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房”“心室”考

2020-05-06黄河清

中国科技术语 2020年2期
关键词:右心房右心室心房

黄河清

摘 要:西方有关人体解剖和血液循环的学说于明末开始传入中国,对于心脏的解剖知识也随之而来。汉语中用来指心脏腔室的“心房”最早见于英国传教士合信的《全体新论》(1851),当时是心脏四腔的统称。后来“心房”传到了日本,意义发生了变化,仅指心脏上面的两个腔室,即atria。下面两个腔室(ventricles),日语用“心室”来指称。20世纪初,日语中的“心房”和“心室”传入汉语。

关键词:心房;心室;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

Abstract:Western theories about human anatomy and blood circulation began to be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e knowledge of heart anatomy was followed. The word “xinfang” in Chinese referring to the heart chambers was first seen in the Quanti Xinlun(Anatomy,1851)by the British missionary Benjamin Hobson,but at that time the word meant the four chambers of the heart. Later,the “xinfang” was transmitted to Japan,i.e.,Shinbō,and its meaning changed, which only refers to the two chambers above the heart,namely atria. The next two chambers,i.e.,ventricles,are referred to in Japanese as Shinshitsu.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Shinbō and Shinshitsu in Japanese were introduced into Chinese text.

Keywords:atria;ventricles;left atrium;right atrium;left ventricle;right ventricle

引 言

心房(atria)和心室(ventricles)是心臟内的两种空腔。心房位于上方,有两个,左边的叫左心房(left atrium),右边的叫右心房(right atrium);心室位于下方,也有两个,左边的叫左心室(left ventricle),右边的叫右心室(right ventricle)。心脏的结构有点复杂,而它在血液循环中的运作过程更为复杂,但这里我们还是有必要做一下介绍,因为这是本文讨论的基础。心脏在血液循环过程中是这样运作的:从全身回流过来的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静脉血进入右心房,右心房将血液输送到右心室。右心室收缩时,把血液压入肺动脉,至肺脏进行气体交换。然后,肺脏将交换好的富含氧的新血液输送到左心房。左心房将血液输送到左心室。左心室收缩时,把血液压入主动脉,从而分布全身。

那么,对于心脏这种结构和功能的认知,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中西方有怎样的不同?有关名称,特别是像汉语中的“心房”和“心室”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演变、定型的?这一系列问题正是下面所要讨论的。

一 中国古代的心脏解剖知识及相关名称

据研究,远在商周以前中国先民就已经积累起了一定的人体解剖知识[1]。从甲骨文中有关心的几个象形字来看,当时的人已经知道心脏内有瓣膜和孔窍,这说明先民已看到过剖开后的心脏[2]。后来在战国时期的《难经》中,我们又见到对心脏结构的进一步描写,该书“四十二难”中对心脏是这样说的:

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

这里的“七孔”是指心脏内的四个空腔,以及主动脉口、肺动脉口、上下腔静脉口、左右冠状动脉口等。那么为什么说“七”呢?这可有两种解释:①当时先人在解剖心腔或破裂的心腔里只看到七个孔;②“七”并非确数,它表示多的意思,因为心脏内部这类腔室和管状器官很多。而“三毛”应该是指二尖瓣和三尖瓣的瓣膜和乳头肌之间的腱索(chordae tendineae),腱索是一种由结缔组织构成的细索。心腔里这种细索很多,很像毛发,故称“毛”。而“三毛”中的“三”,和“七孔”中的“七”一样,也可有两种解释:①先人在心腔里只看到三个毛状器官(如二尖瓣、三尖瓣的几个瓣膜);②“三”也不是确数,也表示多的意思,因为二尖瓣有2个瓣膜,即前瓣、后瓣,三尖瓣有3个瓣膜,即前瓣、隔瓣、后瓣,二尖瓣和三尖瓣一共有5个瓣膜,比较多[3]。

