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替佐米联合环磷酰胺及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
2020-05-07朱熙君
鲁 俊, 朱熙君
(安徽省宣城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 安徽 宣城 242000)
多发性骨髓瘤属于一种血液系统疾病,是一种恶性疾病,诱发因素为浆细胞由骨髓中的B淋巴细胞发育成后繁殖增生,在临床较为常见,老年人群是高发人群,其中和女性相比,男性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贫血、出血等是其主要临床表现[1]。多发性骨髓瘤具有较高的治疗难度、较低的化疗完全缓解率,在10%以下,特别是老年患者本身具有较低的身体机能,极易有各种并发症发生,具有极高的死亡率[2]。因此,临床普遍认为[3],多发性骨髓瘤无法治愈。本研究探讨了多发性骨髓瘤(MM)硼替佐米联合环磷酰胺及地塞米松方案治疗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多发性骨髓瘤患者7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硼替佐米联合环磷酰胺及地塞米松方案治疗组(环磷酰胺组,n=35)和硼替佐米联合沙利度胺及地塞米松方案治疗组(沙利度胺组,n=35)两组。环磷酰胺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44~77岁,平均(59.3±9.4)岁。在Dufie-Salmon分期方面,19例为Ⅱ期,16例为Ⅲ期;在M蛋白类型方面,19例为IgG型,7例为IgA型,7例为轻链型,2例为IgD型;在溶骨与骨折症状方面,存在30例,不存在5例。沙利度胺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45~77岁,平均(60.2±10.4)岁。在Dufie-Salmon分期方面,21例为Ⅱ期,14例为Ⅲ期;在M蛋白类型方面,20例为IgG型,6例为IgA型,7例为轻链型,2例为IgD型;在溶骨与骨折症状方面,存在29例,不存在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1.2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均为初次发病;②均经X线片、固定电泳、骨髓细胞涂片、流式、染色体检查等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③均符合2019年中国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指南中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4]。排除标准:①有研究相关药物禁忌症;②接受过相关治疗;③具有较差的依从性。
1.3方 法
1.3.1环磷酰胺组:第1d、4d、8d、11d分别给予患者皮下注射1.3mg/m2硼替佐米,第1d、2d、4d、5d、8d、9d、11d、12d分别给予患者静脉注射40mg地塞米松。同时给予患者静脉滴注0.25g/m2d1~3环磷酰胺+生理盐水。
1.3.2沙利度胺组: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用法同上,同时让患者口服75mg~100mg沙利度胺,每天1次。
1.3.3疗程:两组均3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10个疗程。
1.4疗效评定标准:依据多发性骨髓瘤国际统一疗效标准,分为4个等级,即完全缓解、非常好的部分缓解、部分缓解、微小缓解,深度反应=完全缓解+非常好的部分缓解[5]。
1.5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的毒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2.2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环磷酰胺组患者的深度反应率82.9%(29/35)显著高于沙利度胺组51.4%(18/35)(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2.3两组患者的毒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在毒副反应发生率方面,环磷酰胺组为54.3%(19/35),沙利度胺组为60.0%(21/35),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毒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 论
硼替佐米属于一种蛋白酶抑制剂,相关医学研究表明[6],其能够对骨髓瘤细胞增生进行有效抑制,为骨髓瘤细胞凋亡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将新的希望提供给了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为了将硼替佐米治疗的不良反应减少,通常情况下,临床对低剂量硼替佐米进行应用[7]。相关医学研究表明[8],硼替佐米联合其他抗骨髓瘤药物能够将一定的协同作用发挥出来,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在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中,环磷酰胺也能够将一定的效果发挥出来。相关医学研究表明[9],低剂量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能够促进患者临床效果的提升,同时不会将患者的显著不良反应增加,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本研究结果表明,环磷酰胺组患者的深度反应率82.9%(29/35)显著高于沙利度胺组51.4%(18/35)(P<0.05)。在毒副反应发生率方面,环磷酰胺组为54.3%(19/35),沙利度胺组为60.0%(21/35),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和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多发性骨髓瘤(MM)硼替佐米联合环磷酰胺及地塞米松方案治疗的临床疗效较硼替佐米联合沙利度胺及地塞米松方案治疗显著,且不会在极大程度上增加患者毒副反应,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