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术语electricity汉语译名流变简释
2020-05-06郭盛聂馥玲
郭盛 聂馥玲
摘 要:现代汉语中,英语electricity对应的术语是电、电学。electricity从最初传入到概念完全被接受,经历了概念之中的不同属性特征“琥珀”“雷电”及“无处不在”的接受过程,同时经过了“琥珀气”“雷气”“阴阳气”“电气”等数次译名的迁衍,而以“电气”一词影响最大。古代汉语中“电”也具有探究自然现象“天空闪电”的成因及本源的主旨倾向。只是在electricity传入之后,中国古代“电”的含义逐渐拓展,直至被electricity所代表的西方电学的内涵所替代。
关键词:electricity;术语;琥珀气;电气;雷气
Abstract:In modern Chinese, electricity corresponds to the terms of “电” and “电学”. From its initial introduction to being completely accepted, there was a process of accepting its different attributes, such as “amber”, “lightning” and “ubiquity”. At the same time, it had undergone several times of translation evolu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terms like “琥珀氣(amber gas)” “雷气 (thunder gas)” “阴阳气(air of Yin and Yang)” “电气(lightning gas) ”, and the term “电气” had the greatest impact. In this process, it was also found that in ancient Chinese, “电(dian)” had the tendencies of exploring the causes and origins of “sky lightning” as a natural phenomenon. Only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electricity, the meaning of “电” in ancient China was gradually expanded until it was replaced by the western connotation represented by electricity.
Keywords:electricity; terminology; amber gas; lightning gas; thunder gas
1905年,在第二次“西学东渐”已经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候,王国维在发表于《教育世界》第四期(1905年2月)的《论新学语之输入》中讲道:“近世之言语,至翻译西籍时而又苦其不足……况西洋之学术骎骎而入中国,则言语之不足用,固自然之势也。”进而指出“我国夙无之学,言语之不足岂待论哉!……言语者,思想之代表也,新思想之输入,即新言语输入之意味”[1]。这反映了electricity在19世纪中期由西方初传入中国时的情形。
一 问题的提出
最早论及electricity译名问题的是牛亚华、冯立升的《近代第一部电磁学著作〈电气通标〉》:“咸丰元年(1851年)刊行于宁波的《电气通标》一书,是目前所知最早用汉文写成的介绍西方电磁学和电报知识的著作……玛高温所创的一些科学名词术语……如‘电气一词不但在我国沿用至今,而且传入日本……”[2]雷银照指出electricity的首次汉语译名是“电气”,“是英语electric fluid的直译,是electricity的意译”[3]。在物理学史著作中,也涉及electricity译名的内容①。戴念祖指出“古代中国人一直认为天空闪电就是电”[4]。刘昭民指出:“至于‘电字,……当时是指闪电而言,而非现在所说的一般的电,后来才用以泛指一切电的现象。”[5]厘清electricity汉语译名的流变过程,才可看出古代中国的“电”是如何与西方的electricity建立联系的。
英语electricity的最初的汉语译名为“电气”,而最终却定名为“电”,其间经历过“雷气”“琥珀气”“摩电气”及“阴气/阳气”等数个汉语译名的嬗变,正如严复所言“一名之立,旬月踟蹰;一名之定,十年难期”。而这一汉语译名的流变过程就如赛义德的“理论旅行”:“首先,有个起点,……使观念得以生发或进入话语。第二,有一段得以穿行的距离,……使观念从前面的时空点移向后面的时空点,重新凸显出来。第三,有一些条件,不妨称之为接纳条件或作为接纳所不可避免之一部分的抵制条件。……第四,完全(或部分)地被容纳(或吸收)的观念因其在新时空中的新位置和新用法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改造。”[6]“术语研究必须以哲学的认识论为出发点与立足点。一个术语的产生与定名过程,往往就是对研究对象反复认识的过程以及对认识结果科学凝练的过程。”[7]如果把electricity近百年间译名的流变当作一次“理论旅行”,足迹所至便是一个个译名,本文梳理英语electricity汉语译名的流变,以期窥见electricity在异质文化中的接受过程。