然而,如果从现代解剖学的视角去审视,《难经》中的“三毛七孔”说,离真实情况毕竟还是很有距离的,它只讲到了心脏内的腔室和管口,还没有讲到心房和心室。

到了金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出现了一个词:“心窍”。金代有个医学家,叫张子和(1151—1231),他的一些医书虽然已散佚,但不少论述仍保留在明张介宾的《景岳全书》里。《景岳全书》记有张子和这样一句话[4]:

甚则火炽,心血日涸,脾液不行,痰迷心窍,以致癫狂。

这里的“心窍”就是指心脏中的孔穴,它应该是心房、心室以及各种管状器官的统称。

然而,就笔者的考查来看,始终未能发现中国古代有关心脏有4个空腔的记载,更没有这方面的名称。这可能与中国解剖学发展较西方滞后有关。那么,什么时候中国人开始了解心脏的解剖结构,知道心脏有4个空腔?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回顾西方有关心脏解剖结构的认知历程。

二 西方有关心脏解剖结构认知历程

在西方,对于人体解剖学的研究至少开始于公元前1600年的埃及,当时已经发现血管来自心脏。

到了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和他同时代人,基于动物解剖的实验,最先注意到了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差异。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前460—前377)指出血液是从心脏到肺在身体内进行循环。而埃拉西斯特拉图斯(Erasistratos,前304—前250)又说心脏像是一个泵,导致血管扩张。他还发现了心脏的瓣膜。

但是盖伦(Galen,130—200)错误地认为,动脉血是静脉血从右心室通过许多细小“孔洞”进入左心室产生的。后来阿拉伯医学家伊本·纳菲斯 (Ibn an-Nafīs,?—1288)发现右心室和左心室之间是个隔膜,即室间隔(interventricular sepium),室间隔没有孔洞,从而否定了盖伦的说法。伊本·纳菲斯认为,血液是通过肺循环的,从而提出了肺循环(小循环)理论。伊本·纳菲斯的著述还被阿尔帕戈(Andrea Alpago)翻译成拉丁文。然而由于盖伦的学说被当时的教会定为典范,他的学说仍占主导地位,肺循环的理论被排斥在外。由于中世纪宗教统治一切,再加上绝对禁止解剖人的尸体,这样解剖学的发展就停滞了千余年之久。一直要到文艺复兴时期,解剖学才开始有人继续研究。

16世纪,布鲁塞尔的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1514—1564)对盖伦的理论提出了质疑,他通过对人的尸体解剖,发现心脏有4个空腔,也发现左心室和右心室之间没有“孔洞”,血液并不流过室间隔。

1628年,英国医学家哈维(William Harvey,1578—1657)的De Motu Cordis(《心脏的运动》)出版,打破了以前对心脏和身体中血液流动的知识体系。该书完整地描述了血液的系统循环和心脏的机械力作用。至此盖伦关于心脏的理论被彻底修改[5-8]。

那么,以上这些有关心脏的解剖理论和学说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汉语中有关名称是怎样产生的?

三 西方心脏解剖知识的传入及相关名称的产生

西方有关心脏的解剖理论和学说于明末开始传入中国,相关的汉语名称也是在此后产生的。这些名称分两个系列:第一是“穴”“窍”系列,第二是“房”“室”系列。

1.“穴”“窍”系列名称的产生

1623年,日耳曼来华耶稣会士邓玉函(Johann Schreck,1576—1630)的《泰西人身說概》一书译成。这是一部西方解剖学著作,分上下两卷,上卷有“脉部”一节,该节在论述动脉的种类时说[9]:

脉有二:第一为相似于络,因脉皮与络皮同故也。从心而生至肺,能散给黄血;第二为太脉,周身上下皆配于络,从心中左空穴而生,上下分布为络,但枝叶比络更少,所以无脉之处常有络。

