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文化在东盟国家传播的优势

2020-05-07韦健方宝

文教资料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东盟国家

韦健 方宝

摘    要: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的文化符号,传播到东盟国家。本文讨论中医药文化在东盟国家传播的有利条件,涉及地理历史、政策环境、合作现状等方面。中国与东盟国家一衣带水,古有往来,但中医药文化在东盟各国的传播依然面临一些困难:文化认同度低,中医药标准还未实现国际化,小语种中医药复合型人才匮乏,传播方法及手段急需创新等。本文提出相关策略:利用华人华侨提升目标国文化认同,通过内外合力加速中医药标准与国际接轨,中国—东盟高校合作培养小语种复合型人才,中医药产业与文化产业等其他产业深度融合。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    东盟国家    传播优势

一、引言

“一带一路”长期合作倡议,倡导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并强调人文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在尊重沿线各国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讲中国好故事。中医药兼具人文与医学科学的多重属性,体现了中国的核心价值和软实力,其继承与传播是“一带一路”推进倡议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不仅可加速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及在國际上的文化话语权,还可助力中医药事业革新及发展,加速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可谓一举多得。

二、中医药文化在东盟国家传播的意义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东盟交流合作不断升级的大背景下,践行“一带一路”文化先行的倡议,推进中医药文化对东盟国家的传播,对中医的发展完善及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意义重大。

(一)有效促进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合作

文化无国界限制,亦无时空限制。要开启一个全方位、多领域的中国—东盟交流与合作局面,仅仅依靠经贸往来是不够的。文化先行,通过人文交流,找寻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达成文化认同,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之一。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符号,在东盟国家的传播有历史、地理、文化等基础与长处。通过推进中医药文化在东盟各国的传播与融合,不仅可以有效促进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从文化交流层面为中国—东盟“一带一路”共建过程中的医药交流与协作提供交互规律及有效路径借鉴,加快双方在医药领域的共同发展与相互提升,而且可以文化搭台,由点带面,打开双方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与发展的新局面,真正实现政治互信,贸易互动,民心相通,互利共赢。

(二)有效促进中医药文化内涵建设

中医学及其文化内涵的建设与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国内对中医学及其文化内涵需要进一步深挖,对其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智慧、人文精神、核心价值及原创思维等进行深挖及研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及创新理念不断丰富及拓展内涵。此外,还可通过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中医药文化内涵的建设及完善。中医药文化在东盟国家有一定的传播历史及基础。中医药文化在长年传播过程中对目标国的饮食养生、医疗保健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在与当地传统医药及传统文化的日渐融合渗透中,亦可不断吸收当地医药及文化的优秀元素,在互通有无中不断创新与提升,有效促进中医学及文化内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开辟一条国际化的中医药文化内涵发展之路。

(三)有效促进“一带一路”共建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体现。东盟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处于重要位置,可谓是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连接的“中转站”。在东盟国家传播中医药文化,以东盟为桥头堡,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文化先行策略,以点带线,辐射沿线各国,并最终实现以线带面,传播至世界。如此,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加强中国传统医药、传统医药文化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东盟乃至世界各地的影响,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对世界的贡献。同时,可以借对外文化融合与创新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

三、中医药文化在东盟国家传播的长处

中国与东盟各国地理相近,人文相似,从古至今双方友好往来与合作从未间断,中医药文化在东盟国家传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长处。

(一)地理毗邻

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地理相似。中医药文化在东盟国家进行传播,尽得地利。东盟10国中,与我国陆地边界接壤的国家有3个:老挝、缅甸、越南。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就先后开辟了通往南海诸国(即今东南亚各国)及印度洋诸国的海上贸易航线,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广西是我国唯一一个与东盟既有陆地边境接壤又有海上通道连通的省区,在与东盟国家合作交流方面具有极大的区域优长。云南是我国与东盟国家接壤最多的省份,水路通过澜沧江与湄公河相连,与东盟国家边贸频繁。同时,随着云南到东南亚的陆路昆曼公路贯通,大大缩短了我国货运到达东盟国家的时间。广东、福建等省份是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从古至今都是我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交流的重要海上通道。

