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生涯建构现状与对策分析

2020-05-08张慧婧王羽

教学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涯教育职业规划大学生

张慧婧 王羽

摘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各行各业人士共同参与。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年轻力量,未来将以不同职业角色对社会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这就要求他们必须适应外部职业环境,进行职业生涯建构。运用生涯建构理论,首先通过国内外比较分析,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和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进行探讨,从而揭示影响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诸多因素;其次,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人的层面,针对大学生如何实现职业生涯建构提出可行性对策及建议,以期为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改进提供新思路、为大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启发新思考。

关键词 大学生;生涯建构;生涯教育;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0)02-0006-07

十八大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党和国家全面深入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大力培育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素质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他们的未来与祖国的繁荣富强息息相关。职业生涯作为人生职业活动的经历过程与职业目标的实现过程,对于大学生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始终同“个人梦”“中国梦”紧密相连。大学生正处在生涯建构初期,亟需准确、恰当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前明确职业定位。

随着高等院校不断扩招,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导致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率持续走低。但与此同时,不少企业总是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社会上出现了“就业难”和“招聘难”并存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多数大学生未能及时做好与个人能力和企业需求相符合的职业生涯规划。目前,关于生涯建构的研究在我国尚属新兴领域,国家、社会及各大高校对生涯教育的普及和实施仍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兼顾自身硬能力和软能力的综合提升,顺利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是迫切需要每一个有志青年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针对我国大学生生涯建构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大学生生涯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生涯建构理论创始人萨维科斯认为,生涯建构探讨的是个体如何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意义的职业准备和工作经历来构建自我职业生涯。生涯建构的价值在于帮助大学生确立清晰的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更好地认识未来职业发展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培养职场思维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提早为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做好充分准备。本文以天津市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生为例进行间卷调查,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最终回收527份有效问卷(男生219份、女生208份)。并运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同时结合访谈和文献调研,主要从5个方面阐述我国大学生生涯建构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

1.1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足,生涯建构意识淡薄

首先,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足。自我认知是生涯建构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胜任能力、优劣势等,才能结合个人专业知识和技能特长,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方向性选择。笔者调查发现以下问题:(1)我国大学生对于自身优缺点的认知不充分。问卷数据显示,仅有21%的大学生用心思考过职业兴趣,明确了心仪的职业方向;仅有17%的大学生了解自身职业发展的优势与阻碍因素,而绝大多数大学生缺乏对生涯规划的客观认识。(2)自我评价有偏差,高估或低估个人能力。一方面,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盲目自信或职业期待偏高,自我感觉良好,认为生涯建构过于简单,因而没有形成对生涯建构的正确认知。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职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认识不够。不少大学生“没有了解过求职中的困境”“不相信大学生就业难”,因此有着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心态,缺少危机意识,低估就业难度,进而忽视职业规划,缺乏积极主动的生涯探索。

其次,大学生的生涯建构意识淡薄。一方面,大学生的生涯决策有强烈的依赖性。许多大学生习惯于遵循父母和亲友的建议选择职业,很少自主决策职业生涯;或倾向于“找关系”“走后门”来解决职业问题,而非凭借个体后致性因素,通过努力建构职业生涯。另一方面,大学生忽视生涯建构理论,职业规划过于草率盲从,缺少科学性。在调查中,一些学生表示,同辈群体的职业选择、网络与媒体的报道,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多数学生认为,几乎没有考虑到理论知识对生涯建构的帮助,反而更多受到从众心理影响来规划职业发展道路。

1.2大学生生涯适应能力较弱

生涯适应力是生涯建构的核心,指个体在应对各种工作任务及角色转变中进行自我调整的准备状态或社会心理资源,体现了个体在生涯发展过程中面对外部挑战所具备的重要能力。生涯适应力是社会适应力的一种,指大学生适应职场环境的能力。在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市场化使得环境对人的要求更高、考验更多。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生涯适应力对大学生由学校向职场的角色转变发挥积极调节作用。一方面,生涯适应力对大学生角色转变起着催化作用。在生涯建构过程中,由于角色从学生转变为职场人士,环境由大学校园转变为企业市场,所处的文化环境、思维方式、交往模式也将发生巨大变化,而面对这些变化最有效的调节方法就是适应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生涯适应力有助于大学生快速融入职场文化。职场文化不同于校园文化,在学校里,大学生习惯于以差序格局为特征的学生团体,但在企业里,个体之间具有明确的界限,更多的表现出团体格局。从校园文化跨越到职场文化,需要他们不断运用社会适应能力,顺利完成职业角色建构和面向未来职场的文化调适。

