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发展现状研究
——以河南省巩义市为例
2020-05-07
(甘肃农业大学 财经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健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提升生产托管对小农户的覆盖率[1]。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生产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成套组织机构和方法制度的总称,主要是运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使得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农业生产单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克服自身规模较小的弊端,获得大规模生产效益的一种社会化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2]。从本质上说,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就是农业的分工体系和市场体系[3]。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生产商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农业进入高度发达阶段的必经之路[4]。本文结合巩义市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五个试点乡镇的具体情况和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前后的效果进行分析。
一、巩义市实施农业产业化服务优势
(一)巩义市属于全国粮食主产区
巩义市应确权农户数为146 742 个,应确权面积为386 926 亩。截至2018 年底,巩义市19 个镇(街道)开展确权工作,其中有293 个村完成权属调查、审核公示任务,有287 个村完成完善合同任务,涉及农户145 466 个,占应确权户数的99.13%,实测耕地面积为386 926 亩,确权到户面积379 671 亩,占应确权面积的98.12%。在全市范围内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41 342 本,占应确权农户数的96.32%。
(二)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迅速
巩义市积极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以五个区域中心站为依托,明确46 名农技人员分包巩义市288 个行政村开展指导服务。遴选233 家能力较强、乐于助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种植大户作为农业科技示范主体。由鲁庄区域中心站牵头负责建设1 个长期稳定的试验示范基地,试验示范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等3 项先进适用技术模式,开展4 次观摩培训活动,遴选确定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等6 项技术作为巩义市2018 年度农业主推技术,形成巩义市技术操作规范,落实到试验示范基地、农技人员和示范主体。累计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1 900 余人次,发放物化补贴物资锂电喷雾器233 台,发放技术资料5 400 余份。
(三)农作物种植品种和耕地条件有利于推进机械化作业
首先,巩义市粮食作物种植种类主要是“小麦—玉米”连作,其面积占全年粮食作物面积的95%以上;其次,通过近年来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小农水重点市、土地综合整理、现代农业、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等项目的实施,耕地实现了小块并大块、大块连成片的土地规模化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不仅有利于推进机械化作业,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
(四)农民具有较强的社会化服务的需求
巩义市有很多长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带领全家迁到务工所在地工作生活,离开了农村,脱离了土地。因此,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这就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新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具有较强的服务能力
截止2018 年底,巩义市农机总动力85.64 万千瓦,各类拖拉机7 800 余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 051 台,联合收割机2 261 台,各类配套农机具2万多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的旋播施肥机1 200 台,秸秆还田机3 450 台,深耕(深松)机110台,玉米联合收割机762 台。植保机械218 台(套),其中,植保无人机12 架,年防治面积40 万亩次。机耕面积118 万亩,机收面积109 万亩,机播面积110万亩,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1.3 亿元。大宗农作物的耕种、施肥、收获、秸秆还田等主要生产环节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
(六)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需要
巩义市始终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主线,是各级政府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但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对农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项目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稳定粮食生产,是重民生的体现,只有注重民生,扎实推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才能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推上新台阶
