,则意味着产业化条件基本成熟。调研发现,院地合作要求符合产业化成熟这一条件,而如果科技成果转化团队能够通过售卖产品初步实现自我盈利,则获得院地合作的概率更大。
4.2 院地合作机遇
(1)政策支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宏观上看,地方政府是否鼓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否能够结合地方政府的产业规划主动吸纳优秀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从微观上看,是指地方政府能够给院地合作企业提供何种优惠政策,包括资金支持(如给予启动资金)、税收优惠(如税收减免)、场地优惠(如提供合适的场地、减免一定的房租)、行政手续简化等方面。
(2)实力基础。调研中发现,拥有先进科学技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并能带来潜在就业机会是院地合作企业在落地之前的共同特征。这意味着,通过院地合作进行成果落地的企业必须自身具备良好的产业化基础,最好已经初步经过了市场证实,表明其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例如,MK公司在院地合作之前,已经确定了企业发展方向,甚至已经找到了合作伙伴,恰逢院地合作机遇,帮助MK公司更快地从发展初期跨越到发展期;但MG公司开始院地合作时自身条件要弱于MK公司,院地合作开始后,仍然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市场方向探路,自我盈利能力较弱,因此获得的优惠条件也相对较少,发展较为缓慢。
(3)地方产业发展需求。 符合地方发展需求是院地合作能否落地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如ZJ、MK都属于电子信息行业,与天津市打造的产业定位相一致,因此天津市选中其作为院地合作项目。与之对应,由于天津市结合自身产业定位、区域优势资源,建立了天津市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园,这种配套的产业环境,对这些项目也具有良好的吸引力,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电子信息产业聚集。
(4)产业环境。 产业环境对于院地合作能否顺利开展存在影响:一是良好的产业环境能够促进产业聚集,帮助实现行业内的上下游企业串联,有助于院地合作企业寻找合作伙伴,拓开市场;二是良好的产业环境有助于吸引专业人才,实现人才的良性流动;三是有助于打造区域品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4.3 过程需求
过程需求是指科技成果在转移转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实际需求,包括资金需求、人才需求、技术需求、产业环境需求与管理需求。
(1)资金需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其满足资金需求的路径主要包括担保、政府补贴、股权融资、银行贷款等。研究中发现,担保并不是院地合作企业青睐的融资方式,因为担保公司通常需要提供反担保或股权质押,而院地合作企业作为轻资产企业,对于股权非常敏感,并不愿意接受股权质押。
银行贷款对于院地合作企业并非易事,主要是受制于轻资产、风险大、制度不规范等因素。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事业的鼓励和推进,越来越多的银行机构创新了金融产品,推出了针对科技型创业企业的无抵押贷款、投贷联动等。
股权融资是院地合作中最为重要的融资方式,本次调研中的4家企业全部都使用了这一融资方式。一方面,院地合作中政府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需要专业的投资机构对资金进行管理;另一方面,院地合作企业本身青睐于股权融资,因为投资机构能够给企业带来资金支持。另外,投资方的战略视野以及市场资源的储备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例如,ZJ公司的股东构成中包括民间资本,其能够为企业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和活力;MK公司的美国出资伙伴拥有非常广泛的市场资源,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资金,而且为企业带来了很多的潜在合作伙伴。
政府补贴是院地合作企业所享受的比其他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更为优惠的条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资金需求,缓解燃眉之急。近年来,政府资金的支持模式也在优化,促进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2)技术需求。在开展院地合作之后,技术需求仍然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如果能够与科研院所建立起良好的技术协同研发关系(如MK公司),那么在院地合作之后,仍然由中科院负责基础研究,公司则负责将技术产业化,互利共赢;但如果完全与中科院脱离了合作关系(如MG公司)则研发压力将很大。但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与中科院应当将知识产权归属予以合理约定,并签署协议,避免知识产权纠纷。