二 起点:英语术语electricity的概念嬗演
在术语的翻译过程中,必须深入地解读外来术语在源语言(英语)中所表达的概念,再依照概念转换成目标语言(汉语)进行表述,这便是术语翻译中的“概念转换法”(conception transformation method)[8]:
任何一个科学理论都是通过概念来表述的,而术语就是表达概念的基本单位。所以我们可以说,概念决定了术语的含义,若概念变了,术语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但是由于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所以一个科学术语的概念也就随着人类对于客观世界认知的深化而变化。
基于“电”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英语electricity,“概念是人类思维的单元,因此,概念又是知识的基本单位,是人们一定阶段认识的总结,是人们认识成果的结晶”[9]104。
英语electricity一词从创制之初到逐渐成熟,概念就发生过数次转换,这也是汉语译名流变的根源所在。
electricity在《郎文-清华英汉双解科技大辞典》中释义如下:“ The manifestation of a form of energy associated with static or dynamic electric charges.与静态电荷或动态电荷有关的能量形式的体现。”[10]在《牛津当代百科大辞典》中这样解释:“1电:显现在质子(proton)或电子(electron)中的能量形态,令电荷(charge)移换或移动的能量。——atmospheric electricity大气放电/static electricity靜电。2电流。3电学。”[11]如果不借助我们今天教育所获得的西方现代科学的知识背景,是难以理解electricity的含义的,这种类似“穿越时空”的假设恰是electricity传入之时,晚清士人所无法回避的对译无词、不明就里的窘境。
在庄和诚、庄艳编著的《英语词源典故词典》中有如下记述[12]:
远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就注意到用毛皮或毛织物磨擦过的琥珀(amber)能够吸引羽毛、头发等轻小物体。……希腊人就据elektor(耀眼的太阳)一词把琥珀命名为elektron,……英语electric(电的)和electricity(电)就是由此而来的,而最先使用这两个词的是英国物理学家吉伯……1600年吉伯曾经比较系统地论述过电磁现象,并研究了两个磨擦带电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他把拉丁语electricus译成英语electric,并把磨擦琥珀时产生的吸力叫作electricity。
在郑宗杜、郑声滔的《英语词源典故词典》中亦有类似记载:“英国医生兼物理学家威廉·吉尔伯特……就建议根据希腊词electron(琥珀)将这种吸引力定名为electricity(电)。”[13]以上两部英语词源的专著都指出英语术语electricity(electron)源自“琥珀”的希腊语②。而在相关的物理学著作中也有关于英语electricity最初概念的叙述:“电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琥珀……因为在古希腊好像首先观察到琥珀与布摩擦之后能够吸引轻的麻屑,我们现在知道,这是由于静电力的缘故。”[14]在科技史著作中也讲道:“1646年,在布朗文(1605—1682)著作中,最早使用‘electricity(电)一词。此名词来源于希腊文‘ηλεκτρου。吉尔伯特在《磁石论》中把某物质呈现的吸力命名为‘electricam(琥珀之意)。布朗文按照英语语法把它改写成‘electricity。”[15]14
1749年,“美国富兰克林认为雷就是电‘electricity现象。他在11月7日的日记上阐明莱顿瓶实验发生的电火花和爆裂声,就是‘模拟的闪电。它与闪电一致之处有:1.发光;2.光的颜色;3.弯弯的方向;4.运动很快;5.由金属传导;6.爆裂或爆炸声;7.处在于水和冰;8.通过物体使物体弯曲;9.毁灭动物;10.熔化金属;11.使易燃物着火;12.有燃烧硫磺的气味等。”[15]18此时,electricity指称的概念包括“静电/摩擦起电”和“雷电”。