(二)文化相通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往来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在长年的交流与互动过程中,东盟各国在语言文字、饮食服饰、民俗习惯、宗教伦理等方面都与中国文化有互通。据调查,东盟10国中表示欣赏及喜爱中国文化的各国民众比例高达60%以上。其中,七成民众表达了对中餐及中医的喜爱及兴趣。六成以上表示有意愿与中国进行文化交流[1]。中医文化在东盟各国人民日常生活、饮食保健中颇具影响。早从秦汉时期起,中医药文化就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经贸及人文往来传入东盟各国。海上丝绸之路为东盟国家带去了中草药及《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中医药经典;郑和七次下西洋为东盟国家人民带去了人参、大黄、麝香、茯苓等中草药材,还传授了防病治病的中医古方,使中医药知识及中医医疗技术惠及当地;史上南下南洋的华人华侨在当地行医问诊,开设中药堂或中药材店,创立慈善式医院赠医施药,开设中医学堂,可谓在东盟国家进行中医药实践及传播的主力军[2]……

(三)政策互惠

随着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发展策略,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成为中国软实力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各种利好政策陆续出台,力推中医药发展及中医药文化传播进入提速时期。如国务院于2016年印发的中医药发展纲领性文件《中醫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要大力弘扬及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加强中医药文物设施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7年发布《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中医药健康服务应与互联网、大数据等创新产品深度融合,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加速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指出以经济合作为主线,文化传播为辅线,创建新型地区合作关系,即“人类命运共同体”。东盟国家有相关政策举措跟进。如泰国于2000年宣布中医合法化,开放中药市场,兴办中医教育,通过立法大大推动了泰国中医事业的发展。越南、柬埔寨先后与我国签署了传统医学合作相关纪要或协议,从政府层面为中医药文化对东盟国家传播提供了政策保障及支持[3]。

(四)合作升级

如今,东南亚业已成为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区域,各种与中医药相关的人文交流及经贸合作如火如荼,不断推陈出新。中医药领域国际型会议及论坛影响日渐扩大。例如,多次于广西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致力于中国与东盟国家传统医学、传统药物保护、发展与合作,发布的《南宁宣言》成为指导中国与东盟国家传统医学合作的纲领性文件;中国中医药博览会至2018年已举办十届,吸引了诸多来自东盟国家的医药商家,在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及推动中医药造福人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世界中医药大会是全球中医药领域的学术盛会,参与举办该项国际盛会的东盟国家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中医药领域的国际合作亦蒸蒸日上。如大湄公河次区域中医药国际合作在教育、科研、法律、人才、传播等方面极大地推进了中医药事业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发展;我国2015年设立的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从顶层设计,以长效财政支持机制激励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该专项工作至2018年已创建海外中心49个,遍布五大洲,惠及东盟国家[4]。随着中国与东盟各方面的交流合作日渐深入,双方教育与科研合作有了飞速发展。除了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论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国际型会议之外,孔子学院及高等院校合作办学是中国—东盟教育合作的一大特色。

四、中医药文化在东盟国家传播的现存问题

中医药文化在东盟国家传播的意义很大,且有相当的历史基础及渊源,有不少传播有利条件。但面临的问题也存在。如何多方合力,解决问题,是中医药文化在东盟国家传播能否进一步深入的要点。

(一)文化基础方面

中医药文化在东盟国家的传播从古至今,通过官方交往、经贸合作、民间互动及自然人移动等模式,一直持续存在,并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及接受度。但由于文化传播目标国的政治、经济因素,当地民众的语言特点、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及文化认知度、接受度等诸多原因,中医药文化在东盟国家的传播虽历史悠久,但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不易完全融入当地文化。同时,各国传统医药有着强大的民众基础和保护意识。在充分了解及尊重目标国政治环境、地理特征、民族特点、宗教意识、生活习惯、传统医药的基础上,将中医药文化与目标国传统医药文化糅合统一,利用中医药医疗技术推动目标国传统医药发展,是提高传播效率的要点之一。

(二)标准与国际接轨方面

中医药要提高在国际医药领域的话语权,推进文化融合,必须加速中医药标准化及规范化,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获得国际最先进工艺技术质量标准体系的认可。2017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药品安全规划》,提出完善技术标准,稳步提升民族药(材)标准,让中药(材)标准处于国际主导地位的目标。同时制修订中药民族药标准1100个[5]。2019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并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6]。东盟10国之一的泰国宣布以法律形式批准中医全面合法化……可以说中医学及文化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并取得了喜人成效,但中医药标准与国际接轨依然任重道远,标准适应性、标准规范化、药材资源保护、质量控制、科研方法、实用检测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及完善。

