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学习方式的利与弊
2020-05-08李亭松张洪泰吕林海
李亭松 张洪泰 吕林海
摘要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和信息化的发展,对大学生使用网络和智能终端,利用课后零碎时间汲取系统化学习之外知识的这种碎片化学习方式进行了研究。发现碎片化学习存在整体学习效果差、网络资源检索困难、与他人互动频率较低、个人主观执行力较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学习者的观念层面,要重新理解何为碎片化学习;在方法层面,要让碎片化学习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文化层面,要让碎片化学习成为一种新时代的学习文化。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碎片化学习;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0)02-0001-05
0引言
学习方式作为一种人类知识的生产模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古代印刷术的发明带人们进入纸笔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进入信息时代。如今,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途径、信息存储的载体不断发生改变,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学习已不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和束缚,学习者可以利用自己的课余和零碎时间访问互联网,通过多种媒体和移动设备终端对学科知识进行碎片化学习,以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增强专业知识水平并提高相应技能。
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较2018年底增长2984万,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较2018年底提升0.5个百分点。同时,现在大学生手机拥有率几乎达到100%,所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碎片化学习的机会大大提高,碎片化学习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一种普遍的学习现象。
碎片化学习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高等教育深入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学生需求的产物,种种要求使得碎片化学习成为当前不可回避的现象,对于此现象的分析与理解将对人们思考如何给予适切的教育意义重大。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笔者通过调查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现状及现阶段碎片化学习方式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新时代大学生碎片化学习方式的对策与建议。
1碎片化学习概念的界定
至今学术界对“碎片化学习”并无统一的概念界定,大部分研究是基于信息化背景,围绕着时间碎片化与内容碎片化进行概念上的界定。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托马斯·波克维茨(Thomas S.Popkewitz)教授形象地将“碎片化”比作玻璃破碎后,人们发现所看到的整体不再是之前的样子,这是一种迫使人们突破传统寻找新的可能性的一种思维方式。碎片化学习也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进行区分。王竹立认为广义的碎片化学习指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碎片化资源、碎片化媒体进行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而狭义的碎片化学习则局限在上述定义中的非正式学习范畴。张克永将碎片化学习定义为一种现代化的新型学习方式,社交生活中的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媒介以碎片化的方式学习知识,从而增加知识,提高技能。随着时间和空间的碎片化,学习者将更容易形成思维的碎片化,Peng Wenxiu认为这种思维碎片会产生一种分布式的学习行为。
碎片化学习不仅突破了时空限制,更促进了学习模式的多元化,体现了学习的个性化。王承博等人认为,碎片化学习是对传统教育的重要补充与发展,它已是“互联网+”时代人们构建“新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方式。陈佳佳等人则提出,碎片化学习灵活多样,学习内容的目标性和学习时间的敏感性使这种学习方式最终呈现出“随时随地性”的特点。
这些学者从时间、空间和学习方式的灵活程度等不同维度对碎片化学习进行了定义。根据前人研究的内容与本文的研究目的,笔者认为,碎片化学习是指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习者借助网络和智能终端将某一系统知识分成若干部分,利用课后零碎时间汲取并达到扩展自身知识、补充系统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一种能够满足学习者個性化学习以及终身学习需求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具有灵活性、聚焦度与个性化程度高等特点。由于每个学习者的碎片化学习方法与内容有所不同,碎片化的信息难免会形成“信息孤岛”,无效的信息将会降低学习效率,因此如何将碎片进行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2研究设计
笔者在参考其他对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研究的基础之上,改进并设计了《大学生碎片化学习方式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情况的调查;第二部分是大学生碎片化学习方式的调查。问卷题项有填空题与选择题,选择题分为单选题与多选题,问卷根据调查目的设置维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信度检验中,问卷整体的信度系数为0.948,信度较好,符合研究的标准。