从术语学视角对英语electricity的发展过程梳理解读如下:(1)由希腊语“ηλεκτρου(琥珀)”创制,最初是称名(命名)“摩擦类似琥珀的物质具有了吸引微小物体的吸引力”(摩擦起电、静电)概念的,此时,electricity的内容(概念)和字面表达(术语词)、物和词是完全对等的,可以“望文生义”的,是“理据术语”,而希腊语是当时西方人必备的知识基础,英语electricity与琥珀的希腊语名称ηλεκτρου之间的密切联系可以“一望而知”;(2)到了1749年以后,随着认识的深入,electricity的概念中已经加入了“天空闪电”的含义,此时electricity的“物”与“词”则变为不完全对等,即“望文不能够生义了”,也就变成了“部分理据术语”或“非理据术语”了③。相关“术语学”层面的变化详见表1:
至此,electricity的概念发展并未终止,由于西方科学的“自然哲学”传统,必然要追溯electricity的“形而上学”基础,并进而对其“本质”“属性”及“原因”进行探索。正像沃尔夫所言:“吉尔伯特第一次明确地区分开了电的吸引和磁的吸引;他从分别起作用的动因上加以区别,虽然这种区别显得有点含糊和玄虚。‘电的运动由于质料而变强,而磁的运动主要来源于形式……电的运动是质料聚集的运动;磁的运动是倾向和谐和的运动。地球这个球体由于电而聚集成浑然一体。地球这个球体由于磁而沿一定方向转动(Ⅱ,2)。因此,电把一个物体的微粒集结在一起,而磁使物体有确定的形状,倾向于围绕一个有一定取向的轴旋转。”[16]
在创制英语electricity之后,“电”现象不仅由“琥珀”扩展到“雷电”,从“地”到“天”,特别是到了1874年斯通尼将“化合价”与“电的自然单位”联系起来,随后“电子”概念推而广之,囊括了万事万物。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专辟“电”一章予以论述[17]:
电和热一样,也具有某种无处不在的性质,只不过方式不同而已。地球上几乎没有一种变化发生而不同时显示出电的现象。水蒸发,火燃烧,两种不同的金属或两种温度不同的金属相接触,或者铁和硫酸铜的溶液相接触,以及诸如此类的现象发生的时候,除了明显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同时还有电的过程发生。我们愈是精密地研究各种极不相同的自然过程,我们就愈多地发现电的踪迹。
其实,在对英语electricity所对应的客体命名之初,仅仅关注到了“琥珀”这一“质料因”特征。《现代术语学引论》中论述:“世界上的客体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因为每个客体都有自己的特征(characteristics)。……在概念化的过程中,这个客体的各种‘属性(properties)形成的集合被抽象为‘特征(characteristics)……这个概念在专业语言(special language)中进一步被‘指称化(designation),就成了指称概念的‘名称(appellation)或者‘符号(symbol)……与客体的属性一样,概念的特征也可以组合成各种类型或范畴”[9]99-102英语术语electricity在形成的历史中,概念的特征属性逐层递进:(1)“琥珀”;(2)“雷电/天空闪电”;(3)“无处不在”。
三 距离:译名
electricity概念的属性特征“琥珀”也是其词源特征及最初的构词理据,electricity进入汉语正是从“琥珀”开始的。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由伦敦传教士协会派驻上海的传教士麦都思(Walter H. Medhurst,1796—1857)编著的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英华字典》)在上海出版,此书是否为首部收录英语electricity的词典,不能完全确定④,但是1822年(道光二年)马礼逊的《华英字典》和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卫三畏的《英华韵府历阶》都未收录electricity⑤。麦都思将electricity解释为“琥珀磨玻璃发火之法”,尽管没有翻译的说明,但是从1749年富兰克林发现“雷就是电现象”到1842年麦都思《英华字典》出版已将近百年,仅凭该词义项可做如下判断:(1)“琥珀磨玻璃发火之法”为electricity的字面义,或为语文义,解释偏重于词源及产生时期的背景;(2)Chinese and English Dictionary或为语文词典,因为在英汉词典编辑出版的初期,也的确应该是先从语义层面进行翻译传播;(3)麦都思编著该词典时所依据的英语词典当为语文词典,如果有参考相关百科词典的话,也是较早期的electricity概念,其中尚未容纳“雷电”的含义。总之,麦都思的这部词典中electricity的释义只关注到了“琥珀”的特征,未涉及其他含义⑥。
