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初中“圆”内容比较研究
——以浙教版、人教版、美国GMH教材为例

2020-05-07叶立军戚方柔

中学数学月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浙教版人教版习题

叶立军 戚方柔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师教育学院 311121) (杭州师范大学理学院 311121)

1 问题的提出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用书[1],系统反映了学科内容,利于数学课程目标的实现.数学教材比较成为当今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几何”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研究空间结构及其性质.“圆”作为几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有关知识在中美教材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且两国编写教材时均对其逻辑性进行了严密的分析.本文基于“圆”教材内容,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两国教材进行比较,探究两国几何教材的异同点,以期为我国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

我们选择了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数学义务教育教科书(以下简称浙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数学义务教育教科书(以下简称人教版)和美国Glencoe McGraw-Hill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以下简称美国GMH教材)这三种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法和文献研究法,分别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对三种教材中“圆”的内容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与比较.

3 宏观比较

3.1 背景信息比较

我们分别从章名称、所属教科书、出版社、内容页数和教材总页数等背景信息,对三种教材中“圆”的内容进行比较,得到表1.

由表1,浙教版和人教版都将与圆有关的内容安排在九年级,并分散在两章,浙教版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放在九年级下册进行学习,人教版则将所有内容放在九年级上册;而美国GMH教材则将圆安排在八年级.

表1 圆内容背景信息比较

3.2 章节编排顺序比较

将三种教材中的圆内容按章节编排顺序进行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圆内容编排顺序比较

由表2,浙教版和人教版按图形的旋转、圆的性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顺序进行学习,浙教版将图形的旋转和圆的基本性质归为一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在下一章中;人教版则将旋转安排为单独一章.美国GMH教材先安排了圆周长、角度、弧度、弧、弦和切线等基础知识,进而学习圆的基本性质,并根据性质做适当拓展,最后将圆的方程安排在章末进行学习,而关于多边形和扇形等内容,教材则单独安排在下一章中.

3.3 核心知识点所占比重比较

根据圆有关知识点较多的特点,我们对三版教材中的核心知识点进行宏观比较.核心知识点所占的比重主要指核心知识点所包含的节数、页码数分别占整章内容的节数和页码数的比重,统计结果如表3.

表3 核心知识点所占比重比较

由表3,三版教材的节数基本相同,但美国GMH教材的节比重和页码比重较少.从页码数来看,人教版的页码数最少,而浙教版的体例篇幅相对较长.

4 微观比较

4.1 知识呈现方式比较

我们对知识点呈现方式进行的分类见表4.

表4 知识点呈现方式

根据表4的知识点呈现方式比较模型[2],我们选取圆心角定理和弧长公式的呈现方式进行比较,得到表5、表6.

由表5,在知识导入方面,浙教版和美国GMH教材选用了生活中的圆心角例子,让学生产生直观感受,可见两版本教材都较注重联系生活背景;在知识体验和知识讲解上,浙教版和人教版设计了类似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两版本教材对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猜想、验证结论”的重视,而美国GMH教材则直接给出定义,缺少了理解性的体验;在知识表征上,三版教材均用了文字语言,所不同的是,美国GMH教材增加了具体的图形例子帮助理解,并强调了弧、弦等数学语言的写法,可见其对数学规范的关注;最后,在知识应用和知识拓展方面,浙教版、人教版选取了一些难度适中而有所延伸的题目,美国GMH教材则偏向于对定理的直接应用.

由表6,在知识导入方面,浙教版采用生活情境导入,人教版未做安排,美国GMH教材采用复习 引入的方式,可以看出其对知识连贯性的重视;在知识体验和知识讲解方面,浙教版和人教版均由圆的周长公式推导得出弧长公式,美国GMH教材直接利用弧与角度的比例关系变形而得,说明两国教材都较注重以已学知识为基础来探究新知;在知识应用和知识拓展方面,浙教版、人教版更重视与生活的联系和应用,而美国GMH教材选取了大量的几何例子以掌握基础,可见两国教材在习题难度和理念上的差异.最后,三版教材在此节中都没有进行相关延伸.

表5 圆心角定理的呈现方式比较

表5 圆心角定理的呈现方式比较(续)

表6 弧长公式的呈现方式比较

4.2 知识背景比较

根据表7的知识背景分类,比较三版教材中圆的有关知识点和例习题的知识背景,结果如表8.

