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英语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回顾与展望
2020-05-08叶春莉张鑫婕
叶春莉 张鑫婕
摘要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08-2018年我国14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刊载的英语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文献进行了检索与统计,结果显示:(1)近十年来国内对英语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的研究呈波动式发展趋势;(2)研究中实证研究的数量已略超过非实证研究;(3)实证研究涉及了8类英语测试,非实证研究涉及了反拨效应理论探究与模型建构、著作引介与研究概述以及经验性探讨。通过对上述结果分析发现,国内对于测试反拨效应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研究主体过于局限;研究涉考类型不均,且重复研究较多;存在同样热门的英语测试(如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无人问津的现象;另外,实证研究中大多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方法较为单一。结合研究回顾,对未来反拨效应的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 反拨效应研究;英语语言测试;研究内容;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0)02-0069-06
0引言
教育界把測试对教和学的影响称为反拨效应(washback或backwash),也可称反拨作用或后效作用。语言测试反拨效应是指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与语言学习的影响。早在1989年,国际教育测量专家Messick就指出反拨效应是考试构念效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反拨效应的重要性。近年来,反拨效应的研究不断深入,了解国内反拨效应研究现状、已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等,有助于促进反拨效应的深入研究,更好地发挥测试的积极作用。笔者拟对2008~2018年国内14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中反拨效应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重点介绍此领域的最新进展和主要发现,旨在探究当前反拨效应研究的主要不足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1文献检索范围
本文统一采用“反拨效应”一词。为了确保文献检索更加全面,笔者分别以“反拨”(包括“反拨效应”和“反拨作用”)和“后效作用”为“主题”和“关键词”对CNKI上2008-2018年发表的反拨效应文献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尽管在此期间反拨效应论文数量达146篇,但除去与英语语言测试无关篇数,只余下84篇,且其中多数是重复研究,缺乏具创新力和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因此,笔者将文献范围锁定在国内14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其中13种取自北大2017版外语类核心期刊来源目录,另考虑到2011年建刊的《外语测试与教学》与语言测试息息相关,也将此期刊含括在内。后采用内容分析法对14种期刊每篇论文的题目、摘要进行分析,并对部分主题不明确的论文进行略读,最终筛选出47篇文献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样本。
2我国英语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的概况及趋势
表1和图1分别为2008-2018年关于英语语言测试反拨研究的文献统计和研究趋势。据张建珍对国内9种外语类期刊的统计,2001-2010年间有关测试反拨效应的研究只有17篇。从表1来看,近10年,刊登在14种外语类核心期刊的反拨效应研究文献共47篇,数量较先前有了大幅增长,但总体上国内反拨效应研究仍比较欠缺:各专业期刊年平均刊载约0.34篇,只有极少数外语专业期刊10年内的刊载量超过5篇,且14种期刊均有过文献空白的年份。《外语教学》和《外语教学与研究》近10年来未刊登过与反拨效应有关的论文;《外国语》《外语与外语教学》《中国外语》和《外语研究》都只刊登过1篇相关研究论文。刊载反拨效应研究较多的期刊有《外语测试与教学》《外语界》《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国语文》。值得一提的是,《外语测试与教学》作为以外语测试研究为主的刊物,创刊8年来刊登了20篇英语语言测试反拨效应论文,为反拨效应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论文发表趋势(图1)不难发现,文献的发文量呈波动式发展,时多时少,2014年的相关研究最多,共发表了8篇,而2008年和2017年最少,只刊登了1篇,研究数目并没有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由此可见,我国英语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3反拨效应研究现状
高一虹将研究方法分为两大类:材料性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材料性研究又称“实证研究”“经验研究”,以系统、有计划的材料采集和分析为特点,包括“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非材料性研究,亦称非实证研究,指不以系统采集的材料为基础的研究,包括个人感想、操作描述及理论反思等。根据上述对研究方法的分类,笔者将47篇文献进行分类,结果如表2和图2所示。