然而,根据笔者调查,许多大学生生涯适应力较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缺少角色转变的自觉意识。大学生普遍表示,没有完全意识到个人思维方式和做事风格需要因未来身份变化而改变,部分学生在生涯建构时往往“等”和“靠”,缺乏积极主动性,不能顺利实现由学校到社会的意识转变。(2)与生涯规划相关的社会支持状况不理想。获得社会支持是提高社会适应力的重要因素。社会支持包括同辈群体的支持、学校支持、家庭支持及其他社会关系支持。调查发现,大学生在生涯建构时,家庭支持占主要因素,同辈群体及其他社会关系的支持则明显不足。大学生与同学交流职业生涯的情况并不普遍。此外,大多数学生不曾主动联系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人士,未向他们寻求过支持,因而社会资本积累不足。(3)缺乏实习经历,对职业文化与环境陌生。在调查中,仅有1/3的大学生有过长时间实习经历,在实习过程中系统地了解过工作环境。对未来职场氛围的了解程度直接影響着大学生初入职场的适应情况,进而在生涯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对未来职场文化的陌生会降低其职业归属感,极不利于生涯建构的顺利实现。

2.1美国职业生涯教育的优势

美国是最早在学校中引入职业生涯教育的国家,将生涯教育视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美国高校生涯教育体系完整,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例如,纽约州立大学在学生入校时就开展职业生涯的基础教育,所有学生接受职业评估,为一对一的职业辅导做准备;接着引导学生参加实习、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招聘氛围;最后一年则指导学生写简历、求职信,传授面试技巧,引领毕业生提早进入工作状态。在大学四年里,学生都伴有学校提供的生涯辅导服务,有些高校甚至将生涯辅导对象扩大到已经毕业的学生群体。

其次,美国高校拥有发达的网络职业生涯咨询系统,各个高校通过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求职资料。大学生将自己的情况上传至网络系统后,就可以获得职业辅导中心人员提供的个性化指导;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获取招聘、实习等相关信息资源。此外,生涯辅导网络系统还将毕业校友与在校生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可以按需向校友求助,获得求职经验;毕业生也会被邀请回到母校,讲述自己求职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传授经验。网络系统将在校生与校友便捷、高效地联结起来,有利于大学生积累属于自己的职场社会资源。研究发现,正是这种“弱关系”,往往带来“强效应”,即有价值的工作资源。例如一些企业的“推荐信制度”,使大学生通过个人社会关系的积累,被推荐至更广阔的平台。

2.2德国实现生涯建构的经验

德国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引导主要有两种:一是高校专门成立职业生涯服务机构,为所有在校生提供职业生涯辅导服务。这些生涯服务部门成为大学生向社会过渡的桥梁,为学生提供简历指导、职业就业辅导、就业招聘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自我生涯建构。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对高校职业生涯辅导人员的从业资质要求非常严格,需要具备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学历背景,需要接受规范的生涯辅导学习与培训,还要求必须具有5年左右的实际工作经验,确保大学生接受专业的职业生涯辅导。

二是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生涯辅导,完善职业生涯服务系统。参与生涯建构服务的除高校外,还有政府、企业、私人职业生涯咨询所。政府负责生涯辅导整体的统筹协调工作,在各个地区设立协调组。企业供应大学生实习场所,相应还会提供实习培训,并选派企业里有经验的专家指导大学生实习实务工作,以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同时,企业重视大学生的生涯建构,将大学生的人生规划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另外,私人职业生涯咨询所为大学生提供职业测评服务,力求帮助大学生找到与自身相匹配的职位,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职业决策。因此,在德国,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丰富多样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为生涯建构提供支持。

2.3日本职业生涯教育的特点

日本高校提倡大学生追求职业生涯的不断发展,注重生涯适应力的培养。日本高校鼓励大学生时刻做好职业变换的准备,不断提高知识储备,用提升自我的方式来适应职场中的风险与变换。

首先,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人的一生。从小学阶段职业观的培养、初中引导学生适应集体生活,到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与自主选择、大学时期培养专业的全能型人才,都实行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在此期间,日本职业生涯教育高度重视人独特的创造性与个性,旨在赋予学生工作技能的同时,使其不断了解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从而主动选择建构生涯发展道路。例如,在幼儿至成人所经历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将知识的教授与未来工作和生存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其次,“产学官”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实习由企业、高校、政府共同合作承担,学生既可以通过学院联系相关企业与政府部门,也可以自己投递简历,应聘各个公司的实习职位。鼓励学生通过实习了解职业角色、熟悉文化、锻炼交际能力。例如,日本女子大学邀请女企业家开展“女性生存与就业”专题讲座,向学生传授生涯建构、就业等相关信息。

最后,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是由政府牵头、自上而下推行的。职业生涯教育是日本政府的一项基本教育理念,政府部门协调和指导,为职业生涯教育提供资金支持,社会部门和民间企业积极响应,派出经验丰富的员工到高校开设讲座与培训。政府统筹社会多方共同配合,高校与就业部门积极合作,成为日本生涯教育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3新时代大学生实现生涯建构的对策建议

生涯建构追求的是个体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最终与职场环境相适应。短期来看,生涯建构有助于大学生提早具备生涯适应力,顺利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转变;长期来看,这种适应力也使职场人士有足够的能力抵御职场风险,保障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给。通过分析问卷资料,笔者发现大学生的生涯建构现状存在生涯建构年级差异明显、未来生涯认知不明确等问题,以下尝试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人4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助力新时代大学生实现生涯建构。

