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儒林外史》中体助词“着”的结句现象

2020-05-07周金雷

文教资料 2020年6期
关键词:儒林外史

周金雷

摘    要: 本文考察《儒林外史》中以体助词“着(zhe)”结句的情况,以时间参照为理论基础,指出“着”的结句用法是原有结构“主+动谓+着”语法化后的结果,同时受小说叙事方式的影响而产生的用法。其一开始主要存在于口语性较强的文本中,后逐渐发展到叙述性的书面语中。

关键词: 体助词“着”    时间参照    《儒林外史》

引言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描写的是一群普通人的平凡琐事,讲的是儒林众生,也是市井平民,且绝大部分由人物对话构成,故小说的语言贴近生活,能准确地反映清代的市井口语。本文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的《儒林外史》为语料,穷尽性地考察了其中动态助词“着”的使用情况。

《儒林外史》中,“着”的用例有2039项。分布的句法环境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V着、V着O、V1着+V2、V1着O+V2、V1着+V2O、V着A、A着(O)、A着O+V和Adv着V。如:

(1)仪征有的是肉包子,装上一盘来吃着。(第二十七回)

(2)彼此说著闲话,掌上灯烛,管家捧上酒饭,鸡、鱼、鸭、肉,堆满春台。(第二回)

(3)遇着这些人来,留着吃酒吃饭,说也有,笑也有。(第五十五回)

(4)季遐年迎着脸大骂道:“你是何等之人,敢来叫我写字!我又不贪你的钱,又不慕你的势,又不借你的光,你敢叫我写起字来!”(第五十五回)

(5)正叫着,遇见陈木南踱了来。(第五十四回)

(6)这甚窄,况且离朝纲又远,这里住着不便。(第七回)

(7)听见他老婆在船上叫,才硬着胆子走上去。(第五十一回)

(8)他的故事长着哩!(第二十六回)

(9)一顿大嚷大叫,把施乡绅骂的闭口无言,低着头进去了。(第五十五回)

(10)上床睡下乡两个丫头轮流着捶腿,捶到四更鼓尽才歇。(第二十六回)

从上述例子可以发现,体助词“着”主要与动词、形容词共现,与副词共现的情况比较少(例10),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一般情况下需要带上宾语才能充当句法成分。一部分“V着O”做状语修饰动词,如“迎着脸大骂道/硬着胆子走上去/低着头进去了”;一部分“V着O”做谓语,如“彼此说著闲话”;还有一部分“V着”后面不加宾语,直接结句,如“装上一盘来吃着”。此外,像例(6)这样的“V着A”和例(8)的“A着哩”中的“着”是否仍是表“持续”的体助词“着”还存在争议,本文不将这两类结构考虑在内。除此之外,较为特殊的是“V着”后不带宾语却能结句的句子。本文拟在时间参照理论的框架下研究“V着”做谓语,且起到结句作用的现象。

一、时间参照理论

句子的表达通常都需要时间参照。时间参照,指的是从什么时间出发对一个谓词性成分所表示的情状(situation)进行观察,以确定这个情状在时轴上的位置或进展状况。Reichenbach(1947)用三个时间点说明句子的时间参照。这三个时间点是:S(说话时间time of speech,指语句说出的时间),E(事件时间time of event,指语句表示的事件发生的时间),R(参照时间time of reference,指语句表达事件时观察事件发生的时间或进展阶段所依据的时间点)。从语义的角度看,SR關系表达时,具有“现在”指示性;RE关系表达体,没有“现在”指示性;SE关系则对时体没有贡献。Comrie(1985)接着把时间参照分为绝对时间参照(absolute time reference)和相对时间参照(relative time reference)两种。绝对时间参照以说话时间为指示中心(deictic centre),分为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相对时间参照以语境给出的某个时间为参照,显示事件时间与这个参照时间的相对关系。

对于汉语来说,主要涉及的是相对时间参照。RE关系表达体基本能够满足汉语表达的需求。汉语中一般有两种参照时间:一种是内部时间参照,一种是外部时间参照。前者以语句内部后续事件发生的时间为参照,通常会有表示后续事件的谓词性成分作为后续小句;后者以外部世界时间流逝中的某一个时间点为参照(郭锐,2015)。