在1865年(同治四年)马礼逊的《五车韵府》中汉字“珀”释义中有 “拭热能吸芥”一句,英语释义为:“Part of the name of amber, which is called a medicine, and is said by the old dictionaries to have been brought from India. Its attractive electricity is noticed in these words, when rubbed hot, it can attract light straws. There is a great variety of sorts, and various opinions about its origin; several deem it a resin that falls from trees, which in time becomes amber; one thinks it dragon's blood.”(琥珀的一部分,被稱为一种药,被旧词典所说是从印度带来的。它吸引的电力在这些词中被注意到,当摩擦生热之时,它能够吸引轻的稻草。它有很多种类,而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意见,有几个人认为是树脂最终变成了琥珀,而另一个人认为它是恶龙的血。)
“Its attractive electricity is noticed in these words”说明了“琥珀”与electricity之间的词源关系。《皇朝经世文续编》收录的张自牧的《瀛海论·中篇》说:“泰西人初讲电气谓之琥珀气又谓地球乃一大磁石有自然电气”[18]。《皇朝经世文三编》收录的郑观应的《西学》说:“磁石引针,琥珀拾芥,此电学之出于我也。”[19]同书收录的钟天纬的《西学古今辨》也说:“中国以琥珀拾芥,西人因之推究其理,名之琥珀电气。”[19]由此可见,当时中国士人是借由“琥珀”来理解electricity的。
1851年(咸丰元年)传教士玛高温(Daniel Jerome Macgowan,1814—1893)编著的《博物通书》出版,主要叙述“电气通标”(电报)原理。在《电气通标序》中说:“西洋新法,凡通信移文,虽数千里,一刻可至。此宝贵之要法也。无论国政民事,皆所必需。今欲详明其理,先从电气立论。高明者即此细究,自能知之。”文中由电报谈到电气,“高明者即此细究,自能知之”,由此“电气”便作为一个新词出现于汉语世界⑦。
正是基于英语electricity概念中“雷电/天空闪电”的属性,汉语译名中出现了“电气”与“雷气”,而最终“电气”一词影响重大,“雷气”一词却不为人知。
在1872年(同治十一年)卢公明的《英华萃林韵府》中,electricity的译名为“雷气、电气”,“Electricity of the earth,地体之电气,Electricity of the clouds,天云之电气。”可以看出,“雷”“电”二字是具有相同功能的,其间对应关系如同后半句中的“地体”—“earth”之于“天云”—“clouds”。从“电气”“雷气”的译名可以看到,“气”成为英语electricity概念接受过程中的重要的一部分,而“气”又是中国传统知识体系中具有本体意义的概念,有着“无处不在”的属性,因此,汉语译名中出现了“气”字,“电气”与“雷气”皆由此产生。
四 条件:译名“电气”产生理据浅析
“电气”一词的产生理据尤为关键,雷银照指出“电气”“是英语electric fluid的直译,是electricity的意译”[3],其实在玛高温之《电气通标序》中开篇便有言:“雷电之气,磅礴乎宇宙万物。”由此看来,在玛高温将electricity的译名确定为“电气”之时,已经包含“雷气”之义了。而卢公明的《英华萃林韵府》则明确将“雷气”作为汉语译名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知识体系中,“雷”“电”二字总是相伴始终、合为一体的。汉语“雷电”一词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在今天的英语中,“雷电(lightning或lightning discharge)不关注其是否击中地面时,可称为‘闪电(flash或lightning flash)。击中地面或大气中物体的雷电通常称为‘雷击(lightning strike)。雷电常用英文非技术用语为lightning bolt。……英文‘lightning和‘flash含义与区别较为明确,它们与中文‘雷电和‘闪电并无一一对应关系……”⑧
可见,汉语“电”与“雷电”所对应的单词似乎没有区别,皆为lightning,而 “电”与“雷”单字则一一对应lightning与thunder。特别是在《古今图书集成》中专设为一部——“雷电部”。晚清学者杭辛斋的《学易笔谈》指出:“盖雷之与电,本为一物,雷为电之声,电为雷之光,光速而声迟,故人必见电而后闻雷,遂以目所见者为电,耳所闻者为雷,其实非有二物也。”[20]550符定一的《联绵字典(四 戌集)》收录有“雷电”条目:“雷者天之威动,电者天之光耀。……雷电合而章。……有声名曰雷,无声名曰电。震气为雷,激气为电。喻威大也。正字作靁电。”[21]该书将“雷电”界定为“联绵词”,关于“联绵词”的定义,王国维在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1卷第3期(1933年)的《研究发题》(第三节)中说:“联绵字,会合二字而成一语,其实犹一字也。” 