这里的“脉”是指动脉,“络”是指静脉。第一种脉“从心而生至肺,能散给黄血”,指的是肺循环(小循环),这显然遵循了伊本·纳菲斯的理论。第二种脉“太脉”“从心中左空穴而生”,意思是说主动脉是从左心室出发的(然后分布全身),这指的是体循环(大循环)。这首次将西方的肺循环和体循环知识介绍到中国。而“心中左空穴”当指左心室,这又是汉语文献中首次出现的用来指左心室的名称。

在《泰西人身说概》之后,还有一本介绍西方解剖学的著作,叫《人身图说》。该书由罗雅谷(Giacomo Rho,1593—1638)译述,龙华民(Niccolo Longobardi,1559—1654)、邓玉函校阅,书的主体部分成于1638年前。《人身图说》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有“论心穴”一节,该节主要论述了心室的构造和右心室血液的去向[10]8页阴面-9页阳面 :

心穴左右各一,心之中分以细厚肉成壁,是为中界。内复多细眼如网,但不透于外。右边穴大,围以轻薄柔软之肉体。左穴差小,亦围以肉体,而三倍右之厚。盖因右穴即受周身大血络肝来之血,进心即细炼,而散至肺,以为养肺之体。一分达左穴,以心热腾涌如蒸花露,致中界细血充满,以渗发生活细德之质。

这段文字仍遵循盖伦的观点[11]56。 盖伦认为,心脏只有两个腔室,即左心室和右心室。而左心房和右心房是静脉扩张而成的,是静脉窦腔,不是心腔。因此上面所说的“心穴”是指心室,“右穴”即右心室,“左穴”即左心室。而且右穴之血“一分达左穴,以心热腾涌如蒸花露,致中界细血充满,以渗发生活细德之质”,这种说法也是盖伦的观点。因为盖伦认为,心室间隔有细孔,心脏为加热器,右心室有部分血液加热后可通过蒸发渗入左心室。

《人身图说》在“论心穴”后面,还有一节:“论心上下之口及小皷之用”。该节详细论述了房室与瓣膜的构造。其中对心房、心室是这样说的[10] 9页阴面-10页阳面:

心中有四窍,二居右穴,二居左穴。右二窍一大者为周身血络,带肝血以进心内,一小者为脉络开路,带轻细血兼黄液以养肺体。左二窍一大者为脉络与心并生开路,而带生活细德分散于周身,一小者为往返脉络,带驱肺细气与热渣之烟。

这段话与上面那段有矛盾,它显然不是盖伦的观点,因为它已指出心脏有4腔,即“四窍”,“右二窍”指右心房和右心室,“左二窍”指左心房和左心室。这应该接近维萨里的观点了,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还表明西方有关心脏有4腔的解剖知识已在当时的汉语文献中出现。遗憾的是,《泰西人身说概》和《人身图说》这两本书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少人注意,一直要到清中后期才出现对这两本书的回应,而且褒贬不一。另外这两本书也没有流传到日本[12][11]231,所以影响比较有限。而且这两本书虽有心脏4腔的介绍,但4腔的名称还是没有出现。

2. “房”“室”系列名称的产生

在1850—1900年代,汉语中有关心脏腔室出现了“房”“室”系列的名称。其中,“房”系列的名称最早,见于英国来华传教士合信(Benjamin Hobson,1816—1873)的《全体新论》。

(1)“房”“上房”“下房”的产生

咸丰元年(1851),合信的《全体新论》出版。《全体新论》也是一本介绍西方解剖学的著作。该书卷八“心经”介绍了心脏的解剖结构,其中有这样一段[13]191-192 :

心者运行众血之府也,位处胸中……外体圆滑,内空如囊,四壁嶙峋,或凹或凸,当中有直肉隔之,故称为左房、右房。左右半截之间,又有横肉间之,故有上下房之号。四房大小相若,可容血一两。上房肉薄,下房肉厚(左下房发血力大,其肉为最厚)。每房有户(右上房有三户,右下房两户,左上房五户,左下房两户)。下房有门,右三左二。