(三)小语种复合型人才方面

文化是传播的土壤,语言是传播的桥梁。中医药文化向东盟国家传播,语言转换是一大攻坚。东盟各国各有国家特色语言,如越南的越南语,泰国的泰语,马来西亚的马来语等。中医药文化要获得东盟国家广大民众的认可与接受,单纯的中英文转换,仅仅以英文为对外传播用语是远远不够的。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千百年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要将这一文化瑰宝完整呈现于世人面前并获得文化认同,中医药国际化教育及中医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虽然国内高校尤其是临近东盟国家的省区高校在针对东盟国家的小语种外语人才培养方面已积累一定的经验及成效,但小语种外语人才的培养依然难以跟上中国—东盟交流合作的步伐,兼具小语种及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匮乏。要让中医药文化在东盟国家“说得清,道得明,听得懂,入得心”,小语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很重要。

(四)传播系统方面

中医药文化要“走出去”,在传播方面有赖顶层设计、多方合力。中医药文化在东盟国家的传播,主要通过民间经贸及人文交流,尤其通过华人华侨在当地开设中医诊所、中药堂等方式。随着中国—东盟友好合作的不断深入,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具有强公信力的传播主体,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相关作用及角色需进一步深入挖掘。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已融入社会生活,中医药文化在东盟国家传播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传播系统的及时升级已迫在眉睫。现有问题包括:传播内容多以养生保健等浅显内容为主,缺乏科技含量;与互联网创新成果的融合不充分,两微一端的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缺乏如主流媒体、知华友华亲华的有影响力的个人或组织等当地权威力量的积极参与;教育的传播作用有待进一步挖掘,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拓网络教学渠道,发挥慕课、微课、网络学习平台等大规模的、开放性的、多层次的学习平台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中医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有待深入,如影视业、旅游业、周边文化产品的开发等皆待进一步深挖。

五、中医药文化在东盟国家传播的策略

传统医学是人们长久以来与疾病抗争过程中的经验与智慧的结晶,贴近人们日常生活,容易获得且费用较低,为广大民众所欢迎及接受。中医作为传统医学的代表,让中医药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不仅仅是为了中医药自身的建设及发展,还是为了让作为中国国粹之一的中医药能够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一)利用华人华侨的影响加速文化认同

华侨华人在我国对外经贸、人文交流与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华侨华人熟悉中国及居住国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异同,既是文化主体又是文化载体,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独特优长,是我国对外民间交往、人文交流的桥梁,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及传播者。东南亚现有华侨逾4000万。华人积极参与居住国经济及社会建设,涉足金融业、制造业、房地产业、服务业等,是当地经济及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及话语权[7]。据统计,至2016年,东南亚华商经济总量高达近1.2万亿美元[8],可见华商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及影响。中医药文化在东盟国家传播应借力当地的华侨华人,加速其在目标国的认可度及接受度。例如由马来西亚的中医师公会行业组织设立的慈善式医院“中华医院”,就通过“赠医施药”的慈善活动,福泽当地民众的同时,传播中医药传统文化[9]。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可充分利用当地华文学校、华文媒体、华人社团、华人企业等,通过文化教育、新闻播报、社团活动、产品推广等方式,在充分了解及尊重目标国政治环境、地理特征、文化特色、宗教意识、民族特点、生活习惯、传统医药的基础上,将中医药文化传播融入东盟国家民众日常生活中,提升其在目标文化中的认可度及接受度。

(二)内外合力加快中医药标准国际化步伐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由于发展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理论体系、治疗原则及方法都呈现出大的差别,因此,中医药的医学科学身份及科学内涵在国际上仍遭受一些质疑。同时,由于大部分国家的医疗管理模式都是建立在现代医药科学的基础之上,与中医管理模式存在差异,因此中医药准入还面临政策、技术壁垒等问题。要加速中医药标准与国际接轨,不仅要在政策方面着力,还要国内外合力。一方面国内加强科研投入,加速中医药产业化升级,建立起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及服务贸易体系。同时,提升中医科学性,用系统、科学的语言解释中医药的病理及药理,以加速国内中医科学及中医药标准化的发展及完善形成对海外中医药标准国際化的有力支持。另一方面以政府互动、经贸合作、民间交流为主旋律,通过中医药产业合作、中医医疗教学及科研合作、中医药学术交流、中医药服务贸易、中医药文化输出等,助推中医药于目标国的合法化,使其能纳入当地医疗保险体系,在促进当地卫生事业发展的同时,促使中医药标准不断国际化,最终实现中医药完全融入国际医药体系。