由表2可知,在47篇反拨效应的文献中,实证研究25篇,占总数的53.2%,非实证研究22篇,占总数的46.8%,非实证研究比重略低于实证研究。曾有学者对早年的反拨效应文献进行综述,发现实证性研究与非实证性研究文献篇数相差不大,但以非实证性研究为主。但从图2可知,如今英语测试中反拨效应的研究正在向实证化、定量化发展,实证研究数量已超过非实证研究。由此可见,近10年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一发展趋势也符合语言测试界对实证研究重要性的强调与关注。
本文将从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两个层面分析国内英语测试反拨效应的现状。
3.1实证研究
对实证研究的分析包括考试类型、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数据收集方法4个方向。
1)考试类型。2008-2018年反拨效应实证研究涉及的考试类型包括水平测试以及分级测试,具体分布如表3所示。在考试类型上,近10年国内英语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集中在大规模考试上,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如辜向东,肖巍2013;石小娟2016),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如徐倩2012;颜静兰2012),高考英语考试(如张放2014;陈艳君,蔡金亭,胡利平2018)为主,此3类考试占比超过60%。针对这三类考试的研究多着眼于四、六级网考、四、六级改革、TEM对教师和学生的反拨作用、高考听说测试以及高考改革等。
2)研究对象。2008-2018年反拨效应实证研究涉及群体类型如表4。在研究对象上,国内反拨效应研究涉及单一群体共19篇,占比最大,约占实证研究的76%,其中以教師为单一研究对象的共7篇,以学生为单一对象的共12篇。涉及两个群体的有“教师+学生”“学生+考官”“试卷设计者+教师”“外语专家+学科负责人”4种类型,其中以“教师+学生”类型为主,占实证研究总数的8%。研究涉及3个及以上群体的较少,近10年仅1篇,为颜静兰与杨慧敏(2011)关于英语专业四、八级测试对英语教学的互动与反拨作用的研究,其研究对象为教师、外语专家和试题设计者。
3)研究内容。测试反拨效应指的是测试对教和学的影响,因此反拨效应实证研究内容应包含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具体数据见表5。
数据表明,国内反拨效应研究已从多关注教师及教学(邹申,董曼霞2014)过渡到同时关注教与学,且将学生学习放置到更高的地位,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关注。在教学方面,研究者多关注测试对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影响(如辜向东,杨志强,刘晓华2013);在学习方面,研究多集中在测试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和考试策略等方面的反拨(如辜向东,肖巍2013)。由此发现,教育不再仅仅关注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发展和策略使用。
4)数据收集方法。在数据收集方法上,研究者们大多采取调查问卷、访谈、课堂观察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来进行数据收集。采用问卷+访谈收集数据的最多,共10篇,在实证研究中占比40%;采用单一研究方法的较少,如问卷调查、访谈,各占16%和4%:采用“问卷+访谈”和“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共17篇,占比68%,可以看出在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中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颇为主流。具体方法类型数据见表6。
3.2非实证研究
通过文献分析法,笔者发现我国英语语言测试反拨效应非实证研究主要分为以下3类:反拨效应理论探究与模型建构、著作引介与研究概述以及经验性探讨,分类情况见表7。
1)反拨效应理论探究与模型建构。自国内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兴起后,学者们多以国外反拨效应理论模型为基础进行研究,而较少提出具有创新性、广泛适用的反拨效应模式。近10年文献检索14种核心期刊仅发现1篇,占反拨效应研究文献总数的2.1%。肖巍、辜向东、倪传斌发现Xie的结构方程建模仅基于单一模型进行共时分析,他们根据Hughes的PPP模型,将问卷分为学生对CET的认识、教材学习、应试备考和学习产出4个方面共11个因素,探讨了这11个单因素的历时变化,并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建模,综合分析了CET反拨效应机制及其历时变化。
2)著作引介与研究概述。2008-2018年,有关反拨效应的著作引介和研究概述共9篇,其中著作引介3篇,如吕生禄、韩宝成评《语言评价与测试探索:行动中的语言》一书时提到该书“主要讨论语言测评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操作。从语言测评的地位、目的、原则、多元测评方式以及发展现状等方面,全面阐述语言测评的基本原理,讨论将这些原理用于测评实践的方法,并提出语言测评质量控制的PRICE原则、测评循环系统、反拨效应因果模式和语言测评六阶段发展体系,为教师和测评工作者开展测评活动提供操作指南”。国内一些研究者还从不同的视角对反拨效应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进行概述,共6篇。其中亓鲁霞、刘晓华、辜向东从语言测试中实证研究角度进行文献综述;邹申、董曼霞认为张建珍对国内反拨效应研究现状研究文献检索范围相对窄小,分析维度也较为单一,在此基础上,他们从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两大方面人手,对20年间的55篇文献进行了分析。另外,亓鲁霞还将重点聚焦于Green的反拨效应模型和Xie的研究方法,讨论了反拨效应研究在理论探索和研究方法上的新进展。