3.1国家层面: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

在经济发展中,“供给侧改革”指的是生产方(供给方)以提高生產效率、增加有效生产、增加中高端产品质量的方式,来应对市场供过于求,使得供求平衡的改革措施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当于供给侧与市场的关系:大学是社会所需人才的供应方,培养市场所需的劳动力。当今社会愈发看重大学生的适应性与灵活性,而目前高等教育体系尚未摆脱“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大学生往往缺少满足工作岗位需求的能力,因此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首先,高等院校应该找准人才培养定位。围绕企业用人需求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改进教育体系,确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综合实力,从而适应市场的动态要求,为就业市场提供更多出色的人才。其次,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简政放权,适当划清大学与政府的界限,使高校产生独立于政府的无限创造力。例如德国成立高校管理委员会,减少政府的涉足,以此体现政府简政放权的思路。最后,优化高等教育投入要素资源配置,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按需调整专业分布与结构。例如美国政府鼓励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通过财政手段支持高等教育改革。

3.2社会层面:合力培育集体社会资本

集体社会资本存在于社区或者社会其他部门中。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集体社会资本对就业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一方面,开展社区志愿活动,汇集集体智力。集体社会资本强调的是互利共赢的模式,参加一定的社区实践,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资本的积累。因此,个体需要走出自我,寻求网络与共同体,愿意牺牲一些时间来从事社区活动或志愿者工作,在维持经济个体生活之余,与成员共同完成社区建设。第一,要建立切实有效的保障和激励制度,让广大学生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时有保障、有依靠。在志愿服务有一定成效后,要积极奖励相关学生;第二,健全学生志愿服务的培训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三,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大力推进志愿活动。可以参考西方的评价体系,将志愿服务纳入大学学分之中,或是通过志愿督导来评价志愿效果。

另一方面,发展社会组织,吸纳优秀人才。非营利社会组织不失为大学生就业的较好渠道。我国非营利组织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吸引优秀大学毕业人才:第一,社会应加强舆论宣传,培养公益意识。公共意识与志愿服务精神是自愿参与非盈利社会组织的前提。第二,大力表彰为公益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宣传公益行为、倡导与公益有关的文化、弘扬公益精神,并将公益意识融入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

3.3学校层面:重视生涯规划教育

吉登斯认为,目前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可能性与不确定性相随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学校教育应为确保学生能面对风险而采取积极措施,即教育学生不仅需要知识储备与技能准备,更需要积极有效的应对态度。因此,高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发展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完成生涯建构。

一方面,高校要通过明确生涯辅导目标,引导大学生增强未来竞争力。第一,应当结合自身定位,借鉴国外“自由教育”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各门类的知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为专业与素质并重的现代化人才。例如美国高等院校协会提出复兴“自由教育”“通识教育”,并将自由教育确定为大学学习的长期目标。第二,高校也要根据办学类别与层次,从高等教育中承担的责任出发,思考人才培养目标网。比如研究型大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大量学术研究人才,所以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可以以理论发展为主。应用型大学是为了培养面向市场与服务的应用专门人才,可以借鉴高职高专的办学优点,根据专业需求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实施“校企结合”“产学结合”,致力于探索社会现实问题和生产实践问题。

另一方面,高校要贯彻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提升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国外高校非常注重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培养,其生涯教育主要呈现以下特征:生涯服务机构与政府和民间组织无缝对接、网络化分布;生涯教育人员高素质化、教育与服务形式多样化等。结合问卷分析,笔者认为可尝试如下教育措施:通过隐性课程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愈发关注;在生涯教育课程的实施上,由于不同年级的生涯适应力与生涯阻碍现状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学生生涯建构情况较差),因此建议在大二的课程中增加生涯适应力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4个人层面:积极拓展人格资本

英国社会科学家菲利普,布朗在对现代劳动力市场的大量研究后,提出就业市场中的新概念——人格资本。人格资本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自我”“软流通货币”“硬流通货币”。笔者认为,人格资本的概念对大学生生涯建构的启示主要如下:第一,明確生涯发展目标,积极建构职业角色。大学生需要尽早确定职业目标,在大学期间为以后的职业角色而努力,进而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建构。第二,加强个人技能学习,提高核心竞争力。“硬流通货币”在人格资本中,既包含学历与工作经验,也涵盖个体与众不同的特长与竞争力。大学生应形成自己的专属特长,打造“个人专长包”,如思维、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具有非重复性,具备独特技能的大学生往往拥有不可替代性。第三,加强角色融入能力,提高生涯适应力。对于大学生而言,在由学生角色向社会人士转变的过程中,人际交往、谈吐举止、衣着打扮都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使自己进入职业角色。其中,利用个体社会网络获得人际交往经验,是增强生涯适应力、顺利建构职业生涯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 刘冰

猜你喜欢

生涯教育职业规划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大学职业规划教育的价值、问题及对策
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强机制 重课堂 多践行
且行且思考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生涯中的选择
论用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