这遵循的基本上已是维萨里和哈维以后的理论了,在当时来说是比较新的。这段话详细描述了心脏的解剖结构,称心脏4个空腔为“房”,并称心房为“上房”,心室为“下房”,对心房和心室有了区分。而且4个腔室各有了名称,右心房叫“右上房”,右心室叫“右下房”;左心房叫“左上房”,左心室叫“左下房”。对心脏4腔进行命名,这在汉语中是第一次。

(2)“心房”一词的产生及传入日本后的变化

我们在《全体新论》的“心经”中,还看到“心房”一词,例如[13]192-193:

心房出纳常有血一两六钱。血入上房,则下房缩闭;血落下房,则上房缩闭。互相舒缩,以轮递流行。

这里的“心房”是指心脏里的4个空腔,它既可指心房(atria),也可指心室(ventricles)。所以它与我们现在所用的“心房”(atria)是有區别的。“心房”可能是英语heart chambers、chambers of heart或heart cavities、cavities of heart的仿译,所以它既可以指心脏上面两个腔室(atria,心房),也可以指下面两个腔室(ventricles,心室)。

后来合信的《全体新论》传入日本。不但书中的医学知识传到了日本,一些名称也传了过去,如“心房”就是一例。不过,“心房”进入日本后,意义发生了变化,由原来既可以指atria,又可以指ventricles,变成仅指atria了。

(3)“心室”一词的产生及“房”与“室”的分离

“心室”是个日语词。据《日本国語大辞典》(第2版),“心室”一词出现于1872年,用来对译英语ventricles of heart。“心室”的出现意味着“房”(atria)与“室”(ventricles)的分离,即心脏4腔(four chambers)上面两个腔为“房”,下面两个腔为“室”。于是,日语中将左心房称为“左房”(さぼう),右心房称为“右房”(うぼう),左心室称为“左室”(さしつ),右心室称为“右室”(うしつ),这些名称分别译自英语left atrium、right atrium、left ventricle、right ventricle。这些名称约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传入汉语。1903年,在日本留学的汪荣宝(1878—1933)和叶澜(生卒年未详)编著出版了《新尔雅》。《新尔雅》是一本日语借词词汇集。词汇按学科分类,其中在“生理”一科中,有这样一段叙述[15] :

由全身动脉,出心之左室,经毛细管网,更入全身静脉,而归于心之右房者,谓之大循环。由肺动脉,出心之右室,入肺,经毛细管网,更走肺静脉,而归于心之左房者,谓之小循环。

这里就见有“右房”“左房”“右室”“左室”诸词。

(4)“心室”“心房”传入中国

到了1908年,日语中“心室”进入汉语,此词见于《英华大辞典》[14] :

Ventricle,(解)……心室,心内下房。

此后,日语中的“心房”(atria)也进入汉语,见于周树人(鲁迅)的《人生象敩》(1909)。在《人生象敩》本论篇“循环系及林巴管系”中,有下面这句话[16]:

心房容积,小于心室,其壁亦较弱。

这里的“心房”已不再是合信那个指4个腔室的“心房”了,它仅指上面2个腔室,即atria,所以它已经是现在这个意义了。

至此,日语中的“心房”(atria)、“心室”(ventricles)都已进入汉语。也是在这个时候,汉语中又出现了一个词:“心耳”,例如:《人生象敩》(1909):“心房……左右各有附赘,是曰心耳。”[16]《辞源》(1915):“心房(Atrium):生理学名词,旧说兼称心耳、心室为心房,今或专指心耳言。”[17]《袖珍英汉辞林》(1915):“Atrium,心房,心耳。”[18]

“心耳”是个日语词,即“心耳”(しんじ),它译自英语auricles。但auricles具有两个意义,它既可以指atria,也可以指atrial appendages(即心房外侧的耳状突出部),所以日语和汉语中的“心耳”也都具有两义。《人生象敩》中的“心耳”是指atrial appendages,但《辞源》和《袖珍英汉辞林》中的“心耳”则是指atria。