至于说汉语译名“雷气”一词为何被弃而不用,似乎可以从《骈字类编》一书中找到答案)⑨,该书并未收录“电气”[22]410-418,而收录了“雷气”:“雷气:《素问》见雨气下;郭汭《温泉宫诗》:(雷气)寒戈戟,军容壮武貔。”[22]400文献出处为:(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咽,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23]《中华医学大辞典》中“雷气”释义为:“雷电之气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雷气通于心。”[24](2)《同崔员外温泉宫即事》:“辇辂移双阙,宸游整六师。天回紫微座,日转羽林旗。雷气寒戈戟,军容壮武貔。弓鸣射雁处,泉暖跃龙时。惠化成观俗,讴谣入赋诗。同欢王道盛,相与咏雍熙。”[25]
由此可知,“雷气”在electricity传入中国之前便具有了特定的概念,虽然曾被用作electricity的汉语译名,但是旧有的含义与electricity概念难以融合,故而短时即废。
而至于“电气”一词的产生,可以在《康熙字典》中“电”字释义下所引证的宋代字书《埤雅·卷二十》“释天”之中找到根据[26]:
电:隂阳激耀,与雷同气,发而为光者也。雷从回,电从申,隂阳以回薄而成雷,以申泄而为电故也。或曰:雷出天气,电出地气,故电从坤省,《管子》所谓“天冬,雷;地冬,霆”是也。《记》曰:“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言万物以风霆流形,而风霆出于地之神气也。
五 改造:汉语“电”的定名
1908年,清朝学部审定科所编纂的《物理学语汇》由学部编译图书局发行并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该书中electricity译为“电气”。至此,electricity的“理论旅行”并未终止,“1932年夏,国立编译馆在南京成立。……同年8月,中国物理学会在北平成立。……并提交1933年8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物理学会第二届年会审查,在这次年会上,推举出吴有训……等七人为物理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委员,……于1934年1月25日呈报教育部,31日由教育部核准公布,是为《物理学名词》”[27]。在《物理学名词》中,electricity译为“电、电学”。
在1851年《博物通书》出版之际,汉语“电”字仍以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康熙字典》中的释义为准[28]:
《說文》:隂陽激燿。……《埤雅》:電與雷同氣。……《說卦》:離爲電。電,火屬也。……《釋名》:電,殄也。……《易·噬嗑》雷電合而章。……《詩·小雅》震電。《禮·月令》仲春雷乃發聲,始電。……《春秋·隱九年》:大雨震電。……《淮南子·原道訓》:電以爲鞭策。
釋义中“电”字仅为自然现象“天空闪电”的名称而已,其后《辞源》中的“电”字释义便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造”[29]:
【電】見電氣條。明照之意。……
【電氣】萬物所具之一種感應力也。有陰電陽電之分。或稱正電負電。……
在《辞源》中,electricity完全等同于“电气”,并借由“电气”一词将electricity概念移植于汉语“电”的概念之中,并成为第一义。尤为彻底的是1973年的《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中,“电”字释义为[30]:
①有电荷存在和电荷变化的现象。电是一种很重要的能源,广泛用在生产和生活各方面,如发光、发热、产生动力等。②触电:……③电报:……④打电报:……
在该书中,“电”字已然全面“容纳”了electricity概念,不仅其首义替换为electricity概念,其余义项“触电”“电报”及“打电报”也皆为electricity概念的衍生义,彰显出根源于西方现代科学的electricity的概念对于中国传统知识谱系下的“电”的概念“改造”的彻底性。
六 结 语
从1847年麦都思第一次将electricity译作汉语始,到1934年《物理学名词》正式确立汉语译名“电”字止,经历了近百年。然而electricity在中国的“闯入”绝不单是传播“电气”技术那么简单,相当典型地昭显了electricity概念的古今转换[31]。在此过程中,中国古代“电”的概念逐渐被拓展,直至被electricity所代表的西方电学的义涵所替代,而汉语中“电”原来的含义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这恰恰体现了西方科学的传入对汉语的变迁所产生的重要作用。