二、巩义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实施情况
(一)河洛镇农业社会化服务情况
河洛镇位于巩义市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巩义市行政中心12 公里,总面积118 平方公里,22 个行政村,213 个村民小组,人口3.8 万。拥有6.3 万多亩的滩涂和3.8 万多亩的岭地资源,适于大规模连片种植和机械化作业,具备发展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农业社会化服务实施后,河洛镇积极利用独特地理和气候条件,积极发展特色农业,800 亩优质葡萄基地、1 000 个饲料青储基地和500 亩金银花种植基地初具规模,在西部邙岭建成“河南省无公害水果基地”,并在国家工商总局登记注册了“南河渡牌”石榴商标,实现品牌化经营。通过人工育林方式,建成了2 万多亩的省级森林公园,栖息野生动物100 多种。以此为依托建设的河洛文化景区,“吃、住、游”功能兼备,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访古、探幽、休闲,立足百里邙岭和黄河滩区大力发展体验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河洛镇植树造林6 200 余亩,中幼林抚育面积4 600 余亩,流转土地面积15 000 亩,成立各类农业合作社46 个,95%以上耕地实现了农机化作业,农业生产、生活用水、用电、通信网络不断完善,滩区有机井130 余座,灌溉实现全覆盖,硬化率达到90%以上,严格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累计发放各类补贴资金750 余万元,积极引导农户开展农产品保险投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显著增强。河洛镇农业社会化服务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河洛镇社会化服务面积分配表 单位:亩
(二)康店镇农业社会化服务情况
康店镇位于巩义市西部,辖23 个行政村,面积109 平方公里,6.2 万亩耕地,5.3 万人,地处邙山丘陵沟壑区,土壤为潮土和立黄土,土层深厚,结构疏松,适宜多种农作物和林果生长。农业社会化服务实施后,康店镇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农业发展上提出了“双适应”“双转变”战略。“双适应”战略:一是发展林果业适应干旱少雨的自然条件。1986 年以来,根据气候特点,康店镇大力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林果业和小杂果生产,有苹果林8 000 亩,小杂果林2 000 亩;二是兴修水利节水设施,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进行了坡改堤节水工程、屋顶节水工程、筑坝蓄水工程和万泉引小一、二期工程,初步改善了农业的生产条件。农业开发方面,康店镇投资640 万元完成抗旱应急工程,建水池8座,铺设管道2 万余米,解决了表峪、扎峪、杨岭、礼泉4 个行政村7 000 余亩耕地抗旱供水问题。该工程2016 年底已全部完工,投资2.9 万元,对5 条骨干坝进行了维修;投资资金400 万元,配合巩义市河务局完成赵沟坝、裴峪坝上延工程;投资资金60万元,新增灌溉面积1 190 亩,完成裴峪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向上级争取资金60 万元,完成巩义市农技推广中心站康店站的建设。黄河滩地镇管区共签订土地承包协议320 份,承包面积6 000 余亩;完成造林任务、完成土地流转面积2.3 万余亩;积极申请“经济林精品示范园”项目,获批项目资金150 万元,用于改造果树灌溉模式;表峪村、马峪沟村、井沟村创建成市级生态村。康店镇农业社会化服务情况如表2 所示。
表2 康店镇社会化服务面积分配表 单位:亩
(三)西村镇农业社会化服务情况
西村镇位于巩义市西南部,面积78.1 平方公里,辖16 个行政村,193 个村民组,镇区面积2.3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 005 亩。农业社会化服务实施后,西村镇调整农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加大农业投资,建设农业生产基地,培植龙头企业,运用科技成果,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经济的综合实力。特别强调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菜则菜,宜林则林,充分发挥了各地区的产业优势。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投入40 万元完成桂花农田水利项目,投入230 万元完成五岭、桂花、赵窑、山东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投资1 100万元的桂花堤东补充耕地项目已在进行中,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优化;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2019年,发放各类农业补贴507 万元,粮食产量达18 182吨;生态造林任务超额完成,植树造林1 900 亩,落实林业补助资金274 万元,畜禽防疫工作和养殖技术培训力度加大,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地位进一步巩固。西村镇农业社会化服务情况如表3 所示。
表3 西村镇社会化服务面积分配表 单位:亩
(四)芝田镇农业社会化服务情况
芝田镇地处河南省巩义市中西部,总面积404平方公里,人口4.9 万,辖14 个行政村,171 个村民组。耕地面积3.5 万亩,可灌溉面积2.8 万亩。东南部为丘陵地,西北部为滩地,土质好,宜耕作。农业社会化服务实施后,芝田镇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新发展蔬菜、食用菌700 多亩,规模养殖户500 余户,主要以养猪为主,年存栏生猪3.7 万头,出栏生猪9.3万头,规模养殖总量位居巩义市第三。按照“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模式,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初步形成了养殖、林果业、黑色食品加工、花卉等几个具有较大影响的农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2019 年,发放农林补贴298 万元,组织农技培训1 200 多人;投资1 386 万元的西南部万亩高效农田改造项目顺利完成,新打机井6 眼,新修水泥道路113 公里,架设输变电线路6 300 米,铺设地埋管8.3 公里,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投入300 多万元,加快官庄等5 个人居环境示范村创建。裕林彩色苗圃项目成功引进美国红枫等树种10 余类、完成种植130 多亩,鑫地生泰园有机瓜果蔬菜、万丰黑色食品特色粗粮、喂庄鲜奶吧牛奶饮品等农产品特色品牌和沿伊洛河休闲观光农业带初步形成。芝田镇农业社会化服务情况如表4 所示。