然而,一词两义容易产生歧义。因此,后来日本做了调整,“心房”用来指atria,而“心耳”一般只指atrial appendages。汉语也出现了相应的改变。

(5)“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传入中国

应该说,有关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的名称在《全体新论》中就已经有了,即“左上房”“右上房”“左下房”“右下房”。后来又有了“左房”“右房”“左室”“右室”等名称。但这些都不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名称,我们现在使用的是“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这些名称也来自日语。在日语中,这些名称分别译自英语的left atrium of the heart、right atrium of the heart、left ventricle of the heart、right ventricle of the heart。其中“左心室”“右心室”最先进入汉语,例如:

《人生象敩》:“肺动脉:此出于右心室,分为二枝曰左右肺动脉,以布于肺。大动脉:此出于左心室,上行渐曲,成大动脉弓。”[16]

但“左心房”和“右心房”的出现晚了一些,笔者翻阅了许多文献,能找到的例子,已经在1919年了,例如:

1919年汪尊美、吴济时等《内科全书》下册:“左心房之壁菲薄,乏收缩力。……右心房收缩期,即右心室开张期。”[19]

四 结 语

综合本文的讨论,可做这样的小结:“心房”由合信首创,传入日本后意义有了改变,后来新的“心房”和另一个词“心室”从日本传入中国,同时“左心室”和“右心室”也传入中国,又过了一段时间,“左心房”和“右心房”,也从日本传入中国。这是本文所说的大致的历史过程。现在,“心房”“心室”,和“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这几个名词已成了汉语中标准的科学术语,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在使用,“心房”和“心室”还一直被《现代汉语词典》各个版本收录为条目。

参考文献

[1] 吕维柏.中外医学发展史比较[J].中华医史杂志,2000(1):38.

[2] 严健民.中国人体解剖史探源[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4):61.

[3] 李珊珊,何晶,陈婷婷,等.中医解剖学研究的历史沿革[J].北京中医,2007(10):656.

[4] 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736.

[5] Encyclopedia Britannica.Ibn an-Nafīs[DB/OL].(2014-02-07)[2019-11-02].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Ibn-an-Nafis.

[6] New World Encyclopedia.Vesalius[DB/OL].(2016-01-20)[2019-11-25].https://www.newworldencyclopedia.org/entry/Vesalius.

[7] New World Encyclopedia.Anatomy[DB/OL].(2016-04-19)[2019-12-08].https://www.newworldencyclopedia.org/entry/Anatomy.

[8] The Free Dictionary:Heart[DB/OL].https://encyclope-dia.thefreedictionary.com/Heart+chamber.

[9] 鄧玉函,译述;毕拱辰,润定.泰西人身说概[M].1832:13页阳面.

[10] 罗雅谷,译述;龙华民,邓玉函,校阅.人身图说[M].1832.

[11] 牛亚华.《泰西人身说概》与《人身图说》研究[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1):50-65.

[12] 刘素莉.鸦片战争前中日翻译西方解剖学的文化意蕴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1.

[13] 合信.全体新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4] 颜惠庆,等.英华大辞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8:57.

[15] 汪荣宝,叶澜.新尔雅[M].上海:明权社,1903:148.

[16] 唐弢.鲁迅全集补遗续编[M].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2.

[17] 陆尔奎,等.辞源:卯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二.

[18] 谢洪赉,甘作霖.袖珍英汉辞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75.

[19] 汪尊美,吴济时,等编辑;汤尔和,校阅.内科全书:下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10-14.

猜你喜欢

右心房右心室心房
超声心动图诊断先天性右心房憩室1例
心房颤动与心房代谢重构的研究进展
心房破冰师
超声对胸部放疗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估
三维超声及组织速度向量技术对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患者的右心房收缩同步性的评估
新生大鼠右心室心肌细胞的原代培养及鉴定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右心室功能初探
左心房
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右心房界嵴1例
花开在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