基于研究目的,选取大学一至四年级的文科和理工科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方便抽样的方式,选取样本。通过前期发放的25份试测问卷发现,在调查“是否在课后通过手机、平板和电脑等移动终端和网络进行学习”这一问题时,被调查对象都选择了“是”。在正式问卷中,李克特五级量表改为六级量表,同时为了增加问卷的有效性,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解释了碎片化学习的含义。
共发放164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48份,有效率为90.24%。有效样本中有男生53人,占总体的35.81%;女生95人,占总体的64.19%。文科专业有106人,占总体的71.62%;理工科专业有42人,占总体的28.38%。虽然文理科样本数量稍有差异,但在调查“是否在课后通过手机、平板和电脑等移动终端和网络进行学习”这一问题时,90.24%的被调查对象都选择了“是”,这说明碎片化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3碎片化学习现状分析
在调查大学生碎片化学习所使用的工具时,手机、电脑和平板电脑,分别占到95.95%、52.70%和31.76%。在选择“碎片化学习自由度高,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学习”的被调查者中,有近80%的人选择使用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进行碎片化学习。同样,在选择“碎片化学习能够促进日常学习效果”的被调查者中,也有超过60%的人选择上述3种碎片化学习工具。但是认为“碎片化学习效果不是很好,受环境影响很大”或者“碎片化学习的知识很零散,不容易形成整体理解”的被调查者中,选择使用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作为学习工具的比例仅为30%左右(见图1)。
调查显示,每天在碎片化学习中所使用的时间为30~60分钟的学生人数最多,达到47.30%,其次是0~30分钟,占总体的34.46%。12.84%的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时间在60~90分钟内,2.03%的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时间为90~120分钟,3.38%的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时间超过120分钟。
选择学习时间为30~60分钟的被调查者在选择学习工具时,100%都选择了手机,同时61.11%选择了电脑;学习时间为60~90分钟的被调查者中,89.47%的学生选择了手机,57.89%选择电脑,42.11%选择平板电脑学习。当碎片化学习时间超过2小时,使用手机的学生占60%,用电脑的学生也占60%。这说明学习工具的选择与碎片化学习的时间有密切的联系,短时间学习主要选择手机作为便携式学习工具,较长时间的学习则主要选择电脑作为学习工具(见图2)。
在大学生对碎片化学习态度的分析中,74.32%的学生认为碎片化学习在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41.89%的学生认为碎片化学习在未来可能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认为碎片化学习只是一种辅助性学习方式,只能对系统化学习进行适当的补充的占78.38%。另外还有学生认为碎片化学习只是一种消磨时间的方式,并不能成为一种主流的学习方式,这些对碎片化学习持消极态度的学生只占比5.41%,说明现代大学生普遍还是对碎片化学习方式持积极态度(见图3)。
4碎片化学习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学者认为碎片化学习在未来会有一个较大程度的发展,但碎片化学习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碎片化学习在强度、深度、广度等方面都不如正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问题。
4.1学习整体效果较差
在调查的148名学生中,79.73%的学生认为碎片化学习自由度高,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学习。但同时29.05%的学生认为通过碎片化学习,学习收获不大,效果不好,而且碎片化学习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大;43.24%的学生认为通过碎片化学习,获得的知识不易形成整体理解,较为分散。碎片化学习方式的时间较灵活,内容较为容易获得,但学习时间可能较短且学习环境无法保证,知识片段之间的联系较弱,学习的知识易遗忘,学习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4.2网络资源检索困难
根据调查数据,72.97%的学生认为在碎片化学习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信息检索技巧,无法找到想要的信息;66.89%的学生认为在碎片化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学习资源平台选择不当的问题;52.0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信息筛选能力不强,同时还有22.30%的学生认为英文、专业术语表达等语言障碍影响自己对学习资料的搜集。
在选择使用手机作为碎片化学习工具的被调查者中,73.94%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一定的信息检索技巧,在选择电脑作为碎片化学习工具的被调查者中,71.79%的学生认为自己找不到学习资料主要是因为资源平台选择不当。可见,使用不同的学习工具会面临着不同的碎片化学习资源搜集问题。因为网络检索的困难导致了碎片化学习充满阻力,虽然通信设备丰富,获取知识的速度更快,知识面扩展较广,但是对自己想要的信息进行搜索则较为困难,而且在运用智能终端进行碎片化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知识不成体系。
4.3学习者与他人互动频率低
有72人(48.65%)在碎片化学习过程中很少或几乎不与他人或老师互动,甚至还有13人(8.78%)选择了被迫交流选项,这说明在碎片化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大部分学生是不去通过互动解决问题的,这难免会出现学习效率低下,不求甚解的情况。
4.4学习者执行力差