在汉语口语中,动词后的“着”表达的是动作的持续,这类句子一般是内部时间参照。如:

(11)a.*他看着电影。   b.他看着电影睡着了。

(12)a.*他弯着腰。      b.他弯着腰进了门。

(13)a.*正聊着。         b.正聊着,屋里突然黑了。

(14)a.*外面下着雨。   b.外面下着雨呢。

(15)a.*他抽着烟。      b.他抽着烟呢。

郭锐(2015)认为例(11)—(13)的a句由于“V着”之后没有再接表示后续事件的小句,导致难以提供内部时间参照,因此句子不完整;b句符合语法,正是因为提供了后续事件,有了内部时间参照的句子就可以完句。例(14)—(15)的b句在a句的基础上加了语气词“呢”,使句子变得合法,这是因为语气词“呢”只能用于外部时间参照。虽然带“着”的句子一般要有后续事件,但是处于外层的“呢”提供了外部时间参照,不再要求“V着”句提供内部时间参照。也就是说,“呢”可以把“V着”的内部时间参照要求转化为外部时间参照要求。

二、《儒林外史》中“着”的时间参照问题

在《儒林外史》中,大部分的进行体“着”都符合内部时间参照的要求,但我们发现多处“V着”位于句尾的例子,如:

(16)于是拿了一副纸笔,递与陈礼在傍抄写,两位仍旧扶着。(第七回)

(17)请了医生来看,有说是著了气,气裹了痰的,也有说该发散的,也有说该用温中的,也有说老年人该用补药的,纷纷不一。卜诚、卜信慌了,终日看着。(第二十一回)

(18)匡超人不肯,把鸡先盛了一碗送与父母,剩下的,兄弟两人在堂里吃着。(第十六回)

(19)差人应诺出去了,在门房里坐着。(第十三回)

(20)好快活!这一会象两个狗恋着。(第十三回)

(21)当下说定了,店里会了账,马二先生回到下处候着。(第十四回)

(22)正是为些俗事缠着。(第十七回)

(23)当下斟上酒吃着。(第十七回)

(24)当下一上了船。在西湖里摇着。(第十八回)

(25)两个丫头坐轿子跟着,到了鲍家,看见老人,也不晓得是他家甚么人,又不好问,只得在房里铺设齐整,就在房里坐着。(第二十七回)

例(16)—(17)看似是以“V着”结句的句子,实际是我们所说的语境句,即可以从上下文中找到被省略了的“V着”的宾语。例(16)“扶着”后应是上文中出现过的“乩笔”,例(17)“看着”后应是生了病的“卜老”。例(18)“吃着”后的宾语“剩下的”被提前了。这类句子若将宾语直接补出亦不会改变句子的合法性,故这些不能算作以“着”结句的例子。例(19)—(25)中,“V着”表动作行为的持续且后面没有任何成分,难以补出后续成分。故可以看作以“着”结句,但这就与之前所说的“着”为内部时间参照相冲突。

从历时的角度看,体助词“着”结句的情况最先出现在口语语体中。陈宝勤(2006)指出“主+动谓+着”结构中的“着”原本是动词,表“在”义,常常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存在。时态助词“着”是在“主+动谓+着”和“主+动谓+着+宾”这两种语法结构中动词谓语之后的补语位置上实现的语法化,产生于中古时期。(贺民,2009)所以在中古口语性较强的文献中,时态助词“着”就常常位于动词谓语之后,其后不带任何成分,语义指向动词谓语,表示动作行为持续的时态。如:

(26)借贷不交通,有酒深藏着。(《王梵志诗·供贷不交通》)

(27)如值宝匣,为身见镜之所惑乱,妄见有我,即便封著。(《百喻经·宝匣镜喻》)

(28)惠能亦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提著。(法海集记《六祖坛经》)

“主+动谓+着”这一用法一直延续下来,但一开始主要出现在口语性较强的文本中,后来才出现在叙述性的书面语中。

三、对“着”结句现象的解释

郭锐(2015)考察了《小额》《哦,香雪》《骆驼祥子》中“着”的结句情况,如:

