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机制比较

2020-05-07王蜀磊

文教资料 2020年6期
关键词:质量评估

王蜀磊

摘    要: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估体系由法律评估、道德评估和技术评估三部分组成。然而,在我国现有学术生态环境和特定人际关系背景下,道德评估方式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不得不引入技术评估,甚至将技术评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不符合实际的。法律评估是基,道德评估是本,技术评估是术,将法律、道德和技术三种评估机制有效地结合起来,构建起完整有序的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有效评估体系才是可行之策。

关键词: 硕士学位论文    质量评估    法律评估    道德评估    技术评估

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环节因专业特点和过程的多样性,难以对研究生的培养水平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唯有通过学位论文检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然而,在这个环节上却出现学术失范和道德危机,损害我国教育质量的国际形象。社会各方都对目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整体质量存在质疑。本文试图从质量评估机制角度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把控进行分析。

一、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估评估体系的基本架构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是通过一定的评估体系及机制做出评价的。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估体系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法律评估、道德评估和技术评估。

法律评估是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为准绳对学位论文本身的规范和质量水平进行评价和估量。法律评估的特点是规范性、强制性、严肃性和惩戒性。法律评估是学位论文评估的基础,是基本的底线原则,是保证和维持学位论文政治质量和学术质量的前提,不仅反映着我国意识形态的要求,而且体现着学术性的要求,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

道德评估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学位论文本身的规范和质量水平进行评价和估量。道德评估的特点是规范性、专业性、时代性。任何历史条件下的道德都是建立在既定法律基础之上的,因此,道德评估是以法律为准绳的,并反映社会道德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评估是法律评估的具体化,使法律评估得以实现。道德评估最大的优点是根据学术动态、学术质量、逻辑关系和实证分析科学和准确等内容做出准确的判断。需要有两个重要的先决前提条件,一是评审者的道德水准,不受不正常学术生态环境和各种关系的左右,坚持学术道德不影响自己在学术领域的地位和学术活动的开展;二是评审者的知识面和对该領域掌握和熟悉的情况。

技术评估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论文本身规范程度和质量水平进行评价和估量。技术评估的特点是标准性、统一性、量化性和无偏性。技术评估突出反映了量化标准,具有法律评估和道德评估不能替代的优势,从而反映了评估的效能,是现代科学技术对学位论文评估方式的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对学位论文的评估手段之一。

法律评估、道德评估和技术评估三者间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分别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估。因此,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起我国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估体系。

二、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评估方式在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家制定的硕士学位授予和管理制度,以及各培养单位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制定的一套制度体系,都是以条文式法律规则确定下来的。虽然法律制定者能够随时对条文进行解释,使其精准化,然而存在一定的时滞。法律条文的规定还取决于组织和个人的理解,以及实际的执行水平,致使对法律的理解产生差异,在各自的实践中存在不同。加之,实际操作者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从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执行标准不一的情形,损害法律法规制度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二)道德评估方式在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对论文完成质量都是通过道德评估进行的,并较好地反映评估水准。然而,在研究生招生扩招以后,论文质量水平不高的问题日趋严重,仅仅依靠道德手段进行论文质量评估遇到道德危机。学术生态环境是社会环境、学校、学院和导师的治学理念,以及学生目标选择倾向等因素的复合性反映,是在既有制度安排下受到特定社会关系影响的学术氛围。熟人社会是目前导致学位论文质量降低和学术失范的主要诱因,圈子文化又加剧双重学术评价标准,致使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存在差别。在学位论文评审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从论文格式规范看,硕士学位论文有学界公认的程式化要求,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必须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创新性、逻辑性和规范性。对质量不高的论文识别和判断标准,目前学位条例规定是原则性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意见分歧是问题的焦点。

其次,从操作程序执行水平看,各个学校都建立了学位论文预审制度,即在论文送审前学院都要组织指导教师对论文进行预答辩,对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修改和重新审核后方可外审。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人情因素放下的不合格论文少之又少。这是其一。其二,普遍建立了学位论文全部外审制度,如果是盲审,送到熟人和关系那里基本就是走过场,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其三,论文答辩环节,所请校外专家是能够代表和反映该研究领域水准的,把握住学术论文的质量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本校评委碍于面子的情况发生。然而,请来的专家往往是导师的老熟人,在答辩过程中常常是重重提起,轻轻放下,存在学生也不容易等倾向。就是外校评委和本校评委坚持原则,严格按标准进行,在少数服从多数投票表决原则下,这种反对声音的实际作用是有限的。同时还存在顾及毕业率和学位获取率的评估因素,违心地投赞成票。

再次,社会性学术评价机构组织,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交叉检查和评估。最大限度地克服人际关系因素的影响,由于检查和评估是处于封闭环境中运行的,送检专家的数量有限,对论文检验的最终结果有一定的或然性。实际评估效果与检验者的道德水准、责任心、专业水平和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最后,社会监督方式相对有限,往往是学界同行在文献检索研究中发现。一是阅读对象群体的相对狭窄。学术论文的阅读者是专业人士,甚至是这个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只有他们查阅文献资料时才可能发现。一是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并且对该领域研究动态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和了解的人士,这样就限制发现的时间和概率。发现者发现了论文抄袭问题,往往会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采取绝不姑息地揭发态度,揭发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观点的正确与否和论文抄袭两个方面。对论文本身的创新性一般难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与判断。一是保持沉默的态度。或是抱有大家都是研究领域的同行,何必将对方置于死地的理念。或是抱着不需要与他人计较的心态,只有不涉及自己的根本利益。或是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甄别,甚至没有必要在这个方面浪费宝贵的时间。