因为学习的内容是学习者自主选择的,而不是被学校或教师所规定的,所以就需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有碎片化学习目标,但执行力却不高。有113人(76.35%)认为是自己主观执行力不强,不履行制定的计划;107人(72.30%)认为在碎片化学习时被外界干扰,影响了学习效果;还有63人(42.57%)认为是自己的碎片化学习计划制定不合理。
5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的研究结论与改进策略
在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充满多种可能,碎片化学习将会成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学习方式。碎片化学习的主要载体是手机与移动终端设备,这是一种便捷的学习模式,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访问与获取信息。调查数据反映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并认可碎片化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但是在碎片化学习中依然存在种种问题,碎片化学习还有很大的潜力等待发掘。首先,碎片化学习的知识是以碎片形式呈现的,整合度并不高,分散的知识碎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习效果;其次,学习者资源检索能力不足也会影响碎片化学习的最终效果;第三,每个学习者的碎片化学习方式也是不同的,个体认知水平影响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内化程度。同时,学习者的规划能力、执行能力等因素都会影响碎片化学习的最终效果(见图4)。
如今,碎片化学习更多地被当作浅层学习的代名词,被认为是一种娱乐性、消遣性的学习方式,它并没有上升到能够给予学生启迪和启发的层次。针对碎片化学习所暴露出的问题,笔者尝试提出一些策略以改善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的现状。
5.1观念与理解:重新理解碎片化学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Maslow)曾经说:“心若改变,你的态度也会改变;态度改变,你的行为、习惯也会随之改变。”最重要的是,学生应该从心里重新理解、领悟碎片化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不能简单地认为碎片化学习就是随意地获取信息,学习者应当把它看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并转变思想认识,重新理解与认识新时代背景下碎片化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因为“认同”不代表“认识”,“知道”也不代表“理解”。
教师应该向学生传递碎片化学习的价值,这是当代学习者获取知识与增强理解的重要方式,是新时代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大学课堂之外的一种有效补充,碎片化学习可以与课堂知识相互配合,这将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大学生应在有限的碎片化时间里,最大化自己的学习效率,使碎片化学习真正有所得,对课堂知识有所补充,使碎片化学习成为辅助课堂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5.2方法与策略:使碎片化学习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碎片化学习若想成为一种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使学生学会碎片化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在碎片化学习中,学习资源的收集和筛选对学习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学习者在找到学习资源以后应当进行信息的筛选与甄别,以保证学习资料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最后需要对碎片化的资料和知识进行提炼与整合,最大程度确保知识的完整性。面对网络时代的碎片化知识,学习者不仅要学会选择所需信息,还要不断改写、融合、整合碎片化知识,使其与个体已有的知识体系对接,达到化零为整,最终将碎片化知识进行创造性重构,零存整取,从而实现知识创新。
校内学习资源也是学习者碎片化学习的有力支撑,大学生多用一些搜索引擎去检索自己想要的资源,对学校图书馆网站上的数字资源等运用较少,学生应该了解和发掘学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数据库等数据引擎,以获得高质量的学习资料。学校应该开展相关培训课程,使学生了解校内数字资源和检索技巧,学会如何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获得信息,最终提高碎片化学习能力。
5.3精神与文化:让碎片化学习成为一种学习文化
碎片化学习不应该成为漂离高等教育浪潮的一块孤岛,它应是完整的大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碎片化不能脱离于课堂之外,而是要与其形成一种紧密的有机联系。高等教育研究者应探索碎片化学习与现有课堂教学的整合方式,构建课内外学生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日常与闲暇学习的一种贯通模式。
碎片化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学习理念,最根本的是一种学习精神,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地主动学习。因此,最重要的是通过碎片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态度,从而使碎片化学习升华为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碎片化学习可以随时学、随处学、随心学,这种学习方式应该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覺意识。大学生应通过观念的认同和方法的习得来体会碎片化学习方式的便捷性和有效性,使碎片化学习真正变成一种自觉行动,最终成为大学校园中的学习文化。
责任编辑 马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