3)经验性探讨。非实证研究中大部分为研究者的经验性探讨,共12篇,占非实证研究文献数的54.5%,占论文总数的25.5%。经验性探讨多针对语言测试设计,如丁黎明强调了主、客观测试对英语专业教学反拨效应,通过分析主、客观测试严重失衡的现状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反拨效应,提出应弱化测试及分数的作用,先保证效度,再提高信度,以及设计客观试题时要注意的三原则,鼓励并加强主观测试。亓鲁霞以考试风险为切入点,在Madaus定义的基础上拓展和细化风险概念,认为风险不仅有高低之分,高风险中也有等级之分,风险过高或过低的考试均难以实现期望反拨效应。因此,她认为决策人和考试设计者应该考虑如何调整才能使考试的风险等级适度。还有部分学者主张利用测试的权威性改善教学,如秦秀白通过阐述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的权威性以及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提出应充分利用四、八级考试的反拨效应抑制教学质量滑坡的主张。
4目前反拨效应研究的不足
4.1研究发展呈波动式
从近10年文献发表趋势图(图1)可看出近10年相关文献数量呈波动式发展,2011~2016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多,年均6篇;2017~2018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少,每年1-2篇,研究趋势上并未随着时间推移而上升。由此可见,我国英语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的研究呈波动式发展趋势,文献数量起伏不定,分布不均。
4.2研究涉及的考试类型不平衡且缺乏创新
在对文献内容分析发现,反拨效应研究主要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专业四、八级和高考英语,在近十年的研究中3类占比近60%;其他英语测试,如教师资格证英语考试、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各1篇,相当热门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英语测试同样无人问津,近10年来未有学者对其反拨效应进行探究。此外,尚未有研究从其他学科视角研究反拨效应现象,研究涉及的领域较为局限,缺乏创新。
4.3研究对象范围过窄
近些年,研究主要集中在反拨效应对教与学总体的影响上,细化到测试对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身心发展的研究较少,如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有学者提出如果学生的英语学习环境或学习动机发生变化,教材和测试的内容亦应随之改变。另一方面,文献多以教师、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涉及对象范围过窄,未将其他群体纳入研究(如学生家长),不利于多维度了解反拨效应。
4.4数据收集方法上存在不足
47篇文献中,实证研究占25篇,虽然较10年前有了极大的发展,但25篇实证研究中,学者们多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反拨效应进行探究,研究方法多次重复,不够新颖。另外极个别学者(辜向东、张正川、刘晓华2014;詹颖2013)采用了学生日志的形式。因为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类的间接数据收集方法难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信度,所以数据收集方法还需更加多元化与科学化。此外,大多数研究没有对研究工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验证,或是验证了但并未在文中提及验证结果,从而显得调查可信度不高。
5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10年来,国内反拨效应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未来反拨效应的研究将会呈现如下趋势。
第一,研究主体将不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还要扩展到家长等与教育相关的角色上去。考虑到当代家长的平均文化水平较过去有了提高,毫无疑问他们会更注重孩子的教育,在教育中担任更重要的角色,因此家长对英语测试的看法及认识对测试的反拨效应影响将会扩大。
第二,研究的考试类型及内容涉及的范围将越来越广。从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专业四、八级,高考英语,过渡到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全国教师资格等级考试、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随着跨学科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发展,不仅会在本学科内研究发展,势必会辐射到诸如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其他学科领域。
第三,研究方法和手段将更具多样性和科学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测试软件的研发将得到进一步加强,新开发的技术软件将会运用于反拨效应研究之中,同时,研究水平的提升也能促进反拨效应研究向纵深发展。
责任编辑 马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