表4 芝田镇社会化服务面积分配表 单位:亩
(五)鲁庄镇农业社会化服务情况
鲁庄镇位于河南省巩义市西南,辖29 个行政村。农业产业化服务实施后,鲁庄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外河、王窑、五顶坡、小相、南桑区等村投资300 余万元,完成了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五顶坡、外河、丁峪、小相、张庄、王客等6 个省级贫困村投资400 余万元,完成了安全水提升工程,新建防火通道7 公里。着力推进现代农业,新购进大型农机30 余台,配套农具60 余台,夏秋两季机收率分别达到95%和85%,切实加强生态村、生态林、经济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完成新增果树种植960亩,中幼林抚育600 亩。鲁庄镇2018—2019 年着重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全力打造4 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南部山区万亩核桃种植基地,南桑区、小东赵区50 000 亩优质葡萄种植基地,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0 000 亩,葡萄种植面积达到4 500 亩。辖区内近50 家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农业大户发展壮大,新增大中型农业合作社4 家,家庭农场2 家,新参与土地流转1 500 余亩,后林、张庄、东庄、念子庄、罗彦庄、桑家沟等村多次邀请农林专家到现场指导授课,种植沙梨、李子、石榴、冬枣、中药材、冬桃等新优品种经济作物800 余亩。“小相菊花”“桑家沟葡萄”“后林核桃”“侯地小米”“四合冬枣”“罗彦庄软籽石榴”等经济作物种植已初具规模并拥有一定知名度,为鲁庄镇新型农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表5 鲁庄镇社会化服务面积分配表 单位:亩
三、巩义市农业社会化服务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农业社会化服务后,截止2019 年12 月,小麦较未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区域增加3.5 万株,亩增产50 公斤,增产11.1%以上,亩节约成本100 元。小麦单产达到450 公斤以上,较农业社会化服务实施前增产50 公斤,实现每亩增经济效益100 元左右,增收2 000 万元。
(二)社会效益
第一,加快了收秋腾茬进度。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实施,整建制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措施,综合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有利于农作物地上地下部分协调生长,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同时,大大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促进粮食产业现代化、专业化、产业化。通过引入新型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创新经营机制,规模流转农民土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粮食产业化经营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辐射带动种粮大户、工商资本积极投入粮食产业,促进粮食产业稳定发展,确保粮食安全、社会稳定。
第二,壮大了新型经营服务组织。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实施,一方面促进服务组织提升了组织能力,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懂经营、善管理、有资源的优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多元化经营,解决农业生产薄弱环节的瓶颈,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使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培育、发展和壮大。同时,激励社会资本向服务组织投资,项目区乡镇及周边乡村出现建立新型服务组织、购置大中型服务机械的热潮,促进了土地快速流转及托管,为种粮大户进一步扩大规模,发展壮大,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通过项目服务,促进了土地流转,有效解决个体农户、专业合作社与大市场的对接,实现了农机合作社由兼营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保障了粮食安全,保证了农作物高产稳产。
第三,改变了农民的小农意识,更新了陈旧观念。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区域,过去农户地块分散,再加上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耕作困难,通过社会化服务项目,农民看到了大规模生产的优越性,由不愿意流转、不愿意托管到现在的主动流转、主动托管,思想观念明显改变,外出务工人员没有了后顾之忧,加快了全市土地流转步伐及代耕代种代管的规范化,实现了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三)生态效益
杜绝了秸秆焚烧,净化了空气,保护了生态。通过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技术的统一推广应用,不仅推进了机械化作业,同时又推进了土地流转进程及代耕代种代管的规范化,实现了粮食优质、高产。因此,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实施,既改善了土壤养分结构,提高了耕地质量,创造了良好的农业生态小气候,又保护了土壤生态环境,生态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