表7 知识背景分类

表8 知识背景的比较

由表8可得到图1,图中显示三版教材均涉及生活背景、数学背景和少量的文化背景,可以看出三版教材对数学文化价值的逐渐关注,不同的是人教版和美国GMH教材还涉及了科学背景,表明两版教材对跨学科综合价值的重视[3].从具体数值上可以看到,数学背景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生活背景,且美国GMH教材的数学背景是三版教材中数值最高的.

图1 知识背景比较图

4.3 核心知识点目标水平比较

根据我国和美国的课程标准以及数学教育标准等,我们将每一个核心知识点的目标水平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与运用,并赋权重取值为1,2,3.为研究核心知识目标水平的深度,我们利用以下公式进行深度量化:

其中,hi(i=1,2,3)依次表示了解、理解、掌握与运用的水平深度,取值为1,2,3;ni表示hi目标水平的知识点的个数,n表示核心知识点总数.

由于人教版和浙教版均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排知识内容,因此两者的知识目标水平相同[4].我们不妨将两者结合,分别从中国和美国角度对教材的核心知识点目标水平进行比较,统计结果如表9.

表9 核心知识点目标水平比较

由表9,两国教材中与圆有关的核心知识点数量基本一致,在三个目标水平中,“掌握和运用”一项要求最多;不同点在于美国GMH教材在“了解”“理解”上的要求都高于浙教版和人教版,但在总体难度上低于该两版教材.单看每个国家教材本身的目标水平百分比,中国两版教材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水平相差较大,而美国教材在这两方面的水平相差较小,可以看出美国GMH教材更注重学生对圆相关知识的理解.

4.4 例习题综合难度比较

选取“圆心角”和“圆周角”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章节内容,引入鲍建生课程综合难度比较模型[5],对三版教材中相应的例习题综合难度进行比较.首先对该部分几何内容的例习题总数进行统计,得到表10.

表10 例习题数量统计

由表10,浙教版例习题数量最多,美国GMH教材紧随其后,人教版相对较少,但三版教材的共同点在于例习题题量一般,需要课外练习进一步加强巩固.同时,我们对每个例习题的水平进行划分,结果如表11.

表11 例习题难度因素统计

根据表11计算出每个难度因素的加权平均,得到表12.

表12 例习题难度因素的加权平均值

根据表12我们绘制了雷达图,得到图2.

图2 例习题难度因素雷达图

从整体看,三版教材中探究和推理的数值最高,而例习题背景的数值最低.可见,三版教材都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推理能力,而对知识背景的关注不够.从单个因素来看,浙教版的探究、运算和推理数值略高于人教版和美国GMH教材,注重学生的推理和运算能力.在背景方面,三版教材都以无背景为主,但美国GMH教材涉及个人生活和公共常识,说明其重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而在知识含量上,美国GMH教材数值最低,例习题以单个知识点和两个知识点为主,更注重基础训练.

5 启示

5.1 丰富教材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PISA研究表明,情境性是学习的本质属性,脱离实际情境的学习,只能获得“惰性”知识[6].教材的背景不能局限于数学背景,更要关注生活、文化、科学等背景情境,从生活常识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或几何关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美国GMH教材中的Real-World Link部分,将知识和生活、文化等相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教材编写还可考虑将情境和习题相结合,增加知识的应用性和趣味性.

5.2 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美国GMH教材在知识目标上更侧重“了解”和“理解”水平,注重用基本概念进行转化思考和解决问题.从本质上看,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思维活动,思维活动的集中表现在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设置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切入点.教材在编写时应以实验、旧知、生活等贴近学生认知的素材为起点,采用“小问题,逐推进”的方式,设置一系列问题串,增加学生的理解性体验.在选用低起点、小问题的教学设计前,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避免无效地降低难度,造成学生思维的脱节.

5.3 重视课程内容的适度拓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实践表明,适当的拓展有利于教学对象主体化、完善认知结构、改善学习习惯、拓宽学习渠道等,有效落实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教材可在一些章节最后设置知识延拓,如实验操作、软件验证和设计方案等,注重学科性和实践性的结合,甚至将一些概念、命题设置在课后情境或活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对于某一知识点,可考虑构造许多不同形式的习题,做到同点异构,层次分明,加大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

猜你喜欢

浙教版人教版习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内容的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北师大版、浙教版教材《圆及其性质》相关章节为例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数形结合思想指导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
浙教版初中科学“阅读材料”教学对策初探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浅议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