(三)技术评估方式在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8年以来,学术不端检测系统陆续成为各个高校研究生、本科生培养机构,以及编辑出版业对论文质量评审的手段。自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实施以来,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评估方式的作用进行评论。于海认为由于检测系统自身存在局限性,导致比对结果不够准确[1]。张扬认为,由于目前几个平台间数据互联互通没有做到,致使一些论文无法被及时检测从而造成后续学术评价的错误[2]。陈燕、丁岚则从作者人格权、关注著作权的公共领域角度进行考察。细分期刊专业特色、及时修正系统漏洞等提出若干改进建议[3]。针对单纯看重复率问题,张福颖等认为应该合理界定文字重复率,从而公平公正处理违规稿件[4]。张宁对各自比对范围、系统检测等功能进行分析与比较,归纳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实际职称评审工作中出现的不足[5]。狄艳红、马鑫对编辑部近两千篇来稿进行筛查,提出针对不同情况探讨稿件处理方式及结果[6]。孙咏梅从科技期刊本身出发提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措施[7]。李丹建议编辑人员不要完全依赖学术不端检测系统,需要在不同时段对文章进行多次查询,通过理性使用,使该系统成为防止和打击学术不端的一种辅助手段[8]。虽然学者都指出了技术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但都没有完全否定技术评估存在的必要性和检测的价值。

为什么技术评估方式能够在我国受到各个学校的热宠,成为学位论文评价的环节之一?与我国特有的学术生态环境和人际关系背景是分不开的。道德评估方式遇到难以克服的瓶颈,不得不求助于技术评估方式,技术评估最大的优点是不受学术生态环境和所谓的人际关系的微妙左右或影响,不受评论者个人情绪波动因素的影响。没有情面关系的因素,因而有其客观性、稳定性和一致性。缺点是呆板性,受专业要求限制,检测系统的研制还难以反映专业质量评估的要求,应变能力受到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

目前我国的学位论文技术评估还处在初级阶段,着重对论文与前人科研成果的重复率进行检测。对论文本身的体系结构、逻辑关系、语言表达、理论深度等研究质量和规范程度都不是技术手段能够识别或鉴别了的。甚至在查重过程中将正常的、符合学术规范的专业名词术语都视为重复部分,甚至出现作者连专业术语都不能使用,致使作者应对措施层出不穷,将论文查重检测放在第一位是本末倒置的,不仅违背论文本身的学术性、创新性,甚至作者违背学术道德应对查重的“抄袭率”。

三、完善学位论文评估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首先,制度安排的现实表现成为行为操守准则。一是尽可能地增大法律的可操作性,在必要时可建立研究生学位论文典型案例制度,供执行者参考。二是严格法律体系下形成的对学术的敬畏机制,对学术失信或失范实行“零容忍”,增大失信者的失信成本,必然在“高压线”的畏惧下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三是建立和完善社会第三方学位论文评价机构组织,将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交叉检查和评估的封闭环境改变为开放环境,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和社会成员的知情权。与此同时,强化社会组织和社会舆论的监督机制,鼓励学界和社会各界提供线索的发现机制,建立全社会的完备制度体系。

其次,在道德评估上,一方面是加强行为主体的道德意识。加强硕士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从业的敬畏精神教育,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遵从基本的学业操守。实行终身学术质量追索机制,何时发现问题何时处理,并根据其情况收回学历和学位证书,不仅如此,还要追索以该学历和学位所谋求的职位和一切荣誉的责任。加强导师的职业道德和学术能力的建设,全方位承担起导师的职业操守,构建必要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对学生要求严格了,培养质量提高了,就是自己学术地位和声誉的集中体现和反映,否则将终身因学术失范而影响学术前程和从业资格,导师就可能成为“高危”职业。加强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责任心,将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质量密切挂钩。如果学校降低了对研究生培养的标准,必然断其自身声誉和生路。另一方面是防范熟人社会关系对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不正常侵蚀。熟人社会是非正式制度安排的一种存在形式,是平息社会冲突和维系社会秩序的润滑剂。然而,熟人社会及由此形成的圈子文化会对正式制度安排起着浸润效应。因此,建立必要的防火墙和彻底摧毁熟人社会是建立正常道德评估的根本。自律是基础,他律是保障。

最后,加快对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研发速度,提高检测的技术水平和质量。一方面要求检测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反映学科专业的特点,反映对创造型、评析型、综述型、描述型和实验型等不同论文类型的客观要求,不要搞一刀切。提高技术检测系统对含义识别的智能化水平,防止单纯追求查重率百分比的控制指标。另一方面要求检测过程进行必要的控制,对检测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使其技術评估报告能够公允,得到社会各方的认同。

综上所述,在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估上,法律评估是基,道德评估是本,技术评估是术。将法律、道德和技术三种评估机制有效地结合起来,构建起完整有序的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有效的评估体系是可行之策。不仅能够保证和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而且能够有效净化我国的学术环境,更必然对我国的社会环境净化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海.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局限性及解决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2016(2).

[2]张扬.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数据库间互联互通的可行性研究[J].出版与印刷,2015(3).

[3]陈燕,丁岚.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缺陷分析[J].中国出版,2014(16).

[4]张福颖,倪东鸿,沈丹,刘菲.从作者视角谈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合理使用[J].滁州学院学报,2017(1).

[5]张宁.职称评审中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之比较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1).

[6]狄艳红,马鑫.从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分析初审稿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12).

[7]孙咏梅.论科技期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11(6).

[8]李丹.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理性使用[J].学术界,2012(12).

基金来源:山西省教育厅: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0902。

猜你喜欢

质量评估
支持向量机的远程教学质量评估模型
内蒙古京泰1#机组A级检修项目质量管理研究
矿山地质勘探工作及质量评估分析
船舶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基于组合分类算法的源代码注释质量评估方法
澳大利亚研究生课程的外部质量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