(29)凤娇照例跑到第三节车厢去找她的“北京话”,香雪系紧头上的紫红色线围巾,把臂弯里的篮子换了换手,也顺着车身不停地跑着。(《哦,香雪》)

(30)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哦,香雪》)

《哦,香雪》中以体助词“着”结句(10例)的情况占到了22%,但是在其余两部作品中却没有这样以“着”结句的情况。因此,郭文认为以体助词“着”结句的这一新用法可能和叙述方式的改变有关,但是并没有说明为什么叙述方式的改变会使“着”产生新的用法。

中国的传统小说来源于说书(话本),是把故事当作说话时正在发生的事情,因此采用相对时间参照,把叙述的事件与当前挂钩。当代汉语的叙述方式是把故事当作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与当前无关,因而采取绝对时间参照,通常采用过去时。

《儒林外史》可以说是这两种叙述方式的综合。小说一方面仍旧采用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的第三人称叙述形式,另一方面存在叙事者视角和不断流动的链条型人物视角两种不同的视角,不过还是以叙事者视角为主(伍丹,2006)

第一人称的叙述会受到“我”所在的时空条件的约束,难以把时间抽离出来。相对地,第三人称的叙述可以让作者把自己深埋起来,让作品中的人物充当叙述的人。考察以体助词“着”结句的句子,发现大部分是以叙事者的视角或者第三人称的视角描写的,这就使得“着”在时间参照上发生变化。

从叙事者的角度看,情节的发展会使得在描述事件的时候以外部世界时间里的某一个点为参照,而不是以语句内部后续事件发生的时间作为参照。这样的叙述方式实际上采用的是外部时间参照,因此即使“V着”有内部时间参照的需求也被整体的叙事方式所抑制,由内部时间参照变成外部时间参照。

第三人称的叙述实际上是一种“完成体”,采用的是绝对时间参照。参照时间一般就是说话时间,即由相对时间参照变成了绝对时间参照。句子是对过去事件的客观叙述,这个事件在过去的那个时间点或段上是持续的,所以就出现了以“着”结句的现象。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儒林外史》中“V着”结句的动词主要是“坐”和“吃”,其他动词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可以说这时,“着”的结句用法还不成熟,多出现在较口语的作品中。根据郭锐(2015)的考察,以“着”结句的现象出现在书面语中是近一百年来出现的较新的用法。

以上是从叙事方式角度对“V着”这一结句现象的解释,但是“V着”可以结句并不仅仅是由此导致的。历时的句法结构为这一现象打下了基础,更值得注意的是书面语体这一结构逐渐发展起来的大环境。虽然一开始这些“V着”结句的现象主要出现在口语性比较强的书面语中,但是口语性再强也是书面语体,在真正的口语中是不会如此表述的。按照语体语法的观点:语体不同,语法不同。我们的确可以发现,即使是在现代汉语中,“V着”结句的情况只是出现在书面语体中。

四、结语

本文考察了《儒林外史》中體助词“着(zhe)”的使用情况。以时间参照为理论基础,指出“着”的结句用法是原有结构“主+动谓+着”语法化后的结果,同时受小说叙事方式的影响而产生的用法。一开始主要存在于口语性较强的文本中,后逐渐发展到叙述性的书面语中。本文完善了郭锐(2015)的观点,在动态助词“着”完成语法化后的阶段与当代汉语连接,并从历时的角度综合地考虑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因素,同时强调语体的重要性,“V着”结句的现象仅限于书面语体。

参考文献:

[1][清]吴敬梓.儒林外史[M].洪江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Reichenbach, Hans. Elements of Symbolic Logic[M].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47.

[3]Comrie, Bernard. Tens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4]郭锐.汉语谓词性成分的时间参照及其句法后果[J].世界汉语教学,2015(4).

[5]陈宝勤.试论“着”的语法化过程[J].语文研究,2006(1).

[6]贺民.“A单+着”结构句法语义功能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7]伍丹.《儒林外史》叙事艺术[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8]陈文俊.论《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J].文学教育,2013(7).

猜你喜欢

儒林外史
“淡言微中”,查无此“词”
论《儒林外史》序跋的批评价值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单宝塔诗
从《儒林外史》来看明清科举制度
《儒林外史》的坡式交际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