(3)人才需求。 包括领军人才、关键人才以及当地人才政策支持3个层面。本研究所界定的领军人才是指最初的核心团队,他们从科研人员向企业家角色转变,担负着企业发展使命,亦或被称作科技创业企业家。关键人才包括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例如,由于院地合作项目来自中科院,技术要求往往高于其他科技型创业企业,因此,能否从原科研团队中找到愿意共同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事业的技术人才尤为重要,否则技术转化难度很大。
这一问题也引起研究者对产学研合作的思考。即使中科院向社会企业出售了非常适合市场化的技术,但由于缺乏专业技术团队的支撑,社会企业也很难将这项技术充分利用起来。在实际的产学研合作研究中发现,许多企业并不愿意购买学校的技术,因为企业与学校对某项技术的认知存在很大差异。
另外,当地人才政策支持对于能否吸引到院地合作优秀人才的影响很大,尤其是落户政策、人才补贴、住房安置等关乎员工到地方生存质量的政策。
(4)管理需求。院地合作企业本质上是科技创业企业,创业者都是科研人员,管理经验不足,因此对管理方面的需求也非常强烈。院地合作企业满足管理需求的渠道:一是加强自身素质,核心团队成员担负公司管理职责;二是投资方介入,提供一定的管理服务;三是做好培养,从原有团队中培养或招募人员对管理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四是企业自行寻找职业经理人,由职业经理人代行部分管理职责。
(5)市场需求。企业如果在成立的2~3年内无法实现自我盈利,则容易陷入“死亡之谷”。因此,市场需求对于院地合作而言至关重要,研究发现,一部分院地合作企业具有天然的市场优势,即与政府和军方合作,因此订单比较稳定,能够较为顺利地渡过发展初期。但同时,也有部分院地合作企业没有这样的优势,需要自主开拓市场。
4.4 市场化运作
市场化运作是指当院地合作企业渡过发展初期后,选择扩大发展的方式。与绝大部分科技创业企业相似,院地合作企业会选择上市之路。目前新三板的进一步活跃为这类企业带来的新的发展契机。本次调研中已经有1家上市公司,其他两家处于发展期的企业也准备挂牌新三板。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天津市4家院地合作企业为样本,对院地合作视角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进行归纳分析。该路径包括中科院培育阶段、公司化雏形阶段、院地合作机遇、市场化运作等关键范畴。主要结论如下:
(1)从微观实践角度,系统分析了院地合作视角下科技成果转化路径,补充了院地合作领域的研究范畴。院地合作项目脱胎于中科院,当达到产业化成熟条件时与地方政府合作,成立院地合作企业,开始科技创业过程,享受地方政府的部分支持政策和资金补贴。
(2)在进行院地合作之前,项目自身需先具备产业化成熟条件。技术到产业化包括两个阶段:首先是中科院培育阶段,依次需完成基础技术研究、原型产品研究与市场应用研究;其次是公司化雏形阶段,即当上一阶段完成后,产业化进程已经不适合在中科院内部完成,出现了中科院性质与市场对接的矛盾,需要成立公司尽快与市场对接,但同时,这也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最危险的资金“断层期”。
(3)院地合作机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渡过危险期,但项目必须具备良好的基础并且符合地方政府的产业规划才能获得这样的机会。同时,地方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及执行力度、产业环境也会对院地合作项目发展产生影响。
(4)院地合作企业本质上也是科技创业企业,因此也存在创业过程需求,主要包括资金需求、技术需求、人才需求、管理需求和市场需求等。与普通科技创业企业相比,院地合作企业享受更多的政府补贴;可以与中科院继续保持研发合作关系,由中科院完成前期研究,互利共赢;部分院地合作企业的市场对象是政府和军方,订单较为稳定。
5.2 展望
(1)本研究的案例都是来自于天津市,但各地执行的院地合作政策都有所差别,因此在推广性上还存在局限,未来应当研究更广范围的院地合作案例,从而使研究结论更具普适性。
(2)本研究只是从理论上探索了院地合作视角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但是对于院地合作政策的制定及执行力度等涉及并不深入,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制度环境对院地合作过程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