(三)以高校合作推动小语种中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

小语种中医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遵循国内教育为主、国外培养为辅的原则展开。国内高校尤其是中医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可将小语种纳入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同时,可利用与东南亚国家高校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的模式,增加小语种中医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数量,提高培养质量。据中国—东盟中心2018年提供的数据,自2006年东盟第一所孔子学院在泰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在东盟国家建立孔子学院33所,孔子课堂35个,文化中心6个。同时,双方互派留学生人数已超20万[10]。老挝苏州大学及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就开设了中医专业[11];云南中医药大学与泰国皇太后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与菲律宾圣保罗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与泰国清迈大学等都有教育与科研合作协议;成都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是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的承办单位。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及科研合作可从人才培养及科技创新方面推动及促进中医药文化在东盟国家的传播。高校合作办学成为继孔子学院之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教育新平台,在小语种复合型中外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日渐重要的作用。

(四)利用全新载体加速传播系统升级

如今现代信息技术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大数据、新媒体、移动端等大行其道的大环境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媒介和方式等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全新的传播媒介、载体、方式、策略等。首当其冲的是新媒体的应用。通过如微信、网媒等进行中医药传播,不仅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科技性强,操作简单,还可以增强用户体验感,实现实时互动。充分利用全新传播载体及方式,将中医药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医药文化在东盟国家的传播。此外,随着中医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势头日渐强劲,中医养生及保健护理的观念深入国民民心的同时,亦辐射海外尤其一衣带水的东南亚地区。除了日常的中药材食疗养生之外,还出现了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产物——国际养生旅游、医疗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等旅游新业态。同时,针对承载中医药文化的文化产品及服务的挖掘与开发成为发展热点。中医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具体体现在以影视、广播、动漫、体育、演艺、餐饮等文化产品或服务为载体,加速中医药文化“走出去”,使其融入目标文化,为更多目标群体所接受。例如我国首部反映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系列纪录片《本草中国》,其国际版在东南亚地区作为我国国家名片向大众播出并产生一定的影响[12]。

六、结语

历史上中医药文化在东盟国家的传播与交融,不仅互通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传统医学的有无,丰富了中草药宝库,拓展了中医药的内涵,还使中医药与当地民族医药逐渐融合,成为东盟各国医疗保健的一环,打下了一定的民众基础。中医药文化对东盟国家传播具有政治、地理、历史、文化等渊源及优长,但依然存在文化认同度、标准与国际接轨、小语种复合型人才、传播渠道等方面的问题。可通过顶层设计,多方合力,通过华侨助力,品牌影响、教研合作、科技加持等途径,立足中医药文化自身内涵的丰富与目标文化的贴近,以文化外交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以东盟国家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在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联系和人文交流的同时,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全世界,加快中医药“走出去”步伐,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参考文献:

[1]罗幸,汤晓山.中国国家形象在东盟:基于2017年的数据调查分析[J].现代传播,2018(11):19-24.

[2]冯立军.古代华侨华人与中医药在东南亚的传播[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1):54-61.

[3]阮霁阳,章涤凡.大湄公河次区域中医药国际合作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学术探索,2019(7):34-39.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2018年度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工作会议[EB/OL].[2018-08-29].http://ghs.satcm.gov.cn/gongzuodongtai/2018-08-29/7722.html.

[5]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和“十三五”国家药品安全规划的通知[EB/OL].[2017-05-23].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b/g/201705/20170502580418.shtml.

[6]中國新闻网.世卫组织国际疾病分类首次纳入传统医学[EB/OL].[2019-05-25].http://www.chinanews.com/jk/2019/05-25/8847133.shtml.

[7][8]张秀明.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势与路径[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4):155-164.

[9]王日根,任国英.近代以来东南亚中医药业与慈善业的结合及其意义——立足于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分析[J].中国史研究,2016(8):22-26.

[10]中国报道.杨秀萍:创新促合作,发展谋新篇[EB/OL].[2018-02-07].http://www.chinareports.org.cn/djbd/2018/0206/3510.html.

[11]钱伟,何山燕.中国高校在东南亚办学的新探索[J].高教探索,2017(3):23-29.

[12]韩海青.浅谈影视剧中的中医药文化传播[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4):31-34.

项目基金:2018年广西中医药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教育合作发展促进研究”(项目编号:XP018120);2019年广西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项目“中医药文化在东盟国家的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9ZD006)。

通讯作者:方    宝

猜你喜欢

中医药文化东盟国家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东盟国家刑事审判制度综述
中国与东盟国家警务合作之考探——从合作基础、形式、挑战到完善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思考
互联网视角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网站的建设与思考
东盟两